1612年是什么年(1612年是什么年份)

清朝初期有八大铁帽子王,其中最为显赫的当属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第十四子,生于1612年。1620年,努尔哈赤废除太子代善的名位,时年8岁的多尔衮得以与皇太极、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等人一起共议国政。长大后,多尔衮开始跟随兄长皇太极外出征战,屡立战功,在皇太极即位时,已为诸贝勒之首。1636年,被封为睿亲王。

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盛京。由于皇太极在生前没有确定继承人,清朝宗室为继承人的位置发生激烈的争夺。当时,多尔衮势力雄厚,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势均力敌,争执不下。多尔衮迫不得已,提出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承皇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决定。

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通过辅佐顺治皇帝福临,成为顺治一朝最有权势的人,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顺治皇帝尊称他为皇叔父摄政王。上朝时,多尔衮不需要向顺治皇帝行跪拜之礼,“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到后来,多尔衮的级别更是提高到皇父摄政王,享受的待遇与皇帝相差无几了。

多尔衮死后,一度被顺治皇帝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睿亲王的封爵也被剥夺。乾隆皇帝即位后,评价多尔衮“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下令为他修复坟茔,恢复睿亲王封号,允许“世袭罔替”,这就是铁帽子王的意思。

此后,睿亲王就在多尔衮的后代里不断承袭下去。清朝近300年间,睿亲王封号一共传了8代13位睿亲王。

1912年,随着隆裕太后、溥仪颁发的一纸《清帝逊位诏书》,清朝寿终正寝。这时候,睿亲王名叫魁斌。1915年,魁斌去世,他的儿子中铨被暂居在紫禁城的溥仪册封为新的睿亲王。于是,中铨便成了末代睿亲王。

与风光无限、养尊处优的祖辈们相比,新睿亲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生存。毕竟,大清这棵“铁杆庄稼”早已倒了,暂居在紫禁城的小朝廷有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更是靠不住。睿亲王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好处,既不能升官,也不能发财,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老睿亲王留下两个儿子,长子就是新睿亲王中铨,次子叫中铭。老睿亲王同时还留下了一份不薄的家产。如果兄弟俩好好打理,悉心经营一番,依然能够过上舒心的日子。哪怕不懂经营,只要稍微省吃俭用一点,也足以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

但是,中铨、中铭兄弟俩与其他八旗子弟一样,根本就不懂经营,他们过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根本就不懂勤俭节约,依然像以往那样大手大脚花钱。他们在王府之外,还扩建了一栋宅院,建造新房。里面装潢豪华,安装了电灯电话等奢侈品,聘请了西洋厨师,购买了汽车。

没用多久,老睿亲王留下的一笔财富被兄弟俩坐吃山空了。接下来怎么办呢?1919年,他们不慌不忙地将新建的宅院卖了,得了2万大洋。在1919年,2万大洋可是一笔巨款。兄弟俩没用这2万大洋做正事儿,而是带着一名风尘女子,跑到天津去游玩。几天之内,2万大洋花得干干净净,一文不剩。

人家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他们是“腰缠2万元,坐车到天津”。牛气!

随后,兄弟俩继续变卖祖产家当,混了几年。1924年,兄弟俩终于走到了变卖睿亲王府这一步,他们将王府里的500多间房子典当给当铺,借贷了10万大洋。这10万大洋很快就用光了,他们拿什么还当铺呢?只好连王府带花园一同抵账。

赵本山在小品《不差钱》里说:“人这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就是人活着呢,钱没了。”中铨、中铭兄弟俩都还活蹦乱跳的时候,钱用光了。为了活命,兄弟俩打起了祖坟的主意。他们又将祖坟上的1000多亩养身地卖给了看坟人,混了几年。

1931年,中铨实在熬不下去了,借口给祖先移灵,勾结外人偷偷挖掘开祖坟地,取出很多陪葬珠宝财物,拿出去变卖。后因与外人分赃不均,被告上法庭,判了7年徒刑。这件事被当时的《世界日报》报道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中铨后来死于狱中。末代睿亲王沦落如此,令人感叹。

【参考资料:《旧满洲档》《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