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电压可以引起闪电(闪电的电压有多大)

在古人眼里,雷电是“上帝”、“天神”发怒的象征。到了近代,人们才开始真正了解雷电的成因,许多人孜孜不倦地探索实验,有的甚至因此丢掉了性命。

19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所做的那个著名的风筝试验,证实天上的电与地上的电实质相同,从而使人类在对雷电的认识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携带正电荷与负电荷的两种高电压云团在空中相撞,产生电火花,这就是闪电。可是云层本来是中性的,怎么会产生大量的正负电荷呢?

科学家们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在达到0.6米以上的厚度时,雷电云层才会产生闪电。他们认为降雨时,以大雨滴或是以冰粒形成倾泻而下的雨水,往往带负电荷。而云层上面则会积聚带正电荷的小尘粒、冰晶微粒,形成了足以引起闪电的电场。但通过仪器的测验,这一说法被彻底否定了。

也有人提出,充电过程最初是在冰雹与冰晶或极冷水滴撞击时产生的。冰雹快被撞裂开后,便在云层的上部集中了带正电的轻冰粒,而较重的带负电的冰粒下降,在云层下方形成负电荷。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如果单用降雨来解释闪电,那么,闪电为什么经常发生于降雨之前?

有人认为,电荷产生在雷电云层之外。大气中过量的正电荷被吸附到上面的云层中,在这个过程中云层本身又吸附了自身上方大气中的负电荷,但由于气流的作用,负电荷又被裹挟而下。正是由于这种上下的剧烈运动,使得正电荷在上、负电荷在下、正负电荷分开,最终形成闪电。然而,这只是一种假说,并未被证实。

闪电这种现象虽然很平常,但要真正解释清楚它,还真不容易。一些科学家指出,要解释闪电现象,必须更多地了解雷电云的内部作用过程。但是,即使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闪电之谜在等待我们去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