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分为几个阶段(从开始到繁荣: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阶段)

从开始到繁荣: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代):初步探索与合作基础的奠定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也在同一时期开始经济起飞。1984年4月,中国正式提出在东北亚地区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机制的构想。同年,韩国开始了“行动之路”计划,鼓励在东北亚地区进行互利合作。在此背景下,1985年,中国大连、鞍山、丹东、海城、沈阳五市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高雄市签署了城市经济文化交流协定,成为两岸城市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开端。此后,1988年,“泛亚高速公路会议”召开,同时又有中国韩国两国60人的代表团轮流访问大连、沈阳,进行了互相访问与经济问题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东北亚地区建立共同利益的机制开始萌芽,成为今天合作的基础。

第二阶段(1990年代):开放政策加速和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

以1991年为分界点,这一阶段东北亚地区的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91年5月,“中日韩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为三国合作打下基础。1993年,美国开展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倡议和推动,东北亚地区开始积极响应,八国首脑会议也开始在地区内轮流举办。此外,中国、日本、韩国分别与东盟开展了区域全面经济合作计划,成为区域合作机制建立的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近现代):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加强

进入21世纪,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200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首次会晤,确定了加强三国合作,发展农业、旅游、环境保护、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议程。2004年,中国、日本、韩国共同启动了自由贸易区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内贸易自由化。2015年,中国执掌亚投行,成为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新平台。在此基础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未来合作的前景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