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环绕音响用什么喇叭(50环绕音响)

在过去几年,我一直在书房使用近场聆听环境(距离喇叭仅1M),看电视电影打电动才使用客厅的5.1系统。这样的好处是方便跟计算机的各式无损档案与串流结合,但缺点就是音场拉不开,也没办法与家人一起分享二声道系统。

直到年初,起心动念要利用装修家中客餐厅的时机,将书房的系统转移至客厅,用做于与家人共享的影音空间,这样的概念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自我思考、研读空间声学书籍,与家人沟通(父母俩不太想要我破坏他们当年的设计)、加上与设计师研讨利用有限预算达成居家建设的基础,总算在去年底完成,目前自己满意程度应该有85分吧!

当然,充分让家人们也都满意是继续听音乐玩音响的重要过程!



-----------------------------------------正文开始-----------------------------------------------



我家结构隔音尚称良好,用以作为视听空间的客餐厅格局为L:6.23m W:3.00m H:2.68m,大约是18平左右的空间,客厅动线有玄关与走廊两个开口穿过。家父当年设计的格局为沙发座北面南靠背墙,正对南向大面落地窗与阳台,客厅与餐厅空间则以吧台式电视柜隔开,生活动线倒也没什么好挑剔的。(如图,自己乱画很丑别见怪)


但缺点就是投影布幕一放下来就导致两空间分隔,冷气无法贯通;若两声道置于电视柜,也没有硬墙支持低频,沙发靠背墙则5.1环绕效果变差,两声道系统又有SBIR(边界干扰响应)等问题。考虑后决定将聆听位置与电视柜交换,让银幕与器材置于空间短边,自己先手绘了这样的设计草图。(如图)

虽然这样的空间比例不算是黄金比例(教科书:1比1.14比1.39;我的空间:1比1.14比2.32),但也算是驻波不至于太强的正方形空间。经过REW初步计算,仍在27Hz, 55Hz, 82Hz, 130Hz 以及192Hz 左右会有驻波产生,而这样的现象在所有小型空间都无法避免。(如图)

而这样的频段要用合理的低频陷阱捕捉,尺寸也几乎都达到了45cm厚以上,家人必然无法接受,所以还是优先吸收、扩散"中高频",低频以摆位+DRC处理。

视听空间与生活起居空间共享,过于大量的声学处理材料会影响视觉美感,与设计师沟通时,便包含了几个要件为优先:

我的需求:

1. 喇叭背墙面有适量扩散与吸收,背墙角有足以吸收"部分"中低频,又不能太丑的

低频陷阱。

2. 喇叭第一反射点(天花板、侧墙、地面)必须有良好中高频吸收,且不得有未填满的空腔产生共振,当然也不能太丑XD

3. 聆听空间位置后方亦有有适量扩散,落地窗需有全遮光防烟窗帘,吸收扩散中高频。

4. 借机拉设3条音响专线,并整新配电盘。

家人的需求:

1. 小朋友能感到舒适温馨,建材必须无毒,空间不要有明显锐角。

2. 老婆喜欢轻工业风格,最好空间风格能像咖啡厅,带姊妹来下午茶。

3. 间接/直接照明的功能与比例宜人,看电影追剧打电动用5.1简单方便。

4. 容易清洁与维护。

经过数个月的讨论与修改,大致生出了以下的初步设计。(如图)

--------------------------照片与心得-----------------------------------------


施工过程就没什么好贴来看的了,以下分享一些照片与心得。

1. 声学建材部分,全部都是采用Soundbox声博士的产品,这是香港品牌也有实测数据,E1低甲醛,防烟。在淘宝上买得到。运送部分都得打木架才行。

2. 喇叭背墙与聆听位置后上天花板,采用云状单一非对称造型的Cloud 2C扩散板,扩散中心频率约为1KHz,也有些微吸收作用。

3. 侧墙与天花板第一反射点采用EQ30T吸音板,对500Hz以上吸收效果较好。其中特别的是设计师的巧思,因为考虑到我喇叭位置可能移动或未来有换喇叭需求,将侧面的吸音板结合木制拉门设计,可以依照声源位置调整第一反射点。

在使用剧院时我习惯整个关上,减少漏光并避免冷气流失

4. 这些吸音板、扩散板的基座都是请木工师傅利用防焰材实木贴皮制作,框架内采用100公斤立方米的"岩棉"填充,避免空腔共振,也提供了间接照明(气氛灯)的空间。

5. 低频陷阱部分采用101B,八角柱造型蛮特别的,铝制框架外面包覆微孔科技纤维,提供200~1KHz的吸收。

说实在200Hz以下很难有好的材料能吸收(沙发算吗?),不然就是尺寸太大,摆位跟DRC才能根绝。

6. 配电箱部分,原本是30几年老线路,现在直接改成总线,并将所有家用回路换成Siemens 5SY4与施耐德iC60N C63A并拉设三条音响专线(左上),不使用无熔丝开关,我采用的是德国Wohner AES保险丝开关搭配法国FERRAZ 20A保险丝。 (怎么想都觉得节点应该比NFB来得大?)

改造前

材料


改造后


7. 由于电箱就在客厅,距离不长的情况下选择了比白边线好些的线材:NEOTECH NEP-5001


8. 专线壁插则使用CARDAS 4181US,目前我的排插、隔变都使用这款,虽需Run比较久,但确实挺全面的。

9. 音响架采用手工订制的桦木夹板+枫木/铝合金复合脚柱,结合部分采用黄铜螺丝,铝合金角锥+缅甸紫檀椎垫,多种材料提供不同类型的阻尼避免多余谐振。


最后是目前低频频率响应的图(2.1系统 + RME ADI-2内建EQ调整500Hz以下):

灰线是2.0未经过EQ,黄线为2.1系统加上EQ修正


-------------------------总结-----------------------------------


过去在器材与线材上投资,确实有些不一样的变化,但玩了一阵子后发现,空间与摆位的调整确实能造成更大的改变。

当然,这样的改变不一定是改善。除了运用金耳朵之外,我觉得还是要适当搭配。

麦克风进行频响测量,这确实有助于得到更为平顺的空间响应。

尤其是近日把2.0系统加上了一颗超低音,更需要针对摆位与衔接下一番功夫,这部分我也还在学习(之前用RME ADI-2 内建EQ修低频,已有卓越效果,近日加入一台DRC,有更好的体验),接下来会再写一篇2.1系统与DRC的心得。

也请大家指教一起讨论了!

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