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什么时候发行(袁大头哪一年发行的)

对于解放前的货币比较了解朋友来说,大洋一定不是个陌生的词语,直到今天有人依然用其代指货币。大洋的正式名称为“银元”,而如今大家最熟悉的银元是北洋政府发行的“袁大头”。

不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洋”从清末以来主要指的是国外的舶来品,比如洋火、洋钉、洋枪、洋炮等等。那么作为中国政府发行的本土银元,“袁大头”为什么会被称为“大洋”呢?

古代中国从来没有将银元作为货币使用,少数外国银元也是作为玩物和收藏品进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银元在民间逐渐成为硬通货,被老百姓称为“洋钱”。

当时中国最常见的银元是墨西哥银元(鹰洋),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工钱就是鹰洋。除此之外,在中国流通的还有英国贸易银元(人洋)、日本银元(龙番)等等多种外国银元。

在外国影响下,清朝某些省份也开始自铸银元。在灭亡前夕,清朝统治者开始铸造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流通的银元,即大清银币。但“大清银币”还没正式发行,清朝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1914年,袁世凯颁布《国币条例》,开始发行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银元,这就是著名的“袁大头”。产量很大的“袁大头”很快成为中国最常见的银元,但之前流入的外国银元依然还在使用。

当时中国的大部分老百姓搞不清楚“袁大头”与之前的“鹰洋”、“人洋”、“龙洋”这些银元之间有什么大的区别,将“袁大头”也视为外来的“洋货”银元,一律统称为“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