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对自己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从2011到2021。
也不算是“突然”,从想法的酝酿到今天的落笔,也有一年了吧,以前“不敢写”,没底气,现在敢写,但说不清哪来的底气。
为什么从2011开始?细想,或许真正意义上,我是从那一年开始了“自我探索”——背包旅行。一晃十年,所以说这一次首先是对过去的总结、肯定和告别。
然后另一个想法就是:调整好状态,开启下一个十年。不敢说2021是一个分水岭,但至少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我的心态,从“出去”到“归来”。
关于这个“十年”怎么写?我的确犯了难,花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整理完1个T硬盘后,对着十年的图片和视频,总算理清了一条路:摒弃时间轴线,避免太多分支事件的杂乱无章。采用“城市回顾”的单点介绍,然后数十个城市串起我的足迹,我的十年。
而每个城市里,又有着一个“十年”。城市里的“那人、那山、那笑脸”都将是我的情感重点。
上学时,读过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当时不懂,觉得挺夸张,地上的水再大,也不能跑到天上去蹦跶,诗人,太娇娇了。
后来有了一次云南昭通的经历后,我就彻底服了,嘴也不硬了,这水疯起来,的确很可怕,不似天上也似天上!
去过的那次昭通,还是2016年,和好友熊猫自驾中国两万公里公益行,当时被云南的大雨赶着走,从麻栗坡到普者黑、罗平、宣威,然后就进入了昭通。
宣威只是借宿一夜,印象不深,唯一的一点印象便是见识了宣威火腿的威力,以前一直以为火腿应该是那个样子,没想到宣威火腿还可以是那个样子,所以当我在农贸市场信誓旦旦让云南妹子打包五份火腿尝尝鲜时,她一再询问我:确定?
宣威印象
“灰溜溜”离开宣威后,我们穿了一个叫会泽的地方,为什么提它?因为路上也是故事不断,塌方、修路、堵车等等,一座不大的山,愣是半天才翻过去。不过好在一路风光不错,田园一片。
路上的午餐
对昭通这座城市,其实并不了解,那次也是短暂停留,休息一晚后,就匆忙赶路。我记得一个细节:当时雨水很重,我们需要获知昭通前方的路况信息。于是搜尽朋友圈,最后又是在“朋友的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了“权威昭通人”的回复:我正在前方抗洪,建议你们,休整几天再走,时间三天起吧。
三天?我们自然等不起,于是商议后,一咬牙一跺脚,冒险上路,也正是这个决定让我对昭通有了“切肤之感”,故事就都发生在后来的路上。
那天,烟雨蒙蒙的昭通
离开昭通市区,最初的一段路,我们开的很迷惑。路况真好,但就是一辆车没有,这就很奇怪,后来到达一个隧道,被告知“隧道渗水,禁止通行”,原因找到了,估计当地人早已知道这个消息,所以没走这条路。
不过还是有不看新闻的,对向老远跑来一辆车,见状,我下意识的摇下车窗,大声告知他们:别跑了,前方路不通。
通过后视镜,看到他们一意孤行的样子,我心里当时还真有点生气,白费我一番苦心。不过不久后,就为我的“狭小心胸”而羞愧。就在我们停车商议怎么走时(其实当时已经做好回到昭通市里,趴窝几天的准备),那辆倔强的车返回来了,主动停在我们身边,得知我们的困境后,大手一挥:跟我走,山里有一条老国道可以让你们重回新国道上,然后继续去自贡,路能走,不过就是颠簸点。
嘿,那一瞬间,真是感动,眼泪都快飚出来了。陌生的地方,大雨滂沱中,有人主动为我们开路!后来,我多次和朋友说起此事,他们说:还是我们善良在先,所以才有了“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我倒没这么觉得,有些所谓的“善举”,只是本能地“抬手之劳”罢了,真不费什么事。
山路十八弯的老国道
那的确是条老国道,老的一点水泥没有,目测当年是在山里就地取材,用石头铺的。
我和熊猫在车上不停感慨:若没有当地人帮忙,我们绝不会找到这样的路,而且找到了也不敢走。现在大哥在前方开路,我们心里就很踏实。
大哥也是很讲究,一路都有意识的“等”我们。然后到达大关县后,他也是简单地按了一下喇叭,示意告别,没留给我们说声谢谢的机会。
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心大哥就是前面那辆五菱宏光
到了大关县后,路况就好了,不过心也提了起来,因为走的柏油马路就在大关水道旁,近在咫尺!
想象一下,洪水就在车外1米多处咆哮,洪峰高度几乎与路面齐平,坐在车里都有窒息感。
而且有的路段,车顶上还有水直溜溜的往下拍,那是从山顶上“掉下来”的瀑布,山上的水满了,就下来了。一路这样的瀑布还不少,所以那一刻我就明白了为什么昭通被称为“中国瀑布之乡”。
拍的这几个,还只是瀑布中的“毛毛雨”
江上有桥,应该是高速公路,桥墩子硬实实的杵进洪水里,岿然不动。整个画面,说实话,很违和,山水之间突然横出这么一个“水泥货”。但又很硬气,有了路,心里便有了底气。
所以,在路上,我就挺感慨:造桥人的伟大,真心不易!
这种感觉在豆沙关上,更直观和震撼!
它也叫石门关,历史上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有着厚重的历史。由于地处山高处,所以往下俯瞰,“一目三千年,五路过雄关”尽收眼底。先秦的僰道、秦朝的五尺道、汉代的南夷道、隋唐的石门道、南方丝绸古路,一齐在这里交叉重叠;古老的大关河水路、秦开五尺古道和现代的滇川公路、内昆铁路、水麻高速公路在这里束集并行。
据说这里有着“唐袁滋题记摩崖”和“僰人悬棺”等历史遗迹,悬棺就在对面如横刀切面的崖壁上,我多少有点遗憾,当时没留下哪怕一个小时,远眺一下崖壁,这样的地方能来一次就很难得了。
或许因为我们走的是县道,所以当天晚上有惊无险的进入了四川,最终到达自贡。
这里,多年后,我仍要感谢好友熊猫,当初他开车有一个习惯:能不走高速就不走。理由是:高速一堵,寸步难行。高速之下,虽然有更多未知,但至少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解决方案。
这个道理,我当时并不理解,但现在看,庆幸他睿智。而且,高速之下,风景更多,更好!
应该是刚进入四川时,偶遇了江边的一道“火车”。
因一场雨,我认识了昭通,继而对它有了几分“忌惮”,但还是希望有机会再去一次,好好看一看,这山里的古城,特别是擦肩而过的豆沙关!
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过豆沙关。
山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