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煤然后产生什么气体(烽火台点燃的燃料是什么)

《说文》载:“灶,炊穴也。 ”《白虎通·五祀》载:“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 ”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一、从缸灶说起

定海老城里的老年居民,都不会忘记家家户户从烧缸灶—煤球炉—煤气灶—液化气灶的历史。“缸灶生烟家家有,竹筒吹火煮饭香”。海岛无煤,居民以柴草作燃料,向柴行或农民购买。民国23年(1934)始用煤球,用户甚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镬灶,镬灶分为台灶和缸灶两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定海老城中大户人家烧的是大灶(台灶),一灶两镬,中间还嵌有一口利用炉膛内柴火的余热热水的小铜锅,镬灶上的灶台有一丈余宽,用来切菜和搁盆碗盏,灶门边还配有一把风箱。到了1954年,定海日供煤球1吨,柴煤兼用,但城中大多人家还是用柴灶。1962年起,定海煤球按户定量供应,1人户至5人户,每月分别为23.5公斤、45公斤、50公斤、60公斤、65公斤,5人以上增1人加10公斤。

定海家境不宽裕和住房局促的人家一般不砌镬灶,大都烧可以移动的缸灶。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定海老城中几乎每家都有一口烧柴草的“缸灶”。缸灶,一种用陶土烧制的,可以移动的小灶,以前多为穷人家用。还有一种用旧缸做的。缸灶的结构非常简单,在一口小水缸下腹部挖了一个方形的口(也有圆形的口),里面筑好灶芯和铁栅,在缸沿放上锅,往方口里塞上木柴、干稻草、锯木屑,就能烧火了。还有用旧脸盆筑个小缸灶。老辈人常说用柴火烧饭香,用柴火烧出来的饭味道就是不一样,那漫溢的香气氤氲扑鼻而来,浓郁淳朴中带来了诱人胃口的食欲。

二、关于缸灶的老话头

老底子舟山人虽然好客,但节俭得很。在外面要摆摆面子充充好佬,回家是屋里烧缸灶,一分一厘捱着用。舟山老话头有:“屋里烧缸灶(以缸作灶肯定穷),外头充有佬(有钱人)。 ”这句老话头也有揶揄穷人充阔,指打肿脸充胖子,家里生活困难,在外面还大手大脚乱花钞票,苦要“面子”,作践屋里的意思。舟山老话头还有“外面戴大帽,屋里烧缸灶”,也是一样意思。说人在外头场面上,“戴大帽”(戴着大老板的帽子)充阔佬,夸大口说自己是大老板或富翁,冒充有钱人讲噱头摆排场装阔气。“吃吃咸齑汤,搽搽珍珠霜。 ”这句老话头就更加生动了。一些家里并不富裕,每天无吃无住无穿无用喝咸菜汤的人,你何必去搽那名贵的“珍珠霜”。还有“身上绸披披,屋里呒没夜饭米”和“大话氽氽,番(薯)丝啃啃”也有同样的意思,说的也是这种人。过去舟山人居住局促,就有了一句:“缸灶连眠床(床铺),对落(下面)是屙缸(粪缸、溺器)。 ”

舟山方言中的“倒灶”,是指“倒霉”的意思,如果家里的灶倒了,烧饭做菜都不行了,还有什么比饭也吃不上了更“倒霉”的。旧时定海有卖柴人,上世纪60年代末,每天大清早,定海老街上响起“卖柴啰! ”的吆喝声,当时虽然百姓人家已有煤球炉,但大多人家还备有烧柴的缸灶,农民一般卖硬柴的较多,斩得短的生煤球炉,长的烧缸灶。后来,老百姓家里的缸灶拆了,便没有了“卖柴啰! ”的吆喝声。缸灶,作为一种传统炊具,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家家都用煤球炉子的年代

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柴草供应不上了,定海人家大多数烧煤球炉,缸灶便渐渐被煤球炉取代,到了家家都用煤球炉子的年代。但定海煤球还凭证凭票供应,吃香得很。当时我家住到蓝家道地对面,还用一个煤球炉(煤饼炉)和一个缸灶。平时,一般用煤球炉,煤饼到下街煤球店买,碎煤饼屑和烧下来还黑的煤屑和在一起自做小煤球。每天清早,老街上家家门口生着一只煤球炉(煤饼炉),在噼里啪啦的蒲扇声中,老街上是烟气弥漫。家家平日做饭都得靠一只煤炉子,生炉子出炉灰是“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灰”。后来家中的煤球炉(煤饼炉)可以封口了,是一只自制的节能烽火煤炉子。缸灶在春节时烤猪头,端午节煮粽子用。一到过年关,平时闲着的缸灶可派上了大用场,尺八镬里谢年用的猪头和鸡鸭一落镬,母亲坐在缸灶前将晒得风干的大柴爿用柴草引燃,瞬间灶膛里烈焰熊熊,没一刻屋子里已是香气四溢。

至1987年,年供煤饼(球)1.4万吨。前不久我在整理家里的老资料时,偶尔发现一沓夹杂在里边的“煤球票”,这是1993年版的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的煤球票,面额为每张15公斤,共有27张。这是我一家三口三个季度的煤球定额耗量总和。1993年煤炭市场放开的时候,舟山煤制品厂一个月销售1400吨煤制品,生产的煤饼常常供不应求。2007年,定海液化气市场的瓶装液化气价格达112元一瓶,而煤饼7.5元一箱有24只,1个月用七箱,买煤饼的钱也才50元左右。这使早已冷却多年的煤饼生意重新火了起来。2008年由于原料煤的进价越来越高,煤饼无利润可赚,一些煤炭品加工场也就此解散了。如今,城区除了一些快餐厅和小吃店还在使用煤饼,已经很少有人用煤球、煤饼了。

四、半世纪炊烟渐淡

上世纪70年代末,定海城区居民开始使用液化气灶。 1979年定海开始试用钢瓶石油液化气,1980年计划内供气60吨。 1981年上升到了70吨,定海有用户500户。 80年代以后,舟山液化气得到了普及,至1987年,购进液化气1220吨,用户1.05万户,占城区总户数50%以上。液化气虽然比煤球炉方便多了,但是换液化气瓶需扛上楼搬下楼,家里还得要一个壮劳力才行。舟山管道燃气是从1991年9月开始投产的,一股能够点燃蓝色火苗的气体,通过一根根管道,通到了千家万户的厨房。从这一天起,舟山市民的厨房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厨房革命。

来源:中国舟山政府门户网站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