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龙不压地头蛇(强龙不压地头蛇下一句)


八七会议后,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向毛泽东征求意见,要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却说:“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之后,受中央委托,毛泽东前往铜鼓,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兴奋的毛泽东写下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处于低潮,起义军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毛泽东便领着工农革命军向南方进军,计划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军,工农革命军来到了宁冈县古城,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经过研究讨论决定:上井冈山落脚。

但问题是,井冈山早已有两个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在那里占山为王,而且他们两个都是井冈山本地人,是拜把子的兄弟。


他们会同意毛泽东等外地人上山吗?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如果得不到他们的同意上不了山,工农革命军又要到哪里去落脚呢?


这是毛泽东上井冈山之前遇到的一个大问题。


为何毛泽东坚决不同意用武力解决问题?


在行军途中,毛泽东就从江西省委的信件中得知宁冈有一支我党所领导的小型武装,详细情况暂不清楚。


等到了宁冈古城,袁文才的代表带了来一封袁文才的亲笔信和毛泽东等人接洽,才知道袁文才、王佐愿意接济工农革命军一些给养,但并不希望工农革命军上山。


一是袁文才王佐对这支工农革命军完全不了解,二是害怕他们上了山之后会“火并山寨”,夺取他们的地盘。


袁文才就在信中委婉地表示拒绝:“敝地民贫山脊,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


人家不同意上山,该怎么办呢?于是有人就提议干脆来硬的:解除他们的武装,把他们解决,他们那几十支枪,一包围缴械就完了。


当时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尽管在行军途中受到很大的挫折,但是还有将近一千人马,枪也有七百多支。


而袁文才部只有一百五六十人,六十支枪,王佐部也差不多,如果工农起义军要武力解决袁、王,完全行得通。

但是毛泽东坚决不同意,他说:


谈何容易,你们太狭隘了,度量太小啦。我们不能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吞并政策,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呢!历史上有哪个能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三山五岳联合起来总是大队伍。毛泽东同志说服我们,不能只看到几十个人、几十杆枪的问题,是个政策问题;对他们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积极地争取改造他们,使他们变成跟我们一道走的真正革命武装。


为何毛泽东不同意用武而只能用文呢?其中包含哪些智慧?


一、袁文才、王佐虽是绿林好汉,但是参加过大革命,思想受到洗礼,袁文才还是共产党员,而且他们领导的绿林武装是和国民党反动派作对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二、袁文才、王佐在井冈山的群众基础很好,他们经常劫富济贫,从不欺压百姓,深受大家拥护。如果用武力消灭他们,当地群众会怎么看待工农革命军?会不会把工农革命军当成国民党反动派?

三、就算能用武力解决,我军难道就不会有伤亡?


总之,就是两点,能争取,打不得,两者缺一不可。


毛泽东为何敢轻装赴会?为何要大方送枪?


为了能尽快上井冈山落脚,毛泽东之后做了两件事,一是亲自前去和袁文才面谈,二是送袁文才一百支枪。


因为在和袁文才的代表谈话中,毛泽东得知他们非常看重枪,人可以少一个,枪却不能少一支。袁文才有一百五十多号人,只有六十支枪,毛泽东决定将袁文才部武装起来。


当这个意见一提出来,前委成员中,有的表示舍不得,有的表示怀疑,还有的表示坚决反对,毛泽东只有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明才得以通过。


毛泽东去见袁文才的时候,考虑到绿林重义气,多猜疑的特点,只带了几个随员到宁冈大仓会见袁文才。

袁文才原先还真有些怕,预先在祠堂埋伏了二十多个人,见到毛泽东只带了几个人,才把心放到肚子里,埋伏的人始终也没有出来。


毛泽东为何敢轻装赴会,不担心人身安全问题吗?又为何要大方的送枪?


一、毛泽东敢轻装赴会,并不是只是因为他胆子大,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校长就评价毛泽东通身是胆,但是毛泽东从不莽撞,更多是的凭借智慧。


他之所以敢这样做,一是知己知彼,了解袁文才是个党员,思想觉悟比较高,不是单纯的山大王。二是工农革命军的实力比袁文才部更强,就算袁文才想趁着毛泽东不备下黑手,他也得掂量一下打不打得过工农革命军。


你只有强大的实力,才能故作轻松。多年后,毛泽东亲赴重庆参加谈判,对后方打仗的部队说,你们在后方打得越好,我在重庆越安全,也是这个道理。

秋收起义部分合影

二、对于毛泽东大方送枪,其中的道理和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非常相似,毛泽东只不过是活学活用。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讨伐虢国,但是需要向虞国借道,担心虞国不肯,有个大臣就给晋献公献策,说,为何不用屈地出产的宝马和垂棘出产的玉璧去向虞国借路呢?


大臣担心献公舍不得,解释道:如果虞国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又借路给我们,那么这美玉就是从我们宫中的府库里取出来,放在宫外的府库里;这宝马就是从宫中的马棚里牵出来,放在宫外的马棚中。


后来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后又灭了虞国,宝马和美玉重新回到了晋献公手里。


表面上把枪送给了别人,但是只要成功改造的袁文才、王佐的部队,让他们成为革命的队伍,又得了枪,又得了人,岂不是很划算?


果然,当毛泽东当场宣布要送他们一百支枪时,袁文才大为感动,表示要竭尽全力帮助工农革命军解决各种困难,当即回赠了六百块银元,还同意毛泽东在茅坪建立后方医院和留守处,并答应上山做王佐的工作。


工农革命军初步在井冈山落脚了。


开展谈心谈话,彻底征服袁文才、王佐


初次会面就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次会面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毛泽东一面带领部队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一面派人到袁文才部队帮助开展军事和政治训练,两军的关系一天天密切起来了。


在遂川的大汾镇,部队在清晨突然遭到遂川县地主武装靖卫团三四百人的袭击,因为人地生疏,仓促应战,前卫的第三营同团部失去联系而辗转南下,以后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会合;毛泽东率领团部和特务连撤退,一直退到井冈山南麓的黄坳,最初收集到的失散人员共四十多人,部队状况十分狼狈。


当时担任连指导员的罗荣桓后来回忆说:大家又饥又饿,无精打采,稀稀落落地散坐在地上。要吃饭时,炊事担子也跑丢了,没有办法,几个战士从老百姓家里找来一点剩饭和泡菜辣椒。没有碗筷,毛泽东和大家一起伸手从饭箩里抓着吃。


饭后,毛泽东站起身来,朝中间空地迈几步,双脚并拢,身体笔挺,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这种坚强镇定的精神,立刻强烈地感染了战士们,提着枪站起来,向排头看齐。


还好,在困难的时候,王佐派人接应毛泽东上山,毛泽东送了王佐七十条枪,王佐回赠五百石稻谷。

同时,毛泽东也抓紧了对袁文才、王佐两人的思想改造工作,和袁文才谈心是既没有完全否定他,也没有完全赞同他,而是既肯定又否定,肯定他反对土豪劣绅的革命精神,又否定他受封建帮会影响,政治目标不明确,阶级界线不清楚等问题。


毛泽东循循善诱的做法让袁文才很佩服,袁文才对部下说:“跟毛委员干革命不会错。”


之后,毛泽东又几次上山和王佐谈心,采取了同样的策略,王佐也非常佩服,逢人就说:“毛委员是最有学问的人,和他谈一次话,胜读十年书!”


通过谈心谈话,毛泽东彻底赢得了袁文才和王佐的心。很快,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得到改造,正式成为了工农革命军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