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及第都有什么(六最是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是逐级而考的,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试就是在县里举行的考试,由县官主持和监考,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

府试,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

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三年之内两次,每次考两场,考试内容与府,县考大致相同。

乡试是每三年考一次,地点是在各省省城贡院。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

会试是乡试的合格者,于次年二月进行,地点在京师,由礼部出题,在京城贡院举行,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

殿试,顾名思义,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只有会试合格者参加,时间是同年四月,地点,当然是皇宫了。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

在这六个阶段的考试中,后面三场最为著名,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考试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在绵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里,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是寥寥无几,有据可查,仅有17人。

千年才17人,够牛的,然而,历史还有更让人吃惊的牛人出现过,那就是比“三元及第”更厉害的“六元及第”者。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的,六首状元。


获此殊荣者:明朝安徽人黄观和清代江苏人钱棨。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从秀才到状元,在县、府、院三级经过六次考试,他均获得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参加了乡试,又考了第一名(即中解元);次年三月参加会试,同样考了第一名(中会元);是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获得殿试一甲,即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升任礼部右侍郎。黄观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六首状元。

钱棨(qǐ)(1734~1799),字振威,号湘舲,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两个六首状元。不过,相比于黄观一路过关闯将,顺风顺水的备考生涯,钱棨的考试经历,就倍显心酸坎坷了。

钱棨从小研习八股文,在前辈的熏陶下,专心举子业。而且十分刻苦用功,夜读常常到五更天。钱棨少年时曾多次参加童试,但都落榜了。至乾隆三十一年,他才以第一名考中生员,成为县秀才。接着参加乡试,又六进考场,然而却连连失利,六次名落孙山。可他毫不气馁。乾隆四十六年,他再战江湖,参加会试,这次居然一举夺得第一名——会元。接下来的殿试,乾隆非常欣赏他的文卷,在他的试卷上写了“第一甲第一名”六个鲜艳的朱色大字。这一年,他47岁。钱棨一路跌跌撞撞,虽说曲折坎坷,但付出的努力,终是没有被白白浪费,所以说爱拼才会赢。

他们是凤毛麟角的六首状元,让天下读书人望尘莫及的牛人,小编我早已经贡献出了膝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