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云2空调加多少克氟(旗云2空调加氟怎么加)

走过疫情与缺芯双重困扰的2021年,在供应链危机逐步好转,车企准备大干一场的紧要关头,国际局势的动荡又给全球汽车行业当头一棒。

进入3月,俄乌冲突带来的压迫感进一步升级,一场没有硝烟的制裁与反制裁战争已然打响,也使全球汽车行业雪上加霜。

J.D. Power在一份预测中表示,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局势对今年全球轻型汽车销量复苏构成了“重大风险”,加之油价、铝价上涨影响消费者购车,其也将全球轻型汽车销量预估下调40万辆,至8580万辆。

多家车企停产或转移产品线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的国际局势将增大民众恐慌,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已是必然趋势,且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对汽车行业而言,乌克兰作为全球最大的氖供应商,提供了生产芯片所必备的金属材料。此外,美国半导体制造商所需的氖气、化合物六氟环丁烯和制造芯片的钯,几乎完全依赖从俄乌两国进口。

如今,在国际局势愈加严峻的当下,对欧美车企的冲击不言而喻。据了解,受俄乌冲突影响,不仅多家跨国企业在乌克兰的工厂已进入停工状态,不少与之相关的欧洲工厂也陷入停滞状态。

日前,大众集团就宣布位于德国东部的茨维考工厂和德累斯顿工厂停产,其中茨维考工厂暂定3月1日-4日关闭,德累斯顿工厂3月2日-4日关闭。大众发言人表示,尚不能确定停产会持续到何时。

据悉,停工的原因是关键零部件线束系统的供应商来自乌克兰西部,目前供应中断。值得一提的是,茨维考工厂是大众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基地,产能超过30万辆。根据预测,该工厂的关闭将导致每天减产1200辆汽车,其中ID.系列电动车影响尤甚。

同时,通用汽车宣布已暂停俄罗斯的部分业务,并停止对乌克兰的所有出口。统计显示,通用每年在俄罗斯销售约3000辆汽车。福特汽车也表示,已通知当地合资伙伴立即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直至另行通知。

除此之外,冲击最大的当属雷诺。据悉,俄罗斯是雷诺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市场,其更控股了俄罗斯最大的汽车制造商AvtoVAZ,其旗下拉达品牌90%的销量都在俄罗斯。根据AEB的数据显示,2021年俄罗斯汽车销量达166万辆,在销量前十的汽车中有五款是雷诺集团的产品。

目前,雷诺已暂停俄罗斯工厂的部分业务,并表示正在仔细监测俄乌状况。值得一提的是,AvtoVAZ的首席执行官尼古拉·莫尔称,正在寻找芯片替代供应渠道,以应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供货问题。

而上述车企的停产仅是全球汽车市场的缩影,包括沃尔沃、梅赛德斯-奔驰、Stellantis以及宝马等车企均采取了紧急措施。在LMC全球汽车预测总裁杰夫·舒斯特看来:“基于冲突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全球范围内紧张的汽车供应和价格上涨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中国汽车出口“躺枪”?

在国际局势动荡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整车出口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是智利、沙特阿拉伯、俄罗斯、比利时、澳大利亚、墨西哥、埃及、孟加拉国、英国和菲律宾,合计出口整车105.9万辆。

可以看出,在俄罗斯汽车市场日益增长的同时,俄罗斯已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基地。具体到品牌方面,2021年哈弗、奇瑞、吉利汽车在俄罗斯的销量分别为39126辆、37118辆和24587辆,以同比125%、224%和59%的增长,位列俄罗斯汽车销量排行第十二位、十三位以及第十七位。

其中,长城汽车作为首个在俄罗斯建设具备四大工艺工厂的中国品牌,已实现大部分车型的本土化生产,营销商网络超100家。去年4月,哈弗在图拉州乌兹洛瓦亚工业园的发动机工厂正式开工,预计2022年底完工,年产发动机约8万台。

对于俄乌局势是否会对企业布局俄罗斯市场产生影响,长城汽车方面回应称,目前俄罗斯工厂的生产与销售没有产生影响。而乌克兰出口业务短期内可能会受一些影响,但长期来看没有问题。此外,对于芯片供应问题,长城方面指出,有芯片供应商直接向俄罗斯工厂出口。

吉利汽车相关人士则表明,暂无官方回应。但在回答投资者问的时候表明,针对卢布大幅贬值已对俄贸易做套期,对冲了汇兑风险。据了解,目前,吉利在俄罗斯共有星越、缤越、博越以及博越Pro四款车型在售,2022年计划再推出两款新车。

奇瑞汽车对此也则暂未回复。据悉,作为中国品牌出口销冠,奇瑞已成为乌克兰市场最受欢迎的中国品牌,早在2006年奇瑞汽就以SKD方式组装了QQ、东风之子、风云2、旗云等多款车型。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俄乌冲突对中国汽车行业风险巨大,其中随着对俄罗斯贸易制裁的不断出现,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他指出,中国对两国的出口货车占比较大,所以对运输提出了要求,两个国家的战争冲突必然是国际损失。因此,车企要灵活应对,实现中国汽车出口的平衡发展。

而对于行业供应链问题,崔东树认为,虽然高纯氖气量产提纯的技术门槛很高,但中国作为全球钢铁大国,对稀有气体的纯化技术早已实现突破,不是一项“卡脖子”的技术。目前,全球半导体公司稀有气体库存使用6个月没有问题,因此俄乌局势暂时不会对芯片供应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