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棕榈主力合约在12月上旬以连跌的态势一度回落近10%,但最终还是录得6.24%的涨幅,没能逃出“12月大概率上涨”的季节性魔咒。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棕榈油会有这么强烈的季节性预期?新的一年,它又该何去何从呢?
棕榈油季节性因素:
1、供应季节性因素:马棕4-10月增产、11至次年2月减产
棕榈属多年生植物,其棕榈果产量深受天气的影响,气候的多少雨、气温的异常高低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马来西亚作为世界第一棕榈的出口国,它的季节性供应变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市场行情。
按历史经验,马来西亚通常每年4-10月是增产季,而11月至次年2月是减产季。而细节方面,每年的五月到八月之间产量都会有个小的回调,回调过后又会爬升至一年的最高点,直到10月见顶回落。
在增产期间,棕榈油价格易跌难涨;减产季则正好相反。
2、需求季节性因素:
消费的季节性直接表现为进口量的季节性。
通常情况下,国庆节、春节前因节日备货进口量较大,即7-9月、11-12月进口放量,提振棕榈油价格,而1-6月进口量较小,棕榈油价格回落。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棕榈油分提技术有持续进步,但以食用为目的、熔点不超过24度的精炼棕榈油仍是我国的主要消费品种。由于该品类在气温较低时容易因为结痂、凝固而变得不易勾兑,所以气温越暖和,棕榈的用量就会越大。
历年波动:1月通常跌多涨少
下图为2011年至今,我国棕榈油月均的涨跌统计。
从对比图可以看出,1月的月均跌幅在1.7%左右,并且整个第一季度,盘面氛围都会呈现趋弱的态势。
而摒弃幅度,单纯看涨跌概率而言。1月棕榈油上涨的概率仅27%(下跌概率73%),仅次于3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