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位燕郊的购房者断供了。
这套房子是他2017年买的,当时除了约120多万的首付,还贷款了近300万。当前的房价已经远低于2017年,这套当时约四百万的房子目前仅值两百多万。即使能卖掉房子,他依然欠银行四十多万。
这位中年人的结果令人不忍联想,时代的一粒尘埃就这样落在了他的头上。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而同时的许家印大概并没有什么烦恼。负债近两万亿的恒大,却能依靠国家救火。荒诞的512倍杠杆神话背后,许家印作为始作俑者,却可以置身事外。
同样是经历一场房地产严寒,为什么资本巨鳄和普通大众却有着不同的命运?
荒诞现实的背后,是曹德旺所说的“中国式金融”。
中国的抵押贷款和大部分国家是不一样的。一般定义中的抵押贷款,如果发生不能偿付的问题,债权人直接收走抵押物,债务人承担的是有限责任。例如次贷危机中的美国,银行仅能收回房产,而不能向购房者要求更多的权利。而在中国房地产贷款中,银行收回房子后,还可以要求债务人支付不足的部分。再加上绝大部分的债务人并没有申请破产的权力,只能想方设法还债。在这种变相的抵押贷款中,银行可以零风险获取利息收入,而债务人承担了无限责任。
最近的十年内,许家印家族仅分红就高达数百亿
但是,对于“许家印”们,银行则在慷慨地提供数百倍杠杆的同时,揽下了他们的风险。作为有限责任的企业,公司的破产不会追究老板个人的财产。而正是在这样零风险高回报的刺激下,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才敢于肆无忌惮地创造512倍杠杆这样的世界纪录。
简而言之,银行包揽了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而转而向买房的个人追究无限责任。最后的结果是,资本的风险几乎完全被转嫁给普通的个人。
传统意义上的银行,核心是风险管理能力。
而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银行只需要将风险通过合同转嫁给普通购房者,然后就可以与资本合谋获取暴利。一旦出现危机,就压榨普通的购房者,甚至绑架经济要求国家兜底。
专业的金融机构退化成了一份揽储和放贷的简单工作,他们不需要专业性。
烂尾和断供来临
普通人的大面积破产,必将引发更严重的经济问题。而在个人破产法缺失的当下,许多人也许一辈子都走不出债务的阴影。
大面积的破产,意味着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从消费甚至就业市场退出。缺乏消费和劳动力的经济,市场环境可能会更加残酷。而资本却并不需要在乎这些,如果寒冬来临,他们反而可以用极低的价格收购破产者的资产。向社会转移风险后,危机反而是下一场资本暴富的盛宴。
上世纪九十年代,类似的事情就已经发生过。最后,银行的大面积坏账使国家不得不出手,组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坏账问题。
二十年后的今天,凭什么让当年的这一幕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