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有一种传统流派叫做\"建安风骨\",主要继承了《诗经》及其汉乐府的现实主义创作灵魂,作为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主角,\"三曹\"父子是建安诗人的突出代表。曹操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诗篇,也为曹丕、曹植二子树立了挺立的榜样。
世人皆争相追捧曹植的诗才,却殊不知曹丕的文采同样斐然,只不过他的重点更向勤政治国倾斜,再加上\"七步成诗\"之故,所以曹丕的文学成就便被曹植压了一头。不过,曹丕的确曾是嫉妒过弟弟的,所以才这样为难他。
曹丕的理由是:\"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其实曹丕明明清楚曹植的功底,但他就是故意要使其难堪。曹丕出了一个关于\"兄弟\"的题目,但诗中不允许出现\"兄弟\"的字眼,曹植便写出了著名的《七步诗》,引得曹丕老泪纵横。
在七步成诗的考验之前,曹丕还曾对曹植进行过另一次智商打击。当时二人同朝在列,曹丕拿出一幅水墨画,画中有两头壮牛在土墙下相斗,其中一头将要栽进井中坠死,曹丕令曹植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但不得提及\"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等字样。
曹丕的意思很明显:二牛象征着他们兄弟二人,土墙象征着王权和宫殿,而一牛坠井而死便象征着曹氏一族只能有一人指点江山。曹植早就领会皇兄之意,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斗牛诗》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欻(xū)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植借力打力,以斗牛之事隐喻了他兄弟二人的恩怨。曹丕定下规则不能言及\"牛\",曹植便将牛描述为头上带角的两块壮肉,可谓形象;三、四两句曹植就开始秀起来了,一个\"欻\"就将曹丕的野心暴露无遗!
欻,是突然、忽然的意思,也就是指本无恩怨,可曹丕突然就起了歹心,此字既表明自己无争位之心,又深刻剖析了此次事件的本质,暗暗把曹丕给教育了一番。五、六两句比较简单,曹植叙述了画作上的情节,一块肉掉入土窟,可原因是什么呢?曹植在最后两句又放了一个大招。
两头牛的不同结局不是因为力气相差太多,而是\"盛气不泄毕\",即它的力气还没用尽就掉进井中了。曹植是说自己的能力不是比不过你曹丕,只不过你是嫡长子,我无法全力以赴,就已经落入了世俗的土窟。如果真正较量起来,不一定是现在这个结果。
或许是曹丕也听出了诗中的不满与霸气,所以尽管曹植完美完成了任务,但曹丕还没有善罢甘休,他继续说道:\"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七步成诗还不够快,\"应声而作\"是指听到题目就能立刻吟出作品。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曹丕出了\"兄弟\"之题,曹植写出《七步诗》。也就是说,那一天曹植一共即兴写了两首诗,\"七步成章\"写出的是《斗牛诗》,而《七步诗》其实是他后来\"应声而作\"的。
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七步成诗的含义,也低估了曹植的水平,毕竟应声而作更加困难,而且《七步诗》比《斗牛诗》的艺术性更高,隐喻能力更强。
虽然超群的文采救了曹植一命,但他的处境根本没有得到好转,在被曹丕贬为安平侯之后,魏国仍对宗室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曹植也在郁郁寡欢中死去。但\"七步成诗\"的千古美谈却经久不衰,至今为人奉为不朽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