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丫丫摘译整理自Kristen Fescoe:“The 25 Most Influential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in History”,https://www.onlinepsychologydegree.info,特此鸣谢。具体实验过程及评价都有复杂性,本文介绍只反映概略情况)
NO.1:
实验名称: 分班
实 验 者: 简·埃利奥特 ( Jane Elliott)
实验时间: 1968年
实验目的: 让白人小学生体验因肤色被歧视的感觉,从而学会尊重不同肤色的人。
实验过程:
1.将三年级小学生(白人)按照眼睛颜色分为两组:蓝组和棕组。
2.老师传递信息,蓝组比棕组同学聪明、干净、有教养,蓝组同学应该比棕组同学享有更多特权。孩子们的行为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改变,蓝组同学表现更好,不断报告指责棕组同学缺点。棕组同学似乎默默接受且变得沉默沮丧。
3.第二天,老师借口调换角色,说棕组同学比蓝组更优秀。蓝组同学同样体会了“最悲哀的一天”。
4.第三天,老师就肤色与歧视进行讲说,同学们突然感到放松,相互拥抱,表示不再因肤色问题歧视别人。
实验结果:
15年后的1984年,研究者威廉·皮特将当年参加实验的50名学生召集起来,进行采访。50名学生深深记得那次实验经历,并谈了当时感受,表示“对不同肤色的人一定要表示善意”。
这次采访被做成纪录片,1985年公开播出。
本次实验被不同研究者反复进行,结果一致。成为迄今未遭质疑的经典心理实验。
NO.2
实验名称: 阿希从众实验
实 验 者: 所罗门·阿希 (Solomon Asch)
实验时间: 1951年
实验目的: 群体中个体的从众心理
实验过程:
1.将被实验者分成7人一组,其中6人是提前安排好的,只有一位是真正的被实验者W,W并不知道其他6人的身份。
2.实验者向7人展示一条标准直线X,之后又出示其他三条直线A、B、C,其中A长于X, B和X长度一样,C短于X。然后让所有人说出哪一条与X长度一样的直线。实验者故意把W安排在最后一个。
3.安排好的6个人被要求多数情况下一致说出错误答案。
实验结果:
1.被实验者单独回答问题时,没有人答错;
2.但在群体中,真正的被实验者中40%的人追随了错误的答案,其中,3/4的人至少出现了一次从众,1/4的人能坚持自己的选择;
3.如果被实验的7个人中,不是一致说出错误答案,比如有一个人说出其他答案,哪怕这个答案也是错误的,真正被实验者选择正确的答案率明显上升。
启示:在面对多数意见时,一个个体很难坚持真理;一个群体中,不同意见是多么重要。
NO.3
实验名称: 波波玩偶实验
实 验 者: 阿尔波特·班杜拉(Dr. Alburt Bandura)
实验时间: 1961-1963年
实验目的: 儿童行为主要源于模仿还是遗传
实验过程:
1.选取幼儿园年龄3-6岁的儿童,男女各36人。分成三组,每组24人。第一组观看一个成人对波波玩偶进行攻击的录像,第二组观看一个成人对波波玩偶非攻击行为的录像,第三组没有成人介入。
2.看完录像后,将三组分别带入没有成人、包括同样玩偶的屋子,观察孩子们的行为;
3.此后将第一组与第二组按照性别再次分组,分别观看同性成人榜样和异性成人榜样的行为,并与没有成人介入的儿童混合后再次进入没有成人、包括同样玩偶的屋子。观察孩子们的行为。
实验结果:
1.三组中,攻击行为的强弱依次为第一组(观看攻击行为组)、第三组(无成人介入组)、第二组(观看非攻击行为组)。儿童明显受到成人榜样的影响,模仿在儿童行为的形成中扮演重要作用。
2.儿童更乐意模仿同性榜样。观看成年男人暴力行为的男孩,比观看成年女性暴力行为的男孩,暴力行为增加一倍。
3.不同情境下的男孩暴力行为。均高于女孩。
NO.4
实验名称:汽车撞击实验
实 验 者: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约翰·帕尔默( Elizabeth Loftus and John Palmer)
实验时间:1974年
实验目的:当亲眼所见变成记忆,记忆是否容易被欺骗
实验过程:
1. 两组人群分别观看同一个撞车视频。此后被不同方式提问,如一组被问“那辆车撞毁另一辆车时,你估计车速有多快?”而问第二组“当碰撞发生时,你估计车速是多少?”第一组回答的平均车速比第二组平均高出10公里。
2.一周后,两组人员同时被问到,“有没有看到碎玻璃”,两组给出看到的答案分别是32%和14%,其实影片中根本没有出现过碎玻璃。
实验结果:
人们的记忆较容易因提问者的提问方式扭曲。
启示:检察官、律师对证人的提问很可能会诱导证人改变记忆。
NO.5
实验名称: 认知失调实验
实 验 者: 莱昂·费斯廷格和詹姆斯·卡尔史密斯(Leon Festinger and James Carlsmith)
实验时间: 1957年
实验目的:当人们两种认知(观念、态度、行为)不一致或冲突时,人们怎么做
实验过程:
1.要求被试者做非常无趣的工作,如在一个小时内持续翻动钉子。结束后让其告诉下一位等候的被试者实验很有趣,形成后者的预期。
2.在后续的被实验者中,有的付给1美元,有的付给20美元,被要求告诉下一位等待的受试者“实验很有有趣”。
3.最后,再问所有的受试者的真实感受,实验是否有趣。
实验结果:
被付1美元的人,认为工作有趣的比例远远高于得到20美元的人。因为得到20美元的人,因为得到20美元,认为对下一个被试者说谎是有借口的,自身没有产生认知失调;而得到1美元的人,潜意识中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工作是真的有趣,借此以平衡内部认知失调的情形。
启示:被邪教灌输的人,失去的东西(工作、房屋)越多,反而越相信邪教。是因为其要协调冲突的认知系统,甚至不自觉牺牲掉先前的真实正确的认知,以获得心理平衡。
No.6
实验名称: 范茨的注视箱
实 验 者: 罗伯特·范茨(Robert L. Fantz)
实验时间: 1961年
实验目的: 婴儿认知能力及认知偏好
实验过程:
1.在观察婴儿之前,实验者观察了初生的小鸡和黑猩猩,获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2.观察对象是1-15周的婴儿。将婴儿放入舒适的观察箱,不干涉婴儿任何日常活动,通过窥视孔记录婴儿对面前悬挂的对比图片的时间长度、频度,观察婴儿的感知能力和偏好。
实验结果:
1.范茨的研究简单但有开创性。其观察应该是持续了几年。此实验在理论上颠覆了以前认为初生婴儿没有任何认识能力的先见。
2.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更喜欢复杂的图形。
3、对于习惯性的图形,婴儿更喜欢新出现的图片。
4、在不同的线条、形状比较中,婴儿更喜欢人脸图形。
NO.7
实验名称: 霍桑效应
实验者:亨利A.兰斯伯格尔 (Henry A. Landsberger)
实验时间: 1955年(注:兰斯伯格尔并没有在1955年进行实验,而是重新解释了心理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于1924年至1932年在霍桑工厂进行“霍桑实验”,因而产生了“霍桑效应”这个更具影响的心理学概念)
实验目的:为了解释霍桑实验的某些数据。
实验过程:
1.霍桑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产条件(如照明、休息时间、薪金、管理者能力等)的改变是否影响生产效率。原实验结果是生产条件并没有影响生产效率,因为某种条件改变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生产效率提高,但一段时间后,生产效率又会回到原初。而且这种变化,不一定是正向的,如照明从弱到强的最初时段,生产效率有一些变化,但照明从强到弱,也会导致生效效率有些提高。也就是说,工人的生产效率并没有表现出与照明本身的相关性。
2.二十多年以后,兰斯伯格尔重新分析了霍桑实验的过程,提出一种新的解释,他认为包括薪金、照明等生产条件并不能从长远角度提高生产效率,真正提高生产效率的是工人被关注、或者被观察。
实验结果:不同于管理学的霍桑实验,霍桑效应是一个让心理学自身感到困惑的成果。因为依照霍桑效应,所有被观察的主体包括实验中的被实验者,都会因为正在被观察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NO.8
实验名称:旁观者效应
实验者:比伯和约翰·达利(BibbLatané and John Darley)
实验时间:1964年
实验过程:
1.此研究起因于当时被热议的凯蒂·吉诺维斯凶杀案。据当时《纽约时报》报道,1964年3月13日,28岁的凯蒂在回家的路上,遭歹徒袭击。她尖叫救命半小时,约40人目睹了现场,但无人报警。凯蒂在被送进医院的途中死去。这一悲剧引起热议,也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
2.心理学家比伯和约翰·达利BibbLatané和John 提出“旁观者效应”理论,认为在紧急情况下,一个人与其他人共同在场时候,提供帮助的几率反而会减少。
3.此后他们用实验进行验证自己的理论,如用一个遇难的女人进行实验。发现70%单独出现的人会打电话或去帮助这个女人,但和其他人共同在场的40%的人会提供帮助。
4.此后也有其他心理学家关注并验证此理论。
实验结果:
1.旁观者效应在很多领域被应用。比如在医学领域,心理急救的授课课程,将指定周围的某位旁观者报警求救作为必要内容,以防出现无人报警后果。
2.旁观者效应也受到很多挑战。比如凯蒂事件本身的报道,据说有相当夸张成分,目击者只有不到10人,而且也有报警和出来阻止的人,且目击人只是路过,并没有旁观等等。也有近期的实验认为,旁观者效应并不是必然的。
NO.9
实验名称:习得性无助
实 验 者: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实验时间: 1967年
实验目的: 最初的实验目的是观察动物或者人类对因果条件的反应,但后来变成为什么有人在某种环境下会出现完全顺从无奈、不试图进行任何改变的状态。
实验过程:
1.1965年始,马丁以狗为实验对象,观察其对因果条件的反应。比如对一只狗摇铃后轻度电击一下狗。后来狗只要听到摇铃,就表现出已经受到电击一样(其实没有发生电击)。
2.后来,马丁将狗放在一个中间有很矮的篱笆(狗很容易越过)隔开的笼子里,篱笆的一侧有电,一侧没有电。狗被放在有电的一侧。马丁认为狗被电后会跳到另一侧寻求安全。但有了意外的发现,被电击几次后的狗,宁可趴着不动也不愿意尝试跳到另一面。
3.对于第一次经过电击的狗,一般会很快跳到另一侧。
实验结果: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很难改变或者控制命运时,就会产生被动消极的行为。认为事情永远无法改变。此实验有助于对心理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NO.10
实验名称:小艾伯特实验
实 验 者: 约翰B.沃森和罗莎莉·雷纳(John B. Watson and Rosalie Rayner)
实验时间: 1920年
实验目的: 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是否能使婴儿恐惧以前不曾害怕的东西。
实验过程:
1.艾伯特是华生和雷纳所开诊所一名雇员的儿子。在实验开始之前,9个月的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测试,证明他对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等物品都不害怕。
2.小艾伯特刚11个月大时,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对其进行实验。在其与兔子玩耍时,实验者用锤子发出巨大的声响。艾伯特被吓哭。
3.第二天,即使没有声音,艾伯特看到兔子就感到害怕。
4.17天后,艾伯特不仅对兔子害怕,对狗、带有皮毛的大衣、甚至圣诞老人都感到害怕。
实验结果:
1.人的感觉(恐惧、害怕等)是在后天经验中形成的。
2. 此实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实验之一。因为不清楚实验者是否帮助被试者去除了条件反射。小艾伯特6岁时因脑水肿去世,也没有能研究后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