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中国首款舰载四代机究竟是鹘鹰还是歼20的争论,争论双方各执一词,有理有据,好不热闹。不料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最终的胜利者既不是鹘鹰也不是歼20,而是半路杀出的全新型号歼35,它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简称沈飞)在鹘鹰基础上研制而成的,这场争论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结束。
歼35战斗机
那么歼35这匹黑马又有何不同寻常之处,能同时击败歼20和鹘鹰这两大型号呢?
先看歼20为什么落选?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歼20当年的横空出世已经是个奇迹了,再苛求舰载不切实际。歼20是我国研制的第一种四代机,它必须首先满足我军保卫领空、抗衡F22、夺取制空权的基本需求,不可能置这个天大的责任于不顾,先去想着怎么上航母(那时我军还没有航母),那岂不是本末倒置。
我国空军曾长期面临与主要对手在战斗机上的代差劣势,因为你在进步,人家美苏也不会停下来等你,只有两代战机同时进行研制,才有可能追平这个代差。
因此,我国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组织优势,在三代的歼10战机还远未成熟之际,就开始同步研制歼20,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出这个决定需要非凡的魄力。最终二者的首飞仅仅相差了13年,相比美国第一种三代机F14与F22首飞20年的间隔,这已经堪称奇迹了。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同时兼顾上舰需求的,当年航空工业“大跃进”的教训太深刻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绝不等于违背客观规律,否则歼20将会重蹈歼13的覆辙。
歼10与歼20同框
二,相比三代机,四代机的技术含量要高得多,也复杂得多,盲目提高指标并不现实。四代机除了对速度和机动性的要求双双升级为超音速巡航和超机动性外,又叠加了对隐形的极致要求,四代机的目标雷达截面积(RCS)必须缩小到三代机的1%才称得上“跨代”,要同时满足这三种极端要求,四代机的研制难度可想而知,舰载自然也就顾不上了。如果说三代机中的苏27还能勉强能做到衍生成为舰载机的话,到歼20这里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它定型之后,基本材料的强度、重量、隐身性能等指标已经确定,很难再去满足上舰带来的强度、防潮、防腐等诸多要求了。
歼15已经算是战斗机陆基改舰载的绝唱了
三,采用远距耦合布局的歼20并不适合上舰。与阵风舰载机的近距耦合不同,虽然歼20的三角翼与鸭翼之间有一对边条,但总体上仍然是远距耦合布局。远距耦合布局强调的是降低超音速配平阻力,提高超音速机动时的操控性,这就决定了歼20与歼10一样,总体上侧重的仍然是高速性能,而非亚音速机动性。勉强上舰难免会出现低速性能差和升力不足的现象,事实上歼20无法成为舰载机跟当年歼10不适合上舰的原因如出一辙。
台风战斗机远距耦合的鸭翼与三角翼之间也有一对小边条
再看为什么胜出的是由鹘鹰演化而来的歼35,原因如下:一,这符合我国航空工业的全局和长远利益。舰载四代机已经是沈飞从仿制转型到自研的最后机会了,因为研制四代机的时代即将结束。美国不复产F22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它眼里,从F35首飞那一刻起,研制四代机的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了,中俄紧随美国之后,时间表也只不过晚了十几年而已。因此,歼35是沈飞最后的机会,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再拖个十几二十年,它将不得不用五代机甚至六代机与成飞竞标,面对两代以上的跨度,转型成功的机会就很渺茫了。沈飞作为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绝不能因竞争舰载机项目失利而走向衰败。而且,一旦沈飞没落,就意味着我国用巨大投入建立起来的战斗机研发竞争机制毁于一旦,我国航空工业将会出现类似俄罗斯苏霍伊公司一家独大的局面,失去良性竟争和健康发展的机会。
车间内的F22战斗机
因此,尽管成飞也推出了自己的舰载机方案“鲲鹏”,且颇有亮点,但从全局和长远出发,中央还是毅然作出了由沈飞在鹘鹰基础上研制我国第一种舰载四代机的战略决策。
二,鹘鹰已为歼35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开始,鹘鹰面对着三个发展方向:与歼20的高低搭配、出口和舰载机,外销暂时还没有着落,在我军后来的实践中,四代机的高低搭配也被否决。至此,鹘鹰实际上只剩上舰一条出路,因此,鹘鹰后来的逐步改进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验证舰载机技术这个中心展开的。
但以鹘鹰的初始技术状态,上舰就是开玩笑,它只是一个雏形而已,于是,就有了后来从1.0到2.0再到3.0的循序渐进:先吃透陆基四代机技术,在此基础上加大机身直径和主翼面积,再进行加强起落架、折叠机翼和加装拦阻索的尝试。可以说从鹘鹰到歼35经历了类似YF-17到F/A-18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缺乏经验的沈飞当然少不了其它兄弟单位的帮助,但总体设计还是要靠自己来完成,这是责任与担当。
鹘鹰验证机的三兄弟
但沈飞毕竟是当年的一哥,技术积累还是比较雄厚的,它很早就通过歼8ACT变稳机掌握了电传飞控技术,通过歼8III进行了三翼面技术的积累,又在歼11B基础上研制了歼11D和歼16,尤其是参考T10K的三号原型机研制成功歼15舰载机,使沈飞在竞标舰载四代机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歼15的最新型号
结语从2012年10月31日首飞至今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鹘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成长,在此期间,沈飞也得以浴火重生,最终研制出了歼35,完成了从研仿三代机到自研四代舰载机的转变,这对中国航空工业可谓至关重要。
至此,我国主力战斗机研发终于真正形成了旗鼓相当的良性竞争局面,在此之前,成飞和沈飞南北两大巨头对中国五代机乃至六代机的角逐恐怕早已开始,衷心祝愿我国将来能够不断涌现出像苏27和F14那样的大师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