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村镇斗城村由东斗城、中斗城、西斗城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597户、3152人,耕地2816亩,主要以种植玉米、马铃薯和小麦为主。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省工信厅高级工程师李文全到村任第一书记开展帮包工作。在第一书记带领下,斗城村着眼村庄长远发展,以提升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实现村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2018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5万元。
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农机合作社
根据该村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实际情况,斗城村确定农机作业服务作为产业扶贫项目暨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经过研究,村集体注册成立村级农机合作社,建立并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根据村耕地规模和种植结构,合理购置农业设备,并规定扶贫资金及其衍生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收益归属村集体和贫困户,资产由镇村两级监管,具体运营管理由村农机合作社负责,并以略低于市场价格标准收取农户耕、种、管、收等费用。
2017年5月,农机合作社正式注册,组建由党员李传锋任理事长的理事会、由村支部书记邱传付任监事长的监事会,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镇村两级监管,先后购置玉米联合收割机、150马力大型拖拉机、深松机、旋耕机、深耕机等农机具,并投入使用。2017年,完成经营性盈余约5万元,获得地方奖励6.68万元,实现贫困户分红1.8万元,为村民就医应急借款0.6万元,并为受灾村民送去棉被等慰问品。
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通过产业项目
农机合作社建成
马铃薯带芽机械化种植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人工种植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的弊端逐渐显现,机械化种植显得越来越重要。2018年春季,机械化试验播种正式开始,3月10日完成机械化带芽播种50亩,4月25日试验地块出苗率达到100%,苗株生长茁壮,试验取得成功。试验证实,马铃薯带芽机械化播种,不仅能大幅度降低种植成本,而且可以将农民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意义重大。
种植环节每亩成本差别项对比
(数据来源于耕地承包户 单位:元)
传统人工播种与机械化播种投入差距悬殊,势必将改变本村及周边乡镇的马铃薯种植方式,机械化播种市场前景广阔。2018年,斗城村继续扩大合作社规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0万,招标采购农机设备17台,新建农机机棚1座,合作社拥有先进农机设备26台,设备资产原值112万,增值32万,实现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村集体实现收入13万元。
斗城村产业扶贫项目权益证发放仪式
优化农业结构,做强种植专业合作社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扶贫项目资本权益结构,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合作社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10人出资10万元入资合作社,最终形成了村集体占91%、个人合计占9%的权益构成模式,各方按出资比例享有收益和承担风险。试点后,农机合作社权益结构更加优化,长效发展机制更加完善,2018年,农机作业服务实现村集体收益12万元。
以农机合作社的良好发展为依托,发展农业合作社项目,倡导村集体主导下的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过2018年7月—11月的筹备,2018年12月5日注册成立枣庄市山亭区富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代表王玉付任理事长、村支部书记邱传付任监事长,农业合作社由村集体管理运营,与农机合作社协同发展,初步建立了村集体主导下的农业规模化生产新模式。农业合作社由租赁耕地逐步向代耕代种托管方向过渡发展,目前,村集体实行大规模全程机械化作业种植马铃薯,已集中耕地480余亩。同时,2018年秋收结束后,经过多次考察,斗城村确定尝试发展麦冬种植项目,目前,已试验种植30亩。
马铃薯丰收现场
在村“两委”和省派第一书记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的斗城村已经摆脱了停滞不前的状态,产业扶贫不仅实现了农机合作社的良好发展态势,而且还以此为基础,完成了产业扶贫项目混合所有制经营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了村集体主导下的规模化农业生产新模式,村集体经济已经呈现出滚动发展的可喜局面。
来源:枣庄组工
统筹:朱振华 微编:王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