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大污染城市(中国10大污染城市排名)

(七)噪声污染防治成为城市治理重点

《2021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4.6%,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0.1%,与上年相比分别上升2.2个和5.7个百分点,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dB(A),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6.6dB(A)。

此外,2020年全国省辖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合计受理环境噪声投诉举报约201.8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占53.7%;建筑施工噪声次之,占34.2%;工业噪声占8.4%;交通运输噪声占3.7%。

生态环境部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44.1万多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举报的41.2%,位于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2位。

标准排名研究发现,运城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仅为48.6分贝,成为标准排名监测的168个城市中最安静的城市;其次,宜昌排第二,为50.5分贝;排名第三的是六安,为50.6分贝;黄冈市以50.7分贝紧随其后。

环境噪声声效等级小于53的其他城市还有淮安市(51.4分贝)、淮南市(51.4分贝)、秦皇岛市(51.5分贝)、日照市(51.7分贝)、遂宁市(51.7分贝)、沧州市(51.7分贝)、洛阳市(51.9分贝)。

从正态分布测算的模型来看,环境噪声声效等级在53.2~54.32分贝之间的城市数量占比最高,为31个;在54.32~55.44分贝之间的城市数量占第二,为27个;在52.08~53.2分贝之间的城市数量占第三,为22个。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0年为规范和指导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全国共发布293份有关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规章和文件。为贯彻落实《噪声法》,各地积极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调整工作。2020年,全国有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93县级城市开展了区划工作。其中完成区划工作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有61个,县级城市有353个。

此外,推进多部门协调配合,开展联合专项整治行动,共同推进噪声污染防治。2020年,全国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总产值约120亿元,其中,产品装备产值约55亿元、工程及其他产值约65亿元。

在投诉量最高的生活噪声领域,多部门通力协作。比如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房屋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委、街道办事处等多部门联合行动,解决商业经营场所水泵低频噪声、利用大音量音响招揽顾客扰民问题。再比如福州市发出“杜绝噪声污染共建宁静家园”倡议书,呼吁民众积极参与,共同降低广场舞噪声。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社会生活噪声处罚案件20662件,共处罚约1014.9万元。

(八)医疗卫生及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卫生教育是民生大计,标准排名选取卫生教育作为衡量绿色低碳城市的重要指标,并通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和每万人拥有公厕指标来综合分析。

1. 城市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具有明显的刚性消费特征。一座城市的医疗、公共卫生能力,是城市应对突发的自然或人为风险的保障,可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

衡量医疗、实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莫过于医护人员。随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医疗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卫生医疗资源持续增长,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尤为重要。故标准排名将城市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作为衡量城市绿色低碳水平的一个关键指标。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执业(助理)医师408.57万人,同比增长超20万人。根据正态分布模型的测算,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在333~387人/医师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最多,为53个;在279~333人/医师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居于第二,为42个;在387~441人/医师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排名第三,为23个。上述三个区间的城市数量在监测的168个城市中占比为70.24%。

标准排名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排名位于前三的城市分别为衢州(117人/医师)、淮北(138人/医师)和北京(184人/医师)。

其他进入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前十的城市还有重庆市(200人/医师)、太原市(208人/医师)、杭州市(225人/医师)、济南市(229人/医师)、西宁市(244人/医师)、郑州市(247人/医师)、昆明市(253人/医师)。

而广安市、驻马店市、泰安市、宜宾市、连云港市和达州市的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则超过500人/医师,达州更是高达648人/医师。

可以看出,不同城市的医疗资源、实力差异明显。对于一些城市而言,在医疗、公共卫生领域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包括医疗设施以及医学人才;而对于一些城市而言,医疗发展仍处于“补短板”的阶段。

地方政府不能忽视城市的定位、发展阶段,合理评估人均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水平,并在医疗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得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更好地服务市民。

2.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

城市公厕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城市文化的彰显,同时也是直接关系民众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体现着城市管理者为民便民的服务理念。因此,标准排名引入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作为衡量城市绿色低碳水平的指标之一。

自2015年以来,中国掀起了“厕所革命”浪潮。2018~2020年,全国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以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厕总量达到16.52万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20年呼和浩特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达7.25座,位列首位;拉萨以每万人6.23座的公厕数量排在第2;包头公厕数量每万人5.49座紧随其后。

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大于2座的城市还有厦门市、无锡市、铜川市、阳泉市、天津市、北京市、哈尔滨市、西安市、长春市、上海市、常州市、昆明市、大同市和深圳市。

数据显示,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在0~0.73座的城市数量最多,达75个;位于0.73~1.45座区间的城市数量排第2,为56个。上述两个区间占监测168个城市比例达77.98%。

加强城市公厕规划建设管理,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公厕数量总体明显不足,管理水平不高。随着文明城市、绿色城市、花园城市等创建,希望未来在城市建设中,公厕的数量、质量、便利性和环保性都能得到提升。

3.省会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高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一个城市的受教育人口水平通常反映且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同时也是城市历史底蕴以及文化传承彰显的关键指标。

不少城市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源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期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因此,标准排名引用每十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这一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卫生教育系数的关键指标。

近10年来,中国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

数据显示,每十万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是北京高达4.2万人,位列首位;南京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排第二,为3.52万人;上海以3.39万人的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排在第三。

其他进入每十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高于3万人的城市还有武汉市(3.35万人)、西安市(3.1万人)、太原市(3.09万人)、包头市(3.07万人)和呼和浩特市(3.03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每十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较高的城市均是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这与省会的先天优势密不可分,毕竟省会的教育资源在一个省当中都是最好的。其次,城市经济越发达,区域中心度越高,吸引力越强,外来人口越多,城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就越高。与此同时,城市的历史底蕴以及文化传承,也在教育吸引力上具有优势。

正态分布模型显示,每十万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在1.01万~1.42万人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最多,为56个;其次,在0.60万~1.01万人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居于第二,为40个;在1.42万~1.83万人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居于第三,为28个。

可以看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大都是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总体教育呈现东西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区域不平衡。可以预见,随着市民素质的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未来城市受教育人口数量会持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