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襄理是什么职务(民国时期的银行襄理是个什么职位)

前两天,大鹏写了写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今天给大家说说,同在三希堂的《伯远帖》,这帖子是王羲之的侄子王珣写的,由此看来,隔壁老王家真是人才辈出。

《伯远帖》原文如下:“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该帖行笔峭劲秀丽,据说在天下第十大行书里排行老四。当年,乾隆皇帝得到《伯远帖》后,兴奋地将其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收藏于养心殿的西暖阁书斋,并将斋名改为“三希堂”。

遗憾的是,乾隆皇帝看走了眼了,据现代书画专家研究,被他当作“上上真迹”的三帖中,《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皆为后世书家临写,只有《伯远帖》是东晋王氏法书的真迹。

从东晋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伯远帖》能一直保存至今绝对是一个幸运儿,因为书法作品特别容易毁于乱世,再牛逼的书法作品也干不过一把大火啊!

1924年溥仪出宫时,敬懿皇太妃偷偷将此帖带出宫,经由她娘家侄孙卖给古玩商,后被卖给了著名古瓷学家、曾任袁世凯的“陶务总监督”的郭葆昌。

1937年,张伯驹等人担心老郭把国宝卖给洋人,就打算把《伯远帖》里买走。双方商定,议价20万元,先付6万,余款以一年为期结清。不料卢沟桥事变后,金融冻结,张伯驹无法付清余款,只能退还文物。

抗战胜利后,郭葆昌去世,张伯驹向郭氏之子郭昭俊重提旧事,郭家要黄金一千两,商议未果。他儿子就将《伯远帖 》献给了当时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以此谋得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襄理的职务。

这一事件在上海的《新民晚报》“造型”副刊被揭露,一时众说纷纭,引起文艺界正义之士的强烈不满。宋子文见势不妙,不得已将二希退予郭昭俊。

北京解放前夕,郭昭俊携《伯远帖》至香港,并以此为抵押,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经商。因生意不顺利,贷款到期,郭昭俊无钱还款,国宝流落海外,几乎已成定局。

关键时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开会路过香港,他马上联系了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马衡赶紧向高层汇报,最终将国宝以重金购回。

重金是多少斤呢?根据马衡1951年11月20日的日记,中秋、伯远二帖本息共为港币458376.62元,另付郭昭俊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