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龙教授有什么差别呀()

一、概念题

1.公共管理效率

答:公共管理效率是指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或公共部门在单位时间、单位物质所获得的产出数量。具体包括:①效率比例,即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单位时间内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比例、单位物质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无形损耗与一定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之间的数量比例;②频率大小,即公共部门活动节奏的快慢,包括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提供之间的时间间隔、公众提出要求与公共部门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③环节多少,即某个行政活动从开始进行到这个全部结束之间的距离远近、步骤多少和所经过的公共部门多少。

2.《政府未来治理模式》

答:《政府未来治理模式》一书是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的研究政府治理与改革问题的专家B·盖伊·彼得斯的力作。该书从分析传统行政模式出发,阐明了各国政府竭力建构新的治理模式的原因,并从各国政府的革新主张和具有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中,提出当代西方公共部门改革及公共管理实践中正在出现的以新公共管理定向的四种治理模式:市场化政府模式、参与型政府模式、弹性化政府模式和解制型政府模式。对每一种政府治理模式,作者都从组织结构、管理过程、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该书第一次系统评价了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运动,并把各国政府的改革尝试和各种治理的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部行政改革的理论著作,被誉为对全球治理变革进行综合分析的杰出著作。

3. 政府再造

答: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简言之,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制,即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4. 企业型政府

答:企业型政府是指在公共行政改革过程中运用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理论改造传统运作方式,使其具有顾客至上、成本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政府。企业型政府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企业型政府是当代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凡是能够运用创新策略,有效运用资源,实现高绩效的政府都可称为企业型政府。

5. 社会主义行政体制

答: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管理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权力划分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综合体。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具有双重性:①它要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这是政治层面的内容;②它又要反映古今中外行政活动、行政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技术层面的内容。

四、简答题

1. 简述公共部门改革内容的一般性、普遍性。

答:公共部门改革内容的一般性,普遍性,是指任何公共部门改革都涉及公共部门自身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这两个方面。

(1)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一般都包括优化与调整组织结构、改革管理体制、健全公共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2)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的改革一般都包括明确公共部门职能、改革各种职能关系(诸如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各类中介组织的职能关系)、优化职能配置、重新塑造公共管理行为模式。

2. 简述公共部门改革内容的变动性、特殊性。

答:(1)公共部门改革内容的变动性、特殊性,是指不同国家的公共部门改革,其内容及侧重点有所不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及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国家,改革的内容无疑是有差异的。

(2)在同一个国家,公共部门改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内容。因为一个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是由这个国家所处的社会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与根本任务所影响和决定的。一个社会成熟度越高,一般说来其公共管理体系的发展也越完善,越不需要作出重大的变革。而对于一个处于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来说,其公共管理体系的重新塑造往往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一个国家的公共部门改革还要受到这个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制约。

3. 简述当代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

答:当代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包括:

11)促使公共管理更富有创新、开拓精神。创新、开拓表现为观念与理论创新、职能优化与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方法、手段创新与管理能力提高这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构成为有机总体的层次。

(2)促使公共管理更为经济,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通过改革促使促进公共管理组织制定出更为科学的政策,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水平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提高公众对公共部门的满意程度。

(3)促使公共部门更具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提高公共管理效率最根本的是要提高纳税人的办事效率、降低纳税人的办事成本。

(4)促使公共管理提高效率。

(5)促使公共管理系统更具适应性。

(6)促使公共部门更为负责。公共部门改革就必然要促使公共管理体系更加贴近公众,对公众更为负责,提离提高公众对公共公其部门的满意和信任程度,发展公共责任。

4. 简述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主要包括:

1)造就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2)把依法施政贯穿于公共行政全过程。

(3)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人民满意的政府。

(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诱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5. 简述戴维·奥斯本等人的“企业家政府”模式。

答: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企业家政府”模式: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

(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

(4)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

(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

(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

(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

(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

(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

(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奥斯本和盖布勒强调借用私营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录用私营私人部门的管理人员来“重塑政府”,认为这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

6.简述欧文·休斯的公共管理新模式。

答:欧文·E·休斯将公共管理新模式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意味着一种与传统公共行政不同的重大变化,较为引人注意的是结果的实现和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2)明确表示了脱离古典官僚制的意图,目的是使组织、人事、任期和条件更具灵活性。

(3)明确规定组织和人事目标,以便用明确的绩效指标评估工作业绩,以及对项目进行系统评估,其背后的推动力是经济、效率和效益的“3E”标准。

(4)公共管理人员更有可能带有政治色彩地致力于政府工作,而不是政治中立或无党派立场的。

(5)政府职能更有可能受市场检验(如合同外包),或如奥斯本所说的“将掌舵与划奖分开”政府介入并不是指政府一定要通过官僚制手段不可。

(6)通过民营化或市场检验以及合同外包等方式减少政府职能。

7. 简述《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四种模式的区别。

答:美国学者B·盖伊·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提出了当代西方公共部门改革及公共管理实践中正在出现的以新公共管理定向的四种治理模式:市场化政府、参与型政府、弹性化政府、解制化政府。四种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为:

表13-1四种模式的区别


8. 简述贾利耶等人的“新公共管理”模式。

答:英国学者E·费利耶等人在《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一书中认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统一的“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模式,而是有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模式。由此他们论述了在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过程中,至少有过四种不同于旧的公共行政模式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分别是:

(1)效率驱动模式(theefliciencydrive)。这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模式,往往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这种模式代表了将私人部门管理(工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引入公共部门管理的尝试,强调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一样要以提高效率为核心。

(2)小型化与分权模式(downsizing and decentralizationdecentralization)。这种模式的出现与强化,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组织的分散化和分权、对组织灵活性的追求、脱离高度标准化的组织体制、日益加强的战略和预算责任的非中心化、日益增加的合同承包、小战略核心与大操作边缘的分离等组织发展新趋势有密切关系。

(3)追求卓越模式(in searchofexcellence)。这种模式的出现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的管理新潮有关,也部分反映了强调组织文化重要性的人际关系管理学派对学排队公共部门管理的影响。

(4)公共服务取向模式(cpublicserviceorientation)。这种模式代表了一种将私人部门管理观念和公共部门管理观念的新相融合,既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但又采用私人部门的“良好的实践”中的质量管理思想。

9. 简述罗兹(Rhodez)等人的公共治理模式。

答: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公共管理运动之后,治理开始流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家们认为,治理代表了公共行政的转型。罗兹认为,对治理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1)组织间相互依存。治理意味着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志愿部门之间的边界改变并且模糊了。

(2)因为互换资源以及协商共同目标的需要,网络成员使彼此持续互动。

(3)根植于信任,受制于博弈规则的谈判,在网络成员之间达成共识。

(4)一种脱离国家的、最大限度的自治。

10. 简述公共服务取向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答:公共服务取向模式代表了一种将私人部门管理观念和公共部门管理观念的新相融合,既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但又采用私人部门的“良好的实践”中的质量管理思想。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及特征是:

(1)主要关心提高服务质量(如应用质量诱因,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强调产出价值,但必须以实现公共服务使命为基础。

(2)在管理过程中反映使用者(而不是一般的顾客)的愿望、要求和利益,以使用者的声音而非顾客的退出为反馈回路,强调公民权理念。

(3)怀疑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张将权力由指派者转移到民选的地方委员会。

(4)强调对日常服务提供的全社会学习过程(如鼓励社区发展、进行社会需要评估)。

(5)要求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公共服务的使命与价值,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责任制。

11. 简述“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

答:企业型政府的基本特征包括:

(1)重视成本效益关系。企业型政府改变过去只关心投入而不关心产出的做法,强调政策、规划、项目的成本效益关系,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2)强调顾客导向。政府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应有强烈的当事人取向,施政目标应以公民的需求为考虑,视顾客为关怀的对象,强调对顾客负责,并以顾客满意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准。

(3)强调市场机制,重视选择和竞争。主张通过市场机制的发挥,提供公共服务;使民间机构与政府共同生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4)授予权能。企业型政府主张给予公共管理者以行政自由裁量权来完成计划,由于创新的政策与管理,必须使公共管理者充分了解到其工作的目标,这就意味着裁量权的扩大,同时也包含着支持与容忍错误。

(5)创新与改革。创新乃是企业型政府的主要特征。企业型政府要求解除规则枷锁,打破结构惯性,活化官员思维,主张公共企业家运用各种创新策略达到管理的目标。

12. 简述流程管理模式的弊端。

答: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到来,传统“领导下达目标,有关人员给出相应计划,计划到期检查”的事后的、表态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及时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流程管理模式日益显露出其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和种种弊端。这些弊端主要包括:

(1)分工过细,造成权力交叉,导致层次重叠、冗员多、成本高、浪费大、对外界反应迟缓和行政效率低下。

12)只注重局部环节,缺乏整体协调,导致了本位主义和相互推诿现象。

(3)强调以职能为中心进行组织机构设计,形成了科层制的组织结构,组织机构臃肿。

(4)公务人员技能单一,适应性差,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差。

(5)形成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公共部门内部信息沟通不畅,资源共享程度差和重复劳动。

13 简述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

答:当代西方各国优化政府职能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采取非国有化(即公有企业和公用事业的产权转移或私有化)、自由化以及压缩式管理等途径将政府兴办和管理的大部分公共企业交给市场和社会,放松对市场的管制,尽可能地将公共部门承担的社会服务出租和承包出去,实现政府从社会的部分撤退。经过职能的优化和调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仅限于:

(1)建立全面而系统的经济立法体系,把社会经济活动纳入法制轨道。

(2)通过计划、财政、金融干预等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提供公共物品以及公共服务。

14. 简述公共部门改革的第一要务。

答:20世纪70年代,导致西方国家公共管理面临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职能的扩张。因此,公共部门改革的第一要务就是重新界定和优化政府职能,解决政府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

(1)在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大部制,将相近的职能尽可能集中到一个部门,精简政府机构,减少横向协调的困难。

(2)政府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这些职能交给或归还给社会,由社会经济组织或中介组织去承担,政府则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执行法律和监督社会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行为。

15 简述政府接受信息化改革的主要原因。

答:对政府而言,接受信息化改革主要有六个原因:

(1)政府承认采用信息化的结果是社会有根本的改变,因此,政府应该抓住信息化机会主动寻求自身转型。

(2)政府看到了信息化会大幅度提高行政效率。

(3)政府想成为公众的中心,对公民和企业提供质量更高、方便快捷、使用简易、花费时间更少的公共服务。

(4)政府想改善公共部门数据的有效性和可获取性。

(5)政府引进了通用的技术平台,巩固和支持信息化服务。

(6)在信息化服务的发展和传播中,政府承认了确保安全和保护隐私的需要。

16 简述西方国家公共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

答:随着传统公务员制度的一些重要原则,诸如公务员的永业原则、政治中立原则、独立管理原则被动摇,西方国家采取了如下的公共人事制度改革措施:

(1)放松管制、增强灵活性。西方各国在人事录用、报酬、职位分类、培训等方面放松管制,增强灵活性,举措包括消除繁杂的规则,减少繁文缛节以及克服办事拖拉等。

(2)公共管理者的非职业化,加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合同雇佣制和临时聘用成为了为公共部门以及政府机构用人的常见方式。

(3)实行绩效评估以及灵活的付酬制度,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控制,重视绩效评估,并采取灵活的付酬与奖励措施。

17 简述“企业化政府”模式的价值冲突。

答:公共部门改革中形成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在理论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正如贝伦(C Bellon)等人所揭示的,“企业化政府”模式包含四大价值冲突和价值:

(1)企业自主与民主负责之间的价值冲突。

(2)公共企业远景与公民参与价值之间的冲突。

(3)企业运转的隐蔽性与民主所要求的开放性之间的冲突。

(4)企业管理要求敢于承担风险与公共财政处置责任之间的冲突。

18 简述旧公共行政实践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旧的公共行政模式被人们看作是一种与西方工业社会的政府管理相适应的实践模式,加拿大学者唐纳德·萨维称之为“工业社会的政府组织模式“19世纪的行政技术”。这种旧的公共行政实践模式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1)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应根据韦伯的官僚制(科层制)原则建立起来,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是政府运作的最佳方式。

(2)公共物品及服务应由政府机构(官僚机构)来提供,即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

(3)政治(政策制定)与行政(政策执行)分开,并且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这有助于责任制的落实。

(4)行政被当作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必须由终身受雇的职业化的官僚来担任。

19. 简述推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首要、直接的动因。

答:(1)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2)中国经济关系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引起了政府与企业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与经济体制的转变相适应,公共行政也要由适应计划经济的行政体制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这是推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首要的、直接的动因。

20. 简述中国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的特征与不足。

答:中国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既承袭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又强化了苏联体制中的集权倾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管理体制对开创中国新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在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也日益暴露出其不足。

(1)中国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的特征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把太多的社会功能赋予政府,大大扩充了政府的职权范围,使政府权力日益强化,政府机构愈加臃肿庞大。

(2)市场化改革下,中国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的不足

①表面上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实际上却是管了许多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弱化了宏观调控能力。

②政府部门林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事浮于人,使财政不堪重负。

③官僚主义盛行、效率低下,甚至为腐败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

21. 简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与目标。

答:(1)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相配套的法治国家。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①党和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体制要增强活力,不要僵化,要用新脑筋来对待新事物。

②要真正提高效率。

③要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

22 简述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答:邓小平把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党政分开、权力下放和机构改革。他指出:“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同时,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1)改革行政权力体制,理顺党与政府的关系、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2)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3)推进权力下放,建立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的权力体制,保证中央宏观调控和地方自主权,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4)推进行政组织体系改革,精简机构,精简政府部门与内设机构。

(5)推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让公众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推进基层自治。

(6)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岗位责任制等。

23.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

答:1982年以来,中国为建立一个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体制,进行了五次大的机构改革。

(1)1982年改革

1982年改革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行政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行政机构方面,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撤并机构,裁减人员,以解决干部副职过多和干部老化等问题。

(2)1988年改革

1988年的行政体制改革是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以经济管理部门为重点,改革内容包括理顺职能关系、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改革管理权限关系。同时,各地还普遍进行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试点。此次改革首次明确提出了政府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这个问题,强化了宏观管理职能、行业管理与监督职能;在增强机构活力、提高行政效率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实行“三定”,严格了机构编制管理,促进了机构精简。

(3)1993年改革

1993年改革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来进行的,其方向与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体制。改革内容包括调整职能配置、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合理划分权限、调整机构设置、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

(4)1998年改革

1998年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行政体制改革,明确把政府职能界定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企分开有了新的突破,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所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中央各部门的部分审批权和具体事务性工作下放给地方政府,国务院机构和人员大幅减少。

(5)2003年改革

2003年改革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进行。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政府的主要职能归纳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进一步把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改革的内容和目标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机构设置,理顺部门职能分工,减少行政审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6)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这一目标是一个纵观全局的更高层面的国家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与现代国家的责任和职能相一致的,因此成为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策分析的出发点。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4 简述斯密的理论下政府的职能作用。

答:政府职能是指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包括管理的公共事务的范围(管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管理(怎么管)这两个方面。政府职能具有整体性、执行性、多样性、动态性、程序性、依法性等特点。关于政府职能的内容,有着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规制。按照斯密的理论,政府的作用只在于这样三大职能:

(1)君主的义务,首在保护本国社会社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

(2)君主的第二个义务,为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和压迫,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

(3)君主或国家的第三种义务就是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

25 简述布坎南的理论中的政府的职能。

答:政府职能是指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包括管理的公共事务的范围(管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管理(怎么管)这两个方面。政府职能具有整体性、执行性、多样性、动态性、程序性、依法性等特点。关于政府职能的内容,有着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规制。按照布坎南的理论,政府的职能(集体行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执行现行法律的那些行动。这一类行动包括霍布斯所说的君主的合法行动,即包括在我称之为“保护性国家”、诺齐克称之为“最低限度国家”和19世纪哲学家称之为“守夜人国家”的那些行动。

(2)包括现行法律范围内的集体行动的那些活动。

(3)包括改变法律本身和现行成套法律规定的那些活动。

26 简述政府职能的发展规律。

答:政府职能是指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包括管理的公共事务的范围(管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管理(怎么管)这两个方面。政府职能具有整体性、执行性、多样性、动态性、程序性、依法性等特点。

(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是由其承担职能的条件的变化决定的,其中经济条件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社会的阶级结构、主要矛盾和任务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对政府职能进行相应地进行的调整。这是政府职能发展变化的一条重要客观规律。

(2)政府职能发展的规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察

①从政府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政府职能是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

②从政府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政府职能是由以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以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

③从政府职能的分化程度来看,其变化的规律是由原来混淆不清的职能向高度分化的职能转变。

④从政府职能的行使方式来看,其变化的规律是由以人治为主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管理手段。

⑤从政府职能作用的深度与广度来看,政府职能的变革呈现出“守夜警察”――“万能政府”――“有限政府”的发展规律。

27 简述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行政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答:当代中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行政改革成就显著。但是,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

(1)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过多。

(2)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

(3)公共服务职能弱化。

(4)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

(5)政府应急职能的不完善。

(6)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消费者主权地位尚未明确。

(7)权本位、官本位现象严重。

(8)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等现象并存。

28.简述政府再造的“五C策略”。

答:奥斯本和普兰斯特克提出政府再造的“五C策略”,它包括:

(1)核心策略(CoreStrategy)。政府的首要成分是认清政府的角色,决定公共系统与组织的目的,即应先有适当的定位,而后界定其发展的目标和策略。任何目标不明确或目标过于多元与冲突的组织,皆难以获得高绩效。

(2)影响策略(ConseguencesStrategy)引进市场、竞争,契约外包等观念,实施企业管理、竞争管理和绩效管理,增强公务人员的创新动力,以创造更高的动力。

(3)顾客策略(CustomersStrategy)。改造组织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了解顾客的需求,变更组织的结构以符合并顺应顾客的需要。

(4)控制策略(ControlStrategy)。将重大的决策制定权从官僚层级体制手中下放至社区。也就是从以往惯用的繁琐法规与命令式的控制,转变为与社区或执行组织分享任务与职责来达成控制之目的。

(5)文化策略(CultureStrategy)。此处的文化是指员工的价值、规范、态度与期望,目的在于确保每一政府部门的每一位员工均能产生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为顾客服务是他们的工作责任的思想。

29. 评价企业型政府理论。

答:(1)企业型政府理论的积极意义

企业型政府理论提供了一个认识政府的新视角,在重新审视当代政府角色、正确认识政府职能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该理论一经问世就在美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始于1994年9月的美国克林顿政府行政改革,正是以企业家政府理论为指导的。结合我国今天的改革实践,企业型政府理论的很多方面依然具有生命力,并且对我国的改革实践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企业型政府理论的局限性

①学者贝龙和戈尔对于企业型政府提出四种反思:

a在企业型政府理念中,存在着企业自主性与民主责任性之冲突。

b公共企业远景与市民参与价值之间的冲突。

c企业秘密性与民主开放性之间的冲突。

d企业风险承担与民主的公共财处置责任之间的冲突。

②学者凯顿认为,由于对政治与制度环境的忽视,企业型政府将使改革推动者产生错误假定:

a将公共管理视为单独功能,而忽略其中包含的政治问题。

b认为企业之成功经验是好的经验。

c以大致的盈利观点评价行政绩效,将忽视其可能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破坏。

③学者泰瑞提出企业型政府的三项限制:

a公共企业家偏好问题。

b公共企业家崇尚变革与创新,然而许多变革与创新未必带来组织的正面发展。

c公共企业家有反传统的倾向,轻视存在了好几个世纪的价值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