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产能受什么影响(服务业的影响)

本文是2020年3月7日在公众号“北京读天下 ”发布的一篇案例。两年时间过去,有了一批新材料,但原来的分析仍然是可用的。我们的专业不是传染病医学,案例只是从运营管理角度来做一些阐释。排版和表达做了微小调整,没有修改原来的内容。

关于方舱医院,国内新闻报道比较多,研究成果相对少一些。比较重要的论文当然是王辰等人2020年4月2日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文章,总结了方舱医院的五大功能:隔离,分类,基础医疗看护,监控和快速转诊,生活和社会参与。[iv]

其中,核心功能是隔离、分类和转诊。这和案例的分析是一致的,方舱医院没有增加医院产能,而是用流程改进来平衡医院的产能。

下图来自王辰等人的论文。柱状图中浅蓝色区域显示的,是从2月6日方舱医院收治病人开始,到3月10日方舱医院全部休舱之间,收治病人数量迅速增加,之后又迅速下降的过程(红色是出院和转院病人数量)。

约克大学Li Juan等人发布在WHO简报的论文测算,方舱医院显著减少了病患增加,缩短了疫情持续的时间。[iii]可惜国外没有使用方舱医院的经验研究,导致缺乏可比较的研究。

2021年5月,在印度疫情达到高峰时,福奇博士曾经建议印度像中国一样建立方舱医院,但后来并未实现。[ii]

方舱医院的功能曾经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分类筛选,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其他效率更高的解决方案。今天,无论是隔离、分类和转诊都已经有了可替代选择。

方舱医院:产能增加还是产能平衡

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时间。

武汉方舱医院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运营管理中产能管理的主要原则,系统平衡性原则。

产能,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面系统能够实现的产出数量。产能既是一个制造业概念,也是一个服务业概念。中国每天能够生产1亿只口罩,这是制造业产能的例子。北京故宫的接待能力是每天8万名游客,这是服务业产能的例子。

产能管理是指将生产和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进行匹配。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两者相等,产能充分利用,而顾客得到充分满足。

如果产能过剩,就会额外增加成本。如果产能不足,企业没有实现收入潜力。如果顾客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可能使用竞争性或替代性产品。

产能管理得好,通常不会引起注意,但产能管理得不好,立刻就会成为新闻,甚至引发供应链危机。特斯拉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一直没解决好产能问题,马斯克给出的乐观交货预测几乎总是被现实否定。

人们觉得奇怪,从制造角度来看,电动汽车应当比燃油汽车更简单。问题是特斯拉为了提高装配的自动化水平,大量使用机器人。

在有些生产环节上,机器人的效率反而不如人工。由于形成了许多生产瓶颈,无法实现高速生产。

产能管理的首要原则是保持系统的平衡性。现代生产和服务往往是由一系列的上下游环节组成的,每个环节就是一道工序。

平衡的意思是指这些工序之间投入和产出上的平衡,也就是上一道工序的产出正好等于下一道工序的投入,产能在每道工序上都得到充分利用。

但在现实中,这是很难做到的。由于不同工序的生产能力是不一样的,经常出现生产瓶颈。畅销手机往往出现断货现象,这是因为手机厂商的终端组装能力和销售能力很强,但芯片和屏幕的生产速度受到限制,这时手机的生产系统就是不平衡的。

另一个困难是不同工序所需要的资源不同,有时即使知道哪条工序出现问题,但增加产能的决策却很难做出。

以口罩为例,购买口罩机增加产能很容易,一台口罩机只要十几万元,但增加一条熔喷布生产线需要投资1000万。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很容易出现口罩生产线过剩,而熔喷布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影响到口罩的产能。

经过不同工序间的优化组合,产业或企业通常能够实现系统的平衡性,但前提是需求是稳定的。如果需求突然发生波动,系统平衡性被打破,产能管理就会发生问题。

在疫情暴发初期,武汉医疗服务系统面临的困难就是需求的大幅度上升。1月21日开始,大量病患集中在医院,已经超出了医院产能的增加速度。

武汉的对策是同时提高产能和控制需求。

在提高产能方面,首先是增加病床数量。武汉有38000张病床,但传染病治疗需要将普通医院改造为传染病医院。武汉紧急关闭医院普通门诊,改造病房,将主要医务力量转用于传染病治疗。

同时,学习非典期间的经验,建设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提供2000张以上病床。在需求控制方面,则是通过城区封闭,利用社区的力量将病患控制在社区层面进行分流。

这一决策建立在当时对需求判断的基础上。其中的问题是需求判断是否准确。

如果武汉疫情与北京非典期间的情况类似,通过隔离可以控制病毒感染,增加的床位数量超过病患增加的数量,那么武汉采用的增加产能和控制需求的做法是适当的,也是可以很快见效的。

经过一个月的运营,情况已经变得很清楚,作为产能依据的需求判断是错误的。

首先是需要收治的病人数量增长极快,超出了医院的产能,即使火神山和雷神山建成也不能提供足够的病床,出现了产能增加速度落后于需求增加的严重局面。

一个特别危险的信号是,由于没有足够的病床,医院不得不拒绝大量符合收治条件的病人。结果是武汉究竟有多少病人始终也不知道,不解决收治的瓶颈,这个数字在社区层面是无法统计的。

我们可以看到,武汉面临的问题是病床数量不足,同时也不掌握需求数字,也就是不知道还差多少张病床。

在病床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能够从全国调集更多的医护人员,总产能并不能增加。而社区由于停留了大量的病人,其中包括重症病人,存在着巨大的传播风险和死亡威胁。

那么,接下来武汉要不要继续建设像火神山和雷神山一样的传染病医院来增加产能?如果不增加产能,解决的方案是什么?

2月1日,王辰院士到达武汉,他是非典期间北京医疗专家组的组长。当时武汉医院系统产能不足的问题已经暴露得非常充分,王辰院士提出,用大型体育场馆来改造为方舱医院,解决病人的收治问题。

方舱医院是组合式野战医院,可以根据需要快速建立完整的救护体系,最快情况下24小时就可以建成。武汉方舱医院实际上比军队野战医院更加简单,只是包含诊疗功能的集中隔离点。

2月3日,经过高层批准,武汉开始在武汉会展中心、洪山体育馆和武汉客厅建设方舱医院,2月5日已经提供了4400张病床。

来自当地的报道说,2月中旬时,方舱的作用得到充分显现。相当于在10天时间里,解决了武汉医疗系统的产能问题。

据国家卫健委2月28日报告的数字,武汉医院的收治肺炎病人的床位总数是23000张,方舱床位数量14000张,隔离点床位75000张。总体来看,武汉准备了容纳10万病人和隔离观察的能力。这10万人就是武汉当前有感染或有可能感染的全体数量的上限。

如果单纯从数字来看,医院的病床数量是23000张,方舱的床位数量是14000张,方舱的收治数量似乎并不突出。但为什么当地的医疗局面却由于方舱的出现而发生了极大的改善呢?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方舱提供了新的治疗能力,相当于产能增加,实现了应收尽收的效果。这种说法需要分析,严格来说,方舱只是提供了基础性的医疗服务,这和医疗产能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

方舱医院名为医院,也配有医护人员,实际上和23000张床位的治疗医院是两个系统。甚至可以说方舱是假产能,因为它在医疗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我们从方舱病人的记录中可以看出,护士像正常医院一样一天查房四次,主要的作用是发现需要转到医院的重症病人。

按王辰院士的观点,轻症转重症比例只有2%-5%。在方舱进行这种分离,工作量是可以控制的。实际上早期方舱还曾经出过错误,将重症病人收入,结果由于不断需要转出病人,让方舱内秩序和情绪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病人领取药物来看,一天发一次,所有病人领取的药物是一样的,像肺炎一号中药汤剂、莲花清瘟散、奥司他韦、阿比朵尔和一些口服抗生素。这说明方舱医院只提供最基本的看护和治疗,它的首要目标也不是治疗的效果,而是控制轻症感染病人。

从医生的反馈也可以看出,方舱医院中出现主要的问题往往不是治疗,而是病人的生活问题、秩序管理和心理疏导,这充分反映了方舱医院的职能与收治医院是不一样的。

方舱医院不像普通医院,没有配备按医院标准要求的检验和治疗设备,这在时间上根本做不到。

沌口方舱医院的肖红艳医生说,患者经过社区初筛进入方舱,大多只能口头提供检查结果,具体的报告需要定点医院和社区提交给指挥部,再汇总至方舱。

起初,肖红艳只能收到一份份excel版的汇总名单,“这样的信息太不正规了,也很有可能出错,我们医生需要看到详细的医院检查报告,报告上应该有检查结果、时间、患者信息和送审医生、报告医生的签名。”

从接手沌口方舱医院起,肖红艳就在不断向指挥部反映这个问题,直到开舱十多天后,武汉市只有两个区可以做到提供完整的患者检查报告。

肖医生所要求的是病人转院时的检查记录交接标准,但这恰恰说明,在长达10多天的时间里,其他环节上的主体并没有将方舱看成是一家治疗医院。

凡此种种,当然有事发仓促、准备不足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方舱医院尽管有医生和护士,但他们的作用主要并不是治疗,因此不能算做治疗产能。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具备治疗产能的设计却能够帮助武汉整体医疗系统减轻压力,恢复秩序,这是因为它的出现恢复了整个系统的平衡性。

方舱医院没有增加治疗产能,却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增加了一道工序,提供了一个缓冲,等待区。这个缓冲区显著地平衡了生产工序之间的投入产出差距,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产能管理的首要原则是系统平衡,让各道工序之间的投入产出做到平衡。

我们来看方舱医院是如何做到这一原则的。首先,它平衡了从病人到医院之间的产能。之前医院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病人,方舱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参照2%-5%的比例就可计算出未来的重症病人数量,这就为收治医院的产能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后来方舱还设有重症病人治疗组,这样只用人数很少的医疗队就能够识别和管理1000人方舱中的重症患者,再向定点治疗医院输出病人,进一步改进了产能平衡。

前期需求过高导致武汉当地医院的产能实际上出现了下降。在指挥部那里看到的是病床数量不断增加,但实际上照顾这些病床的医生由于疲劳产能已经大幅度下降。当方舱医院提供了未来病人数量的准确信息之后,下游收治医院才有可能准确地调整产能进行对接。

由于将病人分流,收治医院的产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医生疲劳减轻,治疗产能反而上升。当然之前医院已经拒绝轻症,但如果只是让轻症居家隔离而不收入方舱,医院将永远无法掌握未来的重症病人数量和来源。

方舱医院平衡产能的另一个作用是在社区工序和医院工序之间建立起平衡。由于医院缺乏产能,无法收治病人,使得社区工序处于大量积压病人的崩溃状态。

方舱医院有足够的产能吸收社区这道工序的产出,当社区积压病人转入方舱,意味着社区产能充分释放。在此之后,社区才有能力通过查访来获得新的病人信息,为方舱医院提供后续病人。

这样,病人、社区、方舱和医院形成了产能的平衡。每个环节的压力都得到释放。

当然,方舱医院另一个主要作用是隔离,避免轻症病人继续感染其他人,起到控制社区需求的作用。但这方面主要是传染病控制的原理,而不是运营管理的课题。

从管理角度看,方舱医院是产能平衡而不是增加产能。正因为方舱医院不能增加产能,所以在早期尽管有类似的提议,但决策者没有选择这种形式。

疫情暴发前期,当地政府的重点是诊断、检测和治疗,努力掌握病人数量,增加病床,也就是确定需求、增加产能这样的思路。

如果床位或者说产能的增加速度超过病人,这个思路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当需求数量远远大于床位增长目标之后,并且未来的增长数据无法获取的时候,方舱医院才成为现实的需要。

方舱医院只不过是一个带有基础医疗功能的物理装置,但使得整条医疗服务生产线的产能得到了平衡。在没有显著增加医疗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增加一道工序,在服务系统内部的投入产出间达成平衡,实现了产能的大幅度提升。这是本次传染病控制和治疗过程的一个重要成果,从管理学角度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ii]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express-exclusive/indias-covid-crisis-anthony-s-fauci-coronavirus-death-7297380/

[iii]https://www.who.int/bulletin/online_first/BLT.20.258152.pdf

[iv]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744-3/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