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到吉首火车要经过多少隧道(常德至吉首有多少公里)

来源:团结报-湘西网

张吉怀高铁吉首东站首任站长徐智,如今又开启职业生涯新征程。 本报全媒体记者 余 芳 摄

1974年国庆假期,彭晓文从枝柳铁路建设工地步行四五个小时,到古丈县城照相馆拍了张照片留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团结报社首任专职摄影记者唐克立,用镜头记录湘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全媒体记者 彭 宁 周胜军 田 浩 吴正凯

1

54岁的徐智是张吉怀高铁吉首东站首任站长,也是枝柳铁路上的首批“湘西铁路人”。

1983年,通车运营5年后,枝柳铁路湘西段交给新组建的吉首车务段和工务段接管。当年底,经各县市组织招工考试,一百多名湘西籍青年成为第一批湘西铁路职工。

16岁的徐智从没通铁路的保靖县招考而来,此前没见过火车,对铁路工人的印象也全部来源于电影《铁道游击队》。

入职不久就遇上春运,他被分派到古丈火车站。“当时古丈到吉首,坐火车只一个多小时,坐汽车却一天也跑不到一个来回。”他回忆。也是从那时起,他深刻感受到铁路对于湘西人民的重要意义。

古丈是小山城,车站与站台之间的陡坡要爬一两百级台阶。初参加工作的他满怀热忱,常常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帮助年老体弱的乘客搬运行李。

这热忱与努力也被他带到后来的工作中。从扳道工做起,他认真干,努力学,用8年时间,熟练掌握了车站售票、客运、货运涉及的所有工种技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车站站长。从罗依溪火车站到乾州火车站、古丈火车站、吉首火车站,枝柳铁路湘西段各个车站都留下他奋斗的足迹。他不断自我提升,用业余时间先后攻读吉首大学经济管理、中南大学铁道运输专业的专科、本科学历。2004年,徐智荣获全国铁路职工最高荣誉“火车头奖章”。

如今,从普铁到高铁,从吉首火车站到吉首东站,徐智又开启职业生涯新征程。“站房面积扩大4倍,日发送旅客人次翻番,智能化程度大大提升,对我们的要求更高更严格。”他说,“这是荣誉,也是压力。有幸经历湘西铁路全变迁,见证湘西迈进高铁时代,更是自豪!”

从今年7月3日到吉首东站上班至今,徐智几乎没休过假,在工地上崴伤了脚,拄着拐杖也守在车站里。要解决完善职工吃住行生活保障;要组织开展职工业务技能培训;要和施工单位就站房使用接管进行对接;要与州市政府就相关配套工程协调衔接……一项项工作扑面而来,需处理的问题千头万绪。大到每间接待室装修布置,小到每个插座设置调整,细致到无线网络信号覆盖范围……

但他觉得一切都值得。“肩负着全州人民对高铁的期盼,不敢懈怠!”他甚至已经计划好,高铁开通运营当天,要买下吉首东站四趟首发列车的车票,留作纪念。

“今年春运,我在吉首东站,继续服务旅客。”他和全州人民一起,迎接湘西高铁时代。

2

1978年10月1日,44岁的唐克立用黑白胶片记录下枝柳铁路首列火车开进吉首的盛况。

为了拍摄全景,他提前一个多小时爬上车站后的山坡去选角度。拍完又飞奔下山,赶到火车跟前抓特写。

“当时吉首人大多没见过火车,铁路两边围满了人,大概得有几千人哦。乡亲们围着火车提问,这火车有多长啊?烧什么当动力啊?”43年过去,他仍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和乡亲们对火车的期盼与好奇,“在吉首站停了个把小时,听说还可以试坐火车,我又跟着大家上车,一路坐一路拍,到了乾州火车站。”

那天,唐克立不仅用镜头记录下首列火车开进吉首的历史时刻,还留下了湘西各界群众喜迎火车、试乘火车的幸福瞬间。后来,仍陆续有各地群众赶来“看火车”,他也持续跟进拍摄了下来。

这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被选入正在编辑的《唐克立镜头里的湘西》画册。这本画册,是87岁的唐克立今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做的一件重要的大事,把他在湘西州从事摄影60余年的珍贵照片整理成册,用影像回顾见证湘西各项事业的发展变迁。

“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再翻开这些带着时光印记的旧照片,唐克立感触很深,“上世纪50年代,我第一次来湘西,常德到泸溪用了3天。那时车烧的是木炭,熏得每个人脸都是黑的。下坡时是车,上坡时就慢得和人走路一样……”

他是常德人,1952年作为支援湘西发展的文艺人才从常德县文工团调入泸溪县文化馆,1962年调入湘西州委机关报《团结报》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1987年牵头成立湘西州摄影家协会并任主席。

作为团结报社首任专职摄影记者,背着地质包改装成的摄影包,唐克立踏遍湘西山山水水。“包里装着三大样,相机、闪光灯和收音机。”聊起当年,他眼中熠熠生辉。“闪光机拍一次换一个灯泡,还拖着个巨大的蓄电池。收音机是走路时听的,当时交通就只能靠走……”

半个多世纪过去,唐克立镜头里的湘西,从黑白胶片变成彩色胶片,再进入数码时代。他笑着感叹:“时代在发展,现在还有了航拍,拍大场景再不用像我当年那样到处爬山了……”

他已计划好,完成画册编辑校对的扫尾工作后,等高铁一通,他就乘坐高铁去深圳看儿子。

“吉首上车,直达深圳,太好了!”他笑得开心。

3

1974年4月,21岁的土家族青年彭晓文作为地方支援,来到永顺县境内一个叫铜柱溪的地方参加枝柳铁路建设。

“铁二局九处三段十二队。”47年过去,他仍一口气就顺利报出当年加入建设队伍的编制名称。“我们主要负责铜柱溪1号隧道从古丈往永顺方向的开挖建设。”

但直到他第二年12月离开工地时,两百余名铁路工人和一百多名当地民兵合作,只完成这条2000多米长隧道的挖通工程,铁轨都还没看到。

“三四百人,一年多时间,就挖一条隧道?”女儿不敢相信。

“当时除了拖运渣石的轨道小拖车有点机械化的感觉,其他就全靠人力。”彭晓文回忆,“我们半个月才休息1天,叫休‘大礼拜’。‘三班倒’轮班,24小时不停工。开挖班打风钻挖山石,运输班拖运渣石,撑砌班就跟进打拱顶、砌边墙。先挖下道坑,再挖上道坑……”

看女儿已经满脸写着“听不懂”,彭晓文接过她手中纸笔来一边画图一边解释。出生于1980年代初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到《团结报》当记者已15年。这些年采访过湘西高速、高铁、机场建设,但父亲口中的施工建设方式和如今确实已相差太远。

她特意去翻查资料。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修建枝柳铁路。当年9月,4000余名铁路职工在湘西州古丈、永顺、大庸铁道沿线拉开65.75公里长的铁道线路建设工地。沿途重峦叠嶂,峭壁悬崖,道路险隘,桥隧相连,工程任务异常艰巨。1978年底,枝柳铁路正式通车,湘西地区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

时光走过43年,又一条备受期盼的“张吉怀高铁”开通在即,湘西州迎来高铁时代。

今年10月22日,参加完张吉怀高铁媒体代表试乘体验回来,女儿激动地找彭晓文汇报 :“吉首东站到怀化南站,只要37分钟。以后去长沙,只要两个小时!”

他却想起,2000年送18岁的女儿去长沙上学。在吉首火车站,他扛着行李挤上车,女儿却被挤不见了。他又返回站台找女儿,然后一路上反复叮嘱交代女儿今后挤火车要注意的事项。但那之后,每次女儿坐12个小时通宵火车往返吉首长沙,他都免不了担心,彻夜难眠。

“那铜柱溪1号隧道在哪,你还找得到吗?”女儿问。

“当然。后来经常坐火车经过。”他回答。

“等高铁通了,我陪你,再去趟长沙。”女儿说。

“好!只要两个小时!”他笑。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湘西州迈进高铁时代之际,谨以这三个故事,铭记湘西州的第一条铁路——枝柳铁路。

这其中,有建设者的回忆,有记录者的情怀,还有从枝柳铁路孕育发展而来,新一代湘西铁路人面向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高铁已来,300万湘西各族人民,铭记历史,汲取动力,拥抱新时代。

(稿源:湘西网-团结报)

(作者:彭 宁 周胜军 田 浩 吴正凯)

(编辑:孙莹)

本文来自【团结报-湘西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