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拉玛依到库尔勒多少公里(克拉玛依到库尔勒有多少公里)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性质、规模及应享有的区际地位,深受其自然条件与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的限制,还与历史发展及现实机遇密切相关。作为南疆重镇的库尔勒,自80年代以来迅速崛起,现已发展成为巴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与信息中心,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成为了新疆第二大城市、南疆第一大城市。目前库尔勒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了55.57万人,比新疆第三大城市喀什市多了7万人(喀什市中心城区人口只有48.08万人),库尔勒市是新疆目前唯一的中等城市(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库尔勒市在不断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目前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网络上公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确定在新疆打造五个自治区副中心城市,分别是喀什、伊宁、库尔勒、克拉玛依、阿克苏,库尔勒就是五个副中心之一。但是网络公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伊宁和喀什分别作为了北疆城市带中心城市、南疆城市群中心城市,而网络公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则将伊宁和喀什规划为百万人口大城市,把库尔勒市规划为50万—100万的中等城市。因此,未来库尔勒市能不能继续保持新疆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呢?

一、库尔勒市的城市发展历史——从渠犁城到库尔勒的变迁

在铁门关西南10km处就是今天的库尔勒,也是西域三十六国渠犁国的渠犁城所在地。这里北临霍拉山,东临库鲁克山,处于两山相夹的山前平原地区。西部与南部面向开阔的绿洲平原。孔雀河从两山相交的铁门关峡谷流出。渠犁国先为匈奴属国,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归汉,汉武帝在此设屯田校尉,率领吏士广开屯田,使渠犁成为了汉朝和西域使者休憩、补充给养的中转站。西汉自玉门关、阳关通西域有南北两道。北道经白龙堆,到楼兰,直诣龟兹,且可通大宛、康居、安息等国。而渠犁为北道的必经之路。公元前69年—前66年(汉宣帝地节年间),西汉命车师王太子军向渠犁移民。此后其国被焉耆所并。公元前60年(宣帝神爵二年),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并派军队在今库尔勒筑埒娄城驻守。东汉埒娄城演变为爵离城。北魏爵离城为柳驴城。640年(唐贞观十四年)柳驴城归焉耆都督府管辖。元代柳驴城为坤闾城,属别失八里行尚书省。

清代名为库尔勒或库陇勒。清初托克托所属300余户维吾尔族居民在库尔勒驻牧并兼营农业。维吾尔族的一些生意人、庄稼人等从喀什、和田、库车等地迁移到库尔勒安家落户,库尔勒人口增加至13200多人。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游牧于开都河一带的两个鄂拓克沙喇斯和玛呼斯部侵占库尔勒。库尔勒托克托率所属300余户逃往罗布淖尔地区,并向驻扎在吐鲁番的清军投诚。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多伦回人1000余户,5000余人,在伯克阿尔祖带领下,向清军投诚。约半数人迁移到库尔勒耕种。同时,原来逃走的300余户土著也从罗布淖尔陆续返回库尔勒。清同治六年,阿古柏侵略军占领了包括库尔勒在内的南疆大部分地区,并把首都建在库尔勒。1876年(光绪三年)清军收复库尔勒。库尔勒分回汉二城。汉城为小城池,设有守备一员,统领着不足200名士卒,镇守铁门关。小城池有城隍庙、娘娘庙各一座。城外有一处墓园。回城距汉城2km。除了官署衙门之外,还有骑马转送邮件的“马脖子”。还有土产铺,杂货店、饭馆和中药铺,也有馕坊、糖坊、裁缝铺和织布的以及做皮靴皮帽的店铺、铁匠铺。1917年设库尔县佐,属焉耆县。从渠犁、埒娄、爵离、柳驴、坤闾到库尔勒皆早期塞语Khor(太阳)发音的延续。库尔勒其实就是太阳城,塞人崇拜太阳。

1920年,焉耆道改为焉耆行政长公署,同年库尔勒县佐改为设治局,属焉耆行政长公署。1935年,库尔勒设治局改为三等县治。1939年,升为县,属焉耆行政长公署。库尔勒延续清代格局,孔雀河南为“老城”,河北为“新城”。由一条贯通南北的主干土路将新老两城连接为一个整体。

1950年6月成立库尔勒县人民政府,1950年中共军队二军六师十八团屯田库尔勒。1954年6月撤销焉耆专员公署,库尔勒县归库尔勒专署管辖。经过7年建设治理,1957年库尔勒有了不小的变化。新建了中小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修整了道路,“马脖子”变成了邮电局。1958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和库尔勒县许多基建项目上马。1959年库尔勒县域第一条地方铁路(库尔勒——库尔楚)破土动工,总长74.22km。1960年库尔勒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政府驻库尔勒,州党政军机关迁入库尔勒县,使库尔勒人口增至近6万。之后,中央、自治区、自治州的许多基建项目落户库尔勒。1978年库尔勒城市总人口17万。

1979年库尔勒建市,1984年撤消库尔勒县建制,并入库尔勒市。库尔勒市新建区主要位于孔雀河以北。1984年南疆铁路乌鲁木齐—库尔勒段建成通车,库尔勒南北疆交通枢纽的优势越发凸显。1987年库尔勒市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1987—2000)。至1989年,全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1989年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在库尔勒成立。库尔勒的巨变开始了。库尔勒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为石油服务的配套产业,走出了一条地方和油田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1992年就成为全疆第一个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级市。依照1996年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库尔勒城市跨过孔雀河向南发展,也由“单中心”农业为主发展为“一主一次”骨架(老城区与新区),并呈分散组团式布局,包括老城区、新城区(东站)、西站区、塔什店区。2000年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成立。2002年总体规划修编,城市“一主二次三组团”骨架(老城区与南市区、开发区),“三轴、三城、六核”均衡发展的组团式布局到2009年基本形成,建成区已增加到80平方公里有余。整个城市与现状河流放射状形态相呼应,呈围绕铁门关谷口的四分之一环状。市域交通方面,314国道和218国道自库尔勒市域东北进入,在库尔勒城市建成区东北侧交汇,交汇后314国道继续向西,218国道则继续向南,两条国道在库尔勒市域范围内构成“T”字形结构,成为库尔勒市域道路交通的主要框架。

库尔勒承北启南的地缘优势和孔雀河上游水源充沛的优势,使之具有开发建设南疆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而且库尔勒市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性,丝路、兵团第二师、油田、地方多民族、移民等多种文化融合碰撞,包容性强,具备落实新疆未来“北乌南库”战略格局的能力。2012年库尔勒市完成了《库尔勒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该规划2013年获批。规划确定了库尔勒市城市性质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先进的石化产业基地,宜居的生态花园城市。中心城区的生态空间结构为“三山、三带、三组团、六轴、六廊、六绿心”。三山:霍拉山、库鲁克山、龙山形成绿色屏障;三带:孔雀河滨河休闲风光带、杜鹃河滨河休闲风光带、白鹭河滨河休闲风光带;三组团:老城区组团、南市区组团、开发区组团;六轴:人民路绿化轴、迎宾路绿化轴、石化大道绿化轴、建国路绿化轴、南库大道

绿化轴和库蔚大道绿化轴;六廊:十八团渠生态走廊、喀拉苏渠生态走廊、下户渠生态走廊、石化路生态走廊、沿霍拉山和城市外环生态走廊、沿库鲁克山和开发区及城市外围生态走廊;六绿心:在老城区、南市区和开发区形成六处大型的块状绿地均衡分布在三大组团中。中心城区的功能布局结构为“三核,九极,六载体”。三核:老城区综合服务中心,南市区商务文化中心和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九极:华凌现流中心,老城区农副产品集心,火车客运站综合枢纽,火车库东站货运综合枢纽,南市区南疆特色产品集心,市区综合旅游休闲发展轴,南市区公路客运中心枢纽,民航机场综合枢纽,西尼尔新城服务中心;六载体:沿市区综合旅游休闲发展轴布置市民服务中心,市民健身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和综合创意中心。

2012年起,库尔勒启动了孔雀河、杜鹃河、白鹭河“三河贯通”工程,将三条河横向连接。2015年工程顺利实施,将老城区、新城区、工业园区结合起来,对整个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布局的优化,道路交通的贯通,生态环境的塑造,对城市未来发展创造了条件。2019年库尔勒市城区人口达到49.16万(常住人口39.3万、暂住人口9.86万),城市建成区面积98.9平方公里。2020年,库尔勒市城区人口达到55.57万,建成区面积98.9平方公里。

二、库尔勒市的自然与人口规模分析

(一)自然条件与资源

库尔勒市位于霍拉山的南麓、塔里木盆地的东北偶,南接尉犁,北连焉首、和静,西与轮台接壤,东和博湖毗邻,东西长约127km,南北宽约105km,行政面积7116.89平方公里。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库尔勒市继续保持新疆第二大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由孔雀河三角洲、塔里木河冲积平原以及霍拉山、库鲁克山冲、洪积平原组成的库尔勒绿洲,总面积达3787.04平方公里。新疆宜农荒地面积为7346.19万亩,库尔勒一阿克苏区占了47.6%,其中库尔勒市占全疆的2.18%,达159.79万亩,巨大的土地开发潜力,为把库尔勒建设成为农业大市提供了土地资源保证;库尔勒市年日照时数达2800—3200小时,日照百分率年均67%,总太阳辐射能为145—152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190—220天,作物生长期内气温高、日差较大,丰富的光热资源为发展农业尤其是棉花、香梨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引水博斯腾湖的孔雀河水量稳定,加上地下水的开发与污水的回用,库尔勒市可资利用的水资源量达12.9亿方,可开发土地32626.57公顷(48.94万亩),增加耕地15775.57公顷(23.66万亩),增加园地10551.03公顷(15.83万亩,在以水定地、定人口、定工业、定城镇的干旱区新疆,水资源的保障无疑为库尔勒市发展成为新疆第二大城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前提。

塔更木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曾对塔里木盆地资源评价结果是:油气资源总量为192亿吨,其中石油108亿吨,天然气8.4亿吨,已探明8个整装油田、19个工业性含油构造。另据预测焉耆盆地蕴藏着6亿吨以上的油气资源。依托塔里木石化厂、塔里木化肥厂、乙烯工程及塔指生活基地,库尔勒市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基础设施水平,还是城市化水平、城市的综合实力都将获得长足的进步,预示了库尔勒市发展继续在未来保持新疆第二大城市的美好前景。

(二)人口发展规模。城区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主要依据之一,库尔勒市201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7.77万人,2019年库尔勒市城区人口达到49.16万(常住人口39.3万、暂住人口9.86万),2020年库尔勒市城区人口达到55.57万,城市人口规模排名新疆第二,虽然远低于首府乌鲁木齐市,但是比第三名的喀什市却多了7万人。由于库尔勒市的快速发展,迁移户增加很快,近几年来人口呈稳定增长型。库尔勒市作为巴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紧紧抓住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和大石化基地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已发展成为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新疆唯一的综合性中等城市,成为了新疆第二大城市和环塔里木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以及形成了新疆的“北乌南库”经济发展战略格局。

三、库尔勒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库尔勒的发展速度在全新疆同等城市中是最快的。规划在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起到了“龙头”作用。同时,城市发展速度过快,也导致一些“城市病”的出现。

一是老城区开发强度过大,“城市病”凸显。近年来,老城区拆低建高,房产开发高楼林立,6.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居住了19.3万人,是全巴州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老城区平均容积率达到1.78,已经远远超出了疆内同等城市老城区开发强度(石河子0.9,克拉玛依市1.1)。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是导致交通拥堵,就学、就医、入托、停车困难,给水、排水供热等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城市景观效果差等一系列“城市病”的主要原因。

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城市承载力较低。前期以市场行为为主导的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城市给排水、环卫、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养老、人防、消防等方面。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增长需求。

三是城乡发展建设不均衡,乡镇城建边缘化显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缓慢,重城市、轻农村的建设行为依然明显。“城中村”与周边城市建设差距较大,村里的供排水、供热、燃气、广电、环卫等基础设施均未按城市标准接入,居民住宅环境差,房屋消防、抗震等都难以保证,存在安全隐患。

四是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人居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库尔勒属于沙漠绿洲城市,生态环境脆弱。库尔勒处于开孔河流域下游,农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地下水超采严重,工业污水污染突出。

五是城市特色不明显,历史人文建筑保护不够。库尔勒市在城市改造建设中,对体现地方特色、延续人文历史等没有足够重视,很多有人文特色的老建筑被拆除,如八角楼、塔里木饭店、梨乡饭店、水磨房等,一批特有的人文建筑换成了常见的高层玻璃幕墙。

四、库尔勒市城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库尔勒市既要保持新疆第二大城市地位不被喀什和伊宁市赶超,还要创造最佳人居环境,就需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定位,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内涵,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把库尔勒市建设成为新疆重要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定位。依托库尔勒良好的区位、交通和资源条件,抓住新疆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和优惠政策,需要重新审视库尔勒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节点城市所承担的职能。

二是推进“多规合一”,提升城市规划水平。推进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多规合一”,探索市域空间体系规划“一张图”。科学编制好《库尔勒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做好库尔勒市总体城市设计,对城市整体形态进行控制。

三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组团型城市。坚持“一城、三区、三中心”的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老城区重点建设州政府所在区域,南市区重点建设库尔勒市政府周边区域,开发区重点建设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区域。

四是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合理控制用地开发强度,根据周边环境和功能布局划分高强度、中等强度和低强度开发地区。合理确定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体量等指标,老城区避免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建设,确保城市风貌特色和宜人尺度。天际线的控制应与自然山体轮廓相协调,做到一般建筑和建筑景观两个层次的高度控制,构建层次分明、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城市轮廓线。

五是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群众水平。把社区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生活功能单元,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社区级服务设施,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科技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

六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承载力。优化路网结构,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强城镇道路延伸对接、升级改造,优化道路断面,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实施道路渠化,打通各类“断头路”,加大路网密度,提高道路通达性。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适时启动快速路建设,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七是加快生态廊道建设,改善城市居住条件。以绿廊绿道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形成以绿色生态廊道为主线,串联城镇聚集区、景点、水系、公园绿地及农业休闲等生态景观节点的绿廊绿道体系,逐步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化目标。

八是强化城市安全保障,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健全抗震、消防、防洪排涝和应对地质、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增强城市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能力。完善生命通道系统,加强阵地建设和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建立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