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带什么天赋技能(刘邦用什么技能好)

毛主席说过:\"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帝皇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一些老粗能办大事,如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似乎刘邦就是大老粗的代名词,事实并非如此,刘邦并不是大老粗,他是一个粗通文墨的人,不信请看:

其一,少年刘邦就独自一人赴百里前去求学成为信陵君门徒,这基本上是一步跨入研究生行列,并且师从显赫名门,怎么能是不学无术?如此刘邦是个有文化的人,绝对不是个没有知识的人。

其二,刘邦很懂韬略,且文字很顺畅,有时精通文墨。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等在蕲县起义,沛县主吏萧何、狱掾曹参依附刘邦。在准备攻打沛县时,刘邦用帛(丝绸)写了一封信射入城中。我们且看信中内容:“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候并起,今屠城。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候,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这是一封极具煽动性和说服力的策反信。短短的四句话,内涵非常丰富。第一句“天下苦秦久矣”是师傅陈胜吴广起义时得出的结论。天下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各路诸候起义反抗,推翻秦朝暴政是师出有名,属正义之师。第二句讲各路诸候都已起义。这是大势所趋,推翻秦王朝统治只是迟早的事。现在我们开始攻打沛县。这一是沛县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第三句为沛县父老提供具体操作方案:杀死沛县县令,选出自己的领导人响应诸候军队。最后一句为沛县百姓指点迷津:响应义军则保全自家性命;反抗则全城百姓都遭杀戮,玉石俱焚。告诫沛县父老别作无谓牺牲。短短四句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既清晰交代起事攻城原因,又清楚点明沛县父老当前面临的形势,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利害得失。这岂是一个老粗能够写得出来的?!即使请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化人士来写,也末必写得出刘邦这样的水平来。沛县父老积极响应义军,这封策反信功不可没。

其三,善于总结的刘邦条理很清晰。 刘邦待天下基本平定,在洛阳南宫开庆功宴,让群臣畅所欲言论得天下原因。最终刘邦说了一段几乎尽人皆知的名言:“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韩信”。刘邦把\"汉初三杰\"的功劳用寥寥数词就概括出来:军师张良运筹策帐,决胜千里,动口不动手;丞相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动手又动口;将军韩信指挥三军,战必胜,攻必取,劳苦功高.能够对臣僚功迹作恰如其分且简洁精当\有条理总结出来,你说人家是老粗,谁信呢?再说,从文学写作技巧上讲,这段话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典范文.

其四,刘邦也写诗歌。刘邦荣归故里,宴请过去的朋友和父老子弟,酒喝到高兴时作诗一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刘邦体的诗,历史早有定论,在此不再作评论.别开刘邦是皇帝不谈,仅凭这首诗,刘邦在中国文学史上也该有一席之地。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首诗,也没有人说他是诗人。倒是刘邦留下的诗歌不多,却广泛流传,无人不知。

其五,《古文观止》里面收集了刘邦的《求贤诏》。古文观止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只选了历代二百二十二篇作品,被选中的概率究竟有多大,文章写得没有水平,岂能在浩如烟海的文章里被别人选中?

其六,刘邦很有文艺天赋,太子刘盈差一点被废掉,吕后便让商山四皓来辅佐自己儿子。有这么一天,刘邦看见了太子是和四个老头在一块儿,心里凉了半截,急忙召来戚夫人,指着四个老头儿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阙,戚夫人嘘唏流涕,上榻去,罢酒。如此,能是个粗人?

事实上,有一种人天赋极高,虽然读书不多,却悟性高,什么事情一看就明白,有些天成的味道。一般人读书,反复读个无数遍,就这样还未必记得住,实际运用的时候还出差,刘邦不读书,但却自然而然的明白这些道理,如果大家留意,身边也有一些这样的人,看起来土里土气,乡下出来,但人却精明,处事灵活,见事明白,比起那些整天读书的大学生博士生要更懂得人生,要说文凭,他们拿不出,但要说文化,他们在人生这一块领域,比起很多人的智商都要高。刘邦就是这类的顶级代表,悟性奇高很有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