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拍守护榜是什么()

回望2019年,我国在法治路上往前迈进了一大步。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为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向。立法修法工作蹄疾步稳,疫苗管理法、外商投资法多部法律顺利制定,法官法、检察官法、药品管理法等十余部法律完成修改,民法典草案整体亮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部法律修订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2019年,法治之手及时有力地介入社会热点、痛点、难点,民意与法治同频共振情况增多,反映在政法舆情层面,有两点主线凸显:第一,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各级政法机关在扫黑除恶、优化营商环境、纠正冤假错案、明确正当防卫法律适用制度参照标准等领域积极开展工作,例如查办云南“孙小果案”、湖南“操场埋尸案”,改判顾雏军案、孙夕庆案等冤错案件,部署专项行动打击电信诈骗,纠正福州“赵宇案”、“丽江反杀案”等,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文明的期盼、对正义的呼唤。第二,性侵、家暴、虐童等涉及弱势群体的热点案事件,以及电信诈骗、网络黑产、信息泄露、高空抛物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舆情多发频发,提示法治之手还需更加有力,在社会治理、权益保障、犯罪防控等方面加强总结、分析和研判,加大治理力度、深度和广度,在法治框架内探寻解决之道。

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从2019年发生的热点政法舆情事件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2起案例,依据舆情应对能力模型进行评估,从时、度、效三方面点评相关部门的舆情应对工作,形成经验榜和警示榜,希望通过剖析个案处置的经验教训,为政法机关提供舆情应对策略和方法的参考与借鉴,帮助提升网络情工作能力、改善政法工作水平,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经验榜之一

杭州女童失联遇害案

·事件概览·

2019年7月10日,浙江杭州市淳安县公安局官微发通报称,该县9岁女童章子欣于4日被家中两名租客带走后下落不明,两名租客已自杀。此后数日,失联女童下落始终牵动人心,舆论不断揣测租客作案动机,对留守儿童安全防范及监护人职责等议题展开讨论。经过数日寻找,7月13日,象山警方确认章子欣尸体已在宁波象山海域找到。14日晚,“@浙江公安”发布全面案情通报,当地媒体刊发对专案负责人的文字访谈介绍案情。随后,浙江省检察院指导杭州市、淳安县两级检察院提前介入调查,杭州市检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留守儿童安全隐患排查活动。舆情热度稳步回落。

·应对评点·

本事件中,浙江当地公安、检察等部门从案件处置、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个方面同步发力,表现出了高超的工作水准。在线下处置阶段,警方在发现舆情后就迅速启动发布公告、实施搜救、赶赴租客原籍地调查等实体工作,为后续进行充分的舆论引导奠定基础。线上方面,多级、多地警方在通力协助的基础上有序发布信息,妥善开展舆论引导:案发地淳安、象山警方先后发布失联通报;杭州、宁波等市级公安以官微通报、视频直播等方式动态发布数十条信息,缓解了公众在“寻人期”的信息焦虑;淳安警方通过央视对相关网络传言作出澄清说明,驱散舆论猜疑;确认女童遇害后,浙江省公安厅提级发布两千余字的权威通报,并以媒体文字专访形式,回应案件是否涉及拐骗拐卖、两租客为何自杀等舆论关注点,“补强”官方通报可信度。最后,检察机关下发通知要求对留守儿童安全做出隐患排查,从社会风险防控角度给舆情“收尾”。政法机关勇于担当、守护社会平安的正面形象得以彰显。

·经验教训·

近年来,各地女性、儿童失联(遇害)案事件频发,舆论已对“失联”标签具有了较高敏感心理。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不完全统计,在2019年媒体曝光的女性、儿童失联(遇害)案事件共20余起,章子欣失联遇害事件是其中热度最高,也是处置效果最好的一起,其成功的处置工作经验为其他政法机关办理类似事件提供范本。具体来说,在个案处置方面,政法机关要具备高度的舆情意识,以扎实的线下工作、优质的舆论引导缓解公众的群体焦虑、化解个案风险。在社会风险防控层面,更要致力于打造和谐、安全社会环境,尤其要加强对留守老人儿童、流动家庭等这种特殊家庭人群的重点防控,通过入户走访、隐患排查、信息报告等手段加强管理,织密安全防护网,让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经验榜之二

云南“孙小果案”

·事件概览·

2019年4月24日,昆明市打掉孙小果等一批涉黑涉恶犯罪团伙,随后孙小果强奸侮辱女性、一审死刑多次被改判、服刑期间多次违规减刑以及出狱后成为多家夜店股东等经历被媒体挖掘,引起公众哗然。对此,昆明市扫黑办通报称已对孙小果所涉犯罪、相关判决及刑罚执行等问题开展调查和审查工作。此后,有关孙小果的家庭背景情况讨论日益热烈,舆论普遍认为该案背后存在复杂的“保护伞”和“关系网”,关注热度经久不消。同年5月,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此案,并派大要案督办组赴云南督促案件办理,云南高院很快决定对孙小果案启动再审。2019年11月,孙小果出狱后涉黑犯罪一审获刑25年;12月23日,孙小果1997年犯强奸罪、强制侮辱妇女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再审案宣判,云南省高院决定维持昆明市中院原一审死刑判决,并与其涉黑案终审判决合并,决定对孙小果执行死刑。与此同时,云南多家法院分别对19名涉孙小果案的公职人员和重要关系人职务犯罪案一审公开宣判,判处19名被告人二年至二十年不等有期徒刑。

·应对评点·

“孙小果案”之所以受到全国性舆论的持久关注,不仅在于其案情恶劣,更在于其背后的“保护伞”“关系网”。然而,前期处置部门回应迟缓,通报内容也未能满足舆论诉求,使得网络舆情在媒体深入挖掘下持续升温。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后,案件办理和“保护伞”查处陆续取得重大进展,引导工作也随着官方对主导权的掌握而渐入佳境,不断获得舆论肯定。首先,及时释疑,回应舆论关切。相关部门均在取得调查进展后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对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作出解答。比如云南省高院启动孙小果案再审时,着重披露了孙小果的家庭成员情况,用翔实有据的信息回应了舆论场有关其家庭背景的猜测;在涉案公职人员受审后,调查部门详细公布了孙小果减刑细节,还原其“保护伞”形成过程,解答了舆论对“普通家庭的孙小果为何能有一群‘保护伞’”的疑问。其次,跟进释法,增强司法公信。这起极具关注度的案件要办成铁案、办成典型,各个环节都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进行。对此,处置部门在启动再审、定罪量刑等重要环节,通过组织法官释法、专家解读、媒体评论等周密部署,释放权威声音,向公众传递出依法处置的态度。

·经验教训·

2019年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爬坡攻坚的关键一年,除了“孙小果案”,湖南“操场埋尸案”同样因扫黑除恶迎来转机,主犯杜少平被判死刑、涉案的10名公职人员分别获刑。随着这一批重大案件的查处和判决,公众看到了中央扫黑除恶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对扫黑除恶工作给予更多支持和认可。但也要看到,“正义迟到”很多时候症结恰恰在于“保护伞”,尤其是执法司法人员也沦为犯罪的“保护伞”。这类案例积累越多,公众对法治的信心就越受冲击,“迟到的正义还算正义吗”“正义不能总是迟到”等声音逐渐凸显,无疑会影响公众对法治的信任。实现个案正义只是第一步,政法机关在加大打伞破网力度、严查彻查违法线索的同时,还需要推动各项制约监督制度的真正落实,确保各级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保障各项司法权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以恢复和提振公众的法治信心。

经验榜之三

山东企业家孙夕庆重审无罪案

·事件概览·

2014年7月,山东潍坊中微光电子公司发生董事会纠纷,担任董事长的海归清华博士孙夕庆被公司股东举报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财产和虚开增值税发票,警方据此将其刑拘。2015年11月,孙夕庆被提起公诉,但其坚称无罪。之后四年间,媒体在案件不同节点多次予以报道,但案件仍未出现实质性进展。2018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典型案例,对案件中的关键法律问题予以明确,案情逐渐明朗。2019年8月,该案在经过114次庭审后,潍坊市高新区检察院决定对孙夕庆不起诉。随后,孙夕庆提出高额国家赔偿申请。同年10月,高新区法院对遭羁押1277天的孙夕庆支付国家赔偿款54万余元;11月29日,高新区法院公开向孙夕庆赔礼道歉。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国家赔偿和司法救助典型案例,孙夕庆重审无罪案位列国家赔偿典型案例。

·应对评点·

这起案件因多达114次庭审引发舆论极大关注,回顾案件始末,股东间的经济纠纷被当地政法机关视作刑事案件处理,成为引发冤错案件的根源,也是舆情发酵后舆论诟病最多的地方。在诉讼环节,政法机关相继被曝出证据收集、诉讼程序方面存在违法和不规范,导致舆情持续蔓延。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政策措施保护民营企业的大背景下,涉事政法机关能够仔细领会最新政策精神并把握“两高”具体规定,对案件进行及时纠偏:从不起诉决定到国家赔偿款快速到位,再到公开赔礼道歉,多项举措经过媒体广泛报道宣传后,向全社会释放出当地政法机关勇于纠正司法错误、守住公平正义底线的担当,此案纠偏所应有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得以充分体现。

·经验教训·

从孙夕庆案发生到结束的这五年间,我国的法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充分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已经自上而下成为共识。在此基础上,以张文中、顾雏军为代表的一批涉产权历史案件得以及时纠偏,体现了政法机关的与时俱进。从这个意义上讲,顾雏军案、孙夕庆案的纠偏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政法机关加大产权保护力度的开端。因此,在后续涉产权案件处置过程中,政法机关首先应当始终严格遵照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及政策规定,坚持独立司法、公证司法,对案件进行准确定性。其次,政法机关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司法的坚定立场和有错必纠、依法纠错的明确态度,通过做好议程设置,主动发布信息,不给别有用心者炒作空间。第三,重视案件纠偏后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既要组织权威媒体、专家发声释法说理,也要通过发布典型案例,为政法机关在处置同类案件时准确适用法律予以示范引导,明确传递出依法保护产权和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的信号。

经验榜之四

福州“赵宇案”

·事件概览·

2019年2月17日,在福州打工的东北小伙赵宇发微博爆料称,其在制止一起针对女邻居的侵害行为时发生冲突并致对方受伤,被福州市公安局晋安分局以涉嫌故意伤害罪拘留十四天,后又被警方以过失致人重伤罪被移交晋安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晋安检方认为,赵宇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但超过必要限度,鉴于赵宇有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为鼓励见义勇为,对赵宇不予起诉。该事件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多数舆论认为赵宇行为属于见义勇为。在最高检的指导下,福建省检察院指令福州市检察院对该案进行审查。福州市检察院认定赵宇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依法不负刑事责任。2019年3月1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福州赵宇见义勇为案”被写入最高检工作报告。随后,晋安警方向赵宇颁发了《见义勇为确认证书》。近日,赵宇被授予福州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和奖励。

·应对评点·

该案件的舆情处置工作涉及多个层级及部门,各部门的应对工作存在差异明显。在舆情爆发后,负责案件办理的警方因未就舆论关心的处置情况作出正面回应,反而因强调舆情应对、对涉事人员身份着墨过多等瑕疵,遭到网民批评,后续检方对赵宇行为的初次认定也引起舆论强烈反弹。高层介入后,福建省、福州市两级检察机关在最高检的指导下,对案件进行重新审查定性,并及时作出通报和释疑。十余天后的全国两会上,最高检将该案写入工作报告,速度之快令公众吃惊,特别是“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铿锵表态,获得舆论高度赞扬,彰显了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福州公安机关向赵宇颁发见义勇为证书,相关机构给予其表彰和奖励,则是从实体上为该案画上句号。总体来看,官方有始有终的闭环处置,不但还了赵宇公道,依照相关规定给予其应有的优待,将案例的示范效应发挥到最大,让全社会看到法律为好人撑腰到底的善意和决心。

·经验教训·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从河南“电梯劝烟猝死案”到福州“赵宇案”,个案的处置结果不仅对今后类似案件具有示范意义,而且对今后类似的行为更有导向意义。回顾这一案件,赵宇制止施暴的行为从故意伤害到防卫过当再到正当防卫,多次调整背后折射出的是见义勇为法律责任定性的司法困境。对此,舆论期待立法和司法也能尽快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立法方面,最高法曾表示将适时出台见义勇为相关纠纷的法律适用标准,面对加快立法进程的舆论呼声和适当扩大责任豁免范围的专业建议,相关立法部门需加快工作步伐,用高质量的立法回应民生诉求。司法实践中,部分基层办案单位对法律法规理解不到位、不透彻,对见义勇为的认定不够准确,是导致这类小事件引发舆情风暴的直接原因。换句话说,只有办案部门对法律法规理解到位、透彻了,真正提高办案水平,才能避免“好人被冤枉”的尴尬再次发生。

经验榜之五

重庆“保时捷女车主”事件

·事件概览·

2019年7月30日,一段秒拍视频在网络热传,内容显示重庆一驾驶保时捷的女司机与一名男司机发生争执,女司机先动手扇了对方一耳光,被男司机回击。当日,重庆警方对此回应称,已对女司机驾车未按规定掉头、穿高跟鞋、戴帽子等行为进行处罚。然而该女子的嚣张态度引发公愤,网民对其发起“人肉搜索”,其家庭背景、收入来源、交通违法处理等都被指有“猫腻”,并曝出其丈夫系重庆市渝北区石船派出所所长童小华。8月1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通报称,渝北区公安分局已成立调查组,对网络反映内容进行核实。8月5日,官方再次透露,该女子丈夫童小华被暂停职务。8月12日,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区分局官方微博“@平安渝北”通报此事调查结果,对涉事女子及童小华的家庭基本情况、名下房产车辆等财产情况、保时捷轿车的交通违法处理情况等进行详细介绍,并称调查发现童小华在担任石船派出所所长期间存在其他违纪行为,目前已对其进行立案调查。该通报也获得了主流舆论的普遍认可和点赞。

·应对评点·

针对保时捷女司机嚣张跋扈的“社会人”的形象,公众在仇富仇恶的天然正义感下,掀起了一场“人肉搜索”式的网络绞杀。随着各种爆料的不断丰富,尤其是其丈夫公职人员身份的曝光,网络的“权力联想”无限放大形成网络狂欢。舆情的纵深发酵也令舆情处置引导变得更加棘手和复杂。但在舆论诉求已经明确指向公安机关之时,涉事的派出所和公安分局则显得有些反应迟缓,再加上态度略显不明,令舆情持续。8月1日,重庆市官方正式做出回应,舆论风向开始发生逆转,警方在成立调查组十余天后即给出调查结论,兼顾了回应速度与信息质量,迅速引导舆论风向转正。值得一提的是,该份调查通报不仅事无巨细地回应了所有疑问,还对网络不实信息进行详尽的澄清说明,真正做到了调查客观、论证严密、论据充分、结论有力,也因此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美中不足的是,重庆警方对童小华的调查工作迟迟未有结论公布,引发部分舆论追问至今。

·经验教训·

此次舆情事件的官方通报可谓扭转乾坤,逆转风向,被舆论赞为“教科书式通报”。事实上,这种舆情处置成功的典型案例越来越多,如“北京劳斯莱斯女司机占医院救助通道”等事件中,官方通报都获得舆论一致称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由此可见,结论性的调查通报是官方通报工作至关重要的一步,通报发布水平如何直接决定了舆情处置能否最终获得成功。政法机关在调查处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官方通报正是集中展现处置权威性与合法性的“窗口”。一份好的官方通报都有其共同特征,不仅全面细致、逻辑性强,对各个细节“照顾周到”,还敢于直面所有舆论质疑和自身不足,不含糊、不回避、不敷衍,如此不但能及时遏制网络负面情绪的蔓延,收获社会舆论的理解,还能对前期的处置瑕疵起到“亡羊补牢”的效果,发挥“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

经验榜之六

河北“涞源反杀案”

·事件概览·

据上游新闻2019年1月18日报道称,一男子在追求某高校大二女生遭拒后仍多次纠缠,2018年7月11日深夜,该男子持凶器翻墙闯入女生河北涞源县家中,与其一家产生激烈冲突后遭到反杀。警方介入后,女生被取保候审,其父母王新元、赵印芝被批捕。期间,涞源县检方曾以当事人“正当防卫”为由,向涞源县公安局发出变更强制措施建议,但该意见未被采纳。对此,舆论普遍认为女生一家属于正当防卫。2019年1月21日,保定市委政法委回应称,正指导当地警方、检方审查该案。2月26日,上游新闻报道称,涞源县警方作出决定,不追究女生刑事责任。随后,保定市检察院通报称,王新元夫妇属正当防卫,决定不予起诉。3月27日,王新元一家向涞源县检方、警方提出104万元的国家赔偿并要求对相关责任人追责,但不久后又放弃。

·应对评点·

案情曝光后,该案件本身的恶劣程度以及“正当防卫”的标签,让公众普遍同情和认同防卫者的行为。尤其在“昆山反杀案”被认定正当防卫、“两高”发文明确界限标准的背景下,该案如何处置被舆论认为是检验正当防卫司法实践的又一块“试金石”。本案例中,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各执一词的定性,加剧了舆情的复杂程度。面对检方的变更强制措施建议,涞源警方坚持将该案件定性为“故意伤害”,引来网民普遍质疑,成为舆情发酵升级的关键点。保定市委政法委在舆情爆发后积极介入,指导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启动审查程序,从实体处置层面对接了公众诉求,有助于为焦灼的舆论场降温。后续,涞源县警方和保定市检方先后对相关人员做出不追究刑责和不予起诉等决定,在满足社会对司法公正期待的同时,也通过厘清案情明晰了正当防卫的边界,值得肯定。不过,当地政法机关对最终“正当防卫”决定结果的公布略显迟缓,给公众以“犹豫”“拖延”“被动”等观感,使得当地司法公信和政法形象造成一定损伤。

·经验教训·

2019年,“反杀”舆情依然多发:河北“涞源反杀案”、云南“丽江反杀案”均被检方认定正当防卫,辽宁“残疾按摩师反杀案”在争议中进入一审环节,法院尚未宣判。近年来,“反杀案”已经成为一个极易挑动公众情绪的标签,频频引爆网络舆论场。虽然每一起具体个案都有其特殊性而无法简单类比,但当下舆论对司法机关的态度越来越明确,即司法机关要敢于发出权威声音。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政法机关需提高专业水平,对正当防卫作出准确认定,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防卫权利,弘扬社会正气。同时,还需要关注舆论态度,合理吸纳舆论声音,以此检视自身的执法司法工作,及时查摆问题,确保执法规范、司法公正。此外,在舆论引导方面,政法机关也需准确研判舆论态势,坚持舆情闭环管理,通过主动回应舆论关切,使事实真相和官方声音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传递到舆论场中,争取公众的认可和公信力的提升。

警示榜之一

上海警方处置医院冲突事件

·事件概览·

2019年4月24日下午,上海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赵晓菁工作期间与患者发生冲突,上海浦东公安分局塘桥派出所民警处置过程中以强制传唤方式将赵晓菁铐走。由于事发知名医院,大量现场碎片化视频被快速上网进而引发网民关注,声援医生、不满警方“粗暴执法”的声音在网络弥漫。4月26日17时许,浦东公安分局官微就事件中患者有无插队、警方强制传唤是否合适等多个关键内容做出回应,并称处置民警做法符合法律规定。然而这一回应并未获得网民认可,26日晚间,知名演员胡歌在其个人微博详细介绍了冲突全过程,再次将舆情走势推高。中国医师协会也随后发表声明,呼吁“尊医重卫”。4月27日,澎湃新闻发文回顾事件的关键细节,涉事医生和警方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相互理解并换位思考有助于化解矛盾。此后,《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将关注视角放在对事件的反思上,舆情热度很快下降。

·应对评点·

这起事件因医患纠纷而起,但在警方处警后,舆论关注焦点却从医患矛盾转向医警冲突,舆情走势也迅速转向对警方不利的方向。虽然,后期在主流媒体的积极引导下舆情逐渐趋缓,但复盘舆情可以发现,涉事警方略显僵化的处置方式仍是推高舆情的关键。首先,现场民警在执法时未能充分考虑到事发现场的客观环境,进而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换位思考,在未获得医院方面的支持下,强行将医生带走调查。这样的处置方式,让广大网民从情感上倒向涉事医生一方,将警方原本合规的执法解读为“粗暴执法”。其次,面对高涨的网络舆情,涉事警方在回应时机和回应内容上均缺乏针对性,既没有第一时间发声表态,随后通报中也未详细回应质疑,官方信息与网传信息之间的差异性削弱了通报应有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澎湃新闻、《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积极引导,该舆情仍有被持续炒作的可能。

·经验教训·

近年来,因医患纠纷引发的舆情事件不在少数,部分医患纠纷还恶化为暴力伤医案件,如山东莱芜、甘肃兰州、北京朝阳等地发生的杀医案更是引发舆论高度关注。鉴于医患冲突引发的案件多表现为突发性和向暴力转化,除了各级卫健委、涉事医院参与处置外,政法机关的依法介入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因此,面对涉医舆情,政法机关要有高度的舆情预判能力,能够根据事件性质和舆情态势做到分级分类处置。比如,面对普通的医患纠纷,公安机关应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积极寻求与医院方面合作,形成联动处置机制,在快速解决纠纷的同时,竭力避免因执法不规范引发新的争议,令自身陷入舆情泥沼;在暴力伤医案件中,公安机关及时介入已经是基本操作,舆论普遍对加快司法流程抱有较高期待,希望司法机关能够快捕快诉快判,从严惩处。因此,实体流程加快也对信息动态发布提出更高要求,处置部门及时公布事实真相和相关进展,不但能让舆论了解案情避免误读,还能起到良好的警示效果。

警示榜之二

湖南衡阳“警察夫妇打人”反转事件

·事件概览·

2019年7月20日晚,湖南衡阳网民贺国伟在今日头条、天涯论坛等网络平台发文,自曝遭一对警察夫妇当街殴打至昏迷,打人者分别是衡阳市石鼓区公安分局黄沙湾派出所副所长张鹏及该市女子看守所所长龚琳雅。次日,一段配有字幕和解说的现场监控视频流出,舆情开始迅速发酵。22日凌晨,衡阳市公安局发布通报介绍事件起因及冲突过程,称张鹏被停职调查,龚琳雅配合调查。随后,多家媒体跟进报道称,网传视频经过剪辑加工,事件起因系“贺国伟醉酒强吻7岁女童脸部涉嫌猥亵儿童”。这一反转令网民对张鹏的批评转为力挺。7月25日,衡阳市公安局通报处置结果,贺国伟被处行政拘留15日并罚款;张鹏因制止过当被取消提拔资格,停职30天,并被政务警告。此结果引发舆论强烈反弹。此后,有自媒体爆料称,因涉嫌寻衅滋事,贺国伟的强制措施已被变更为刑事拘留,但此进展未见官方通报或媒体报道。

·应对评点·

当地警方在此事件的舆情应对中可谓“有得有失”。衡阳警方的首次回应“质量上乘”:一是舆情爆发24小时左右便发布通报,为舆论场注入权威声音;二是及时抛出“贺国伟殴打张鹏妻子在先”这一关键信息,抢先占据舆论主动;三是警方建议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也体现出客观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稳定舆情效果明显。

但在随后真相明朗、舆情发生反转、舆论态势对警察一方由不利转为有利之际,当地警方却并未打好手上这副牌,致使衍生舆情不断。首先,衡阳市公安局在第二次通报中,将贺国伟行为表述为“酒后失态”“行为不当”,未进行法律意义上的准确定性,对其是否猥亵女童、造谣诬陷民警等疑问未予解答,遗留舆情隐患。第二,造谣猥亵者被行政拘留、警察维护正义反被停职处分,两相对比下,网民不由产生“违法者处罚过轻、警察处罚过重”的观感,甚至有网民质疑是衡阳警方为平息舆情才武断处置。第三,警方对此事的后续通报也有些“疲软”,如对贺国伟处置、张鹏是否恢复工作等舆论关切未予回应,再次错失一次展现积极作为、修复负面形象的良机。

·经验教训·

该事件被舆论称为2019年涉警案事件“史诗级”反转的代表性事件,从中反映出的三点问题亟需政法机关重视。其一,此类反转事件频发,离不开信息传播要素选择性缺失、大众心理被利用操纵、情绪渲染裹挟立场和偏见等因素。政法机关在面对此类倾向性极强的舆情事件时,不应有恐舆情绪,而是要正视舆情、及时公布真相引导舆论。其二,近年来,通过抹黑警察而掀起的舆论炒作风波时有发生,有的是为一己私利博关注,有的则带有很深的政治意图,甚至有境外反华反共势力参与。政法机关需始终保持冷静,以强有力的事实和权威的回应粉碎谣言。其三,当政法干警名誉、利益受损而未得到及时纠正时,队伍内极易产生意见暗流,刺激抱团发声,并在自媒体中掀起热议。政法机关需注意稳定警察内部情绪,在依法处置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疏导,防止舆情扩大。

警示榜之三

长沙9岁男童被殴打致死案

·事件概览·

2019年11月6日,一则“9岁的男童被人用螺丝起子活活打死”的视频在网络热传。《新京报》等媒体跟进报道案件诸多细节称,案件发生于湖南长沙一小区内,犯罪嫌疑人系一名精神病人,当时围观群众数十人但均未上前劝阻。上游新闻称长沙市公安局雨花区分局向受害人家属通报了案件调查情况,称被害男童系窒息而死。11月8日,长沙警方通过澎湃新闻透露,犯罪嫌疑人冯某华曾因患精神分裂症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治疗,侧面回应了精神病人犯罪的网传信息。9日8时许,“@雨花公安”发布详细通报,还原案发现场情况,称冯某华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侦办。警方还澄清“案发时并无其他人员在场,3分钟后有人经过并报警”。该通报引发网民对精神病人犯罪的担忧。11月10日,有媒体曝出冯某华已被其父母停药半年有余,这促使舆论开始反思“精神病人犯罪监护人是否应担责”这一问题。目前,警方已邀请专业精神鉴定机构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鉴定,案件暂无更多进展。

·应对评点·

舆情曝光时,案件的突发性、现场视频的残忍性很快引爆舆论场。随后,“嫌疑人有精神病”“围观人群冷漠不施救”等各路信息在网络热传,刺激了舆情高热。相较于鼎沸的舆论场,案发4天后警方详细通报才姗姗来迟,回应速度离突发事件24小时回应的基本要求差距较大,也使得“围观者不施救”等网络传言横行数日,严重冲击了公众对人性良善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同时,涉事警方的舆情应对工作也略显蹩脚。一方面,从此案曝光到最后处置,该案很多关键信息都是经由媒体“抢先”发出,警方在仅有的一次正式通报后就再无发声,信息发布的主动性和动态性不足;另一方面,面对舆论“精神病是‘免死金牌’”的刻板印象,警方对社会公众的情绪疏导工作不够到位,舆论愤懑情绪难以纾解,进而滋生出“法律对精神病人无解”的无力感,使得舆论对公安机关舆情处置整体观感较差。

·经验教训·

本案因夹杂了精神病人无预警、无差别的恶性犯罪,其舆情态势比一般的未成年人被害案更显复杂严峻。舆论由此反思,在家人认知不足、监护不到位的情形下,社会如何编织立体的监控防护网,降低精神病人实施恶性犯罪的风险。综合舆论讨论发现,除了继续推进完善法律规定、加大监护人及医院法律责任等立法层面的工作外,舆论还呼吁政法机关从个案处置与综合防控方面加大作为。首先,政法机关必须要对个案的处置提起足够重视,及时发布权威通报及案件进展,打击网络谣言,疏导公众情绪,降低恶性案件带来的社会恐慌心理。其次,社会面的群防共治力度也需加大,包括建立政法机关与医院、民政、教育、社区等各部门的沟通联动机制,对精神病人的发现、治疗、出院等实施动态监管机制,以及要求监护人主动报告精神病人行踪机制等,尽可能地将防控“武疯子”恶性犯罪工作前置,避免悲剧再发。

警示榜之四

云南女大学生李心草死亡事件

·事件概览·

2019年10月12日,网民“@swordsman11”“@李心草妈妈”先后发文字和视频微博称,2019年9月,在昆明理工大学读大二的女学生李心草与室友及两男性友人(李某与罗某某)在酒吧喝酒,李心草遭两男子亲吻、搂抱、殴打后“跳江自杀”。事发后,昆明市盘龙区鼓楼派出所“不立案侦查、不认真调查、不及时验尸”长达一个多月之久。12日14时,盘龙区公安分局回应称已成立工作组介入调查。14日,澎湃新闻发布一份警方的案件调查通报称,“李心草为意外落水,不构成刑事案件”,相关说法引起舆论强烈质疑。该文很快被删除,警方否认对该通报知情。14日晚间,昆明市公安局发通报称,已提级成立市局专案组对案件立案侦查,由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同步监督和督察,对盘龙分局前期工作进行倒查。10月31日,案件迎来重大进展:经司法鉴定,李心草死亡原因为溺死;昆明市公安局对罗某某强制猥亵侮辱立案侦查,盘龙分局对罗某某等人过失致人死亡立案侦查。12月31日,李心草家属代理律师“@仲若辛”发微博称,警方将侦查期限延长一个月。

·应对评点·

复盘此次舆情发现,舆情态势随着昆明公安的介入发生转折,呈现出差异分明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前期办案阶段,办案的盘龙区警方在舆情曝光前长期“不管不问”,曝光后立马“高度重视”,被网民批评“不曝光不解决”“只重舆情不重实情”。此后,“看视频资料是跳跃着看的没注意被打”“曾收到打人男子的威胁”等办案人员说法被媒体曝光,更让舆论场中生出涉案人员是“保护伞”、此案“翻版孙小果”等说法。随后,一则“不构成刑事案件”的“乌龙”通报对公众造成严重误导,但警方“只否认、不辟谣、不说明”的操作,使得公众对警方的信任降至冰点。随着昆明市公安局全面接管案件办理并积极舆论引导,后期办案阶段舆情走势迅速趋好,无论是由市局领导组织专案组“提级侦查”,还是督察支队对前期工作倒查,或是对涉案当事人立案侦查,都回应了舆论呼声,也将事件发展导入法治轨道。然而由于案件侦办迟迟没有结果,也令关心事态进展的网民耐心渐渐减退,在类似女性受害案件中不断追问结果,担心案件最终会“大事化小”,追责“高举轻放”。

·经验教训·

李心草死亡事件堪称2019年度最为典型的网络维权事件,带给政法机关的启示极为深刻。在当前法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普通公众仍然通过网络寻找真相,倒逼官方作为,而不是依靠法律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实现公平正义,这是对政法机关不信任的体现。实际上,政法机关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疮疤每被揭开一次,公众对司法公信力的信任值就降一分,后续即使通报再权威、处理再公正,也难以抵消已经产生的不良影响。因而政法机关需将公信力建设当成长久任务来抓,在面对每一起个案,特别是那些关乎生命安全,涉及贫富差距、司法公正等议题的案件时,政法机关还须积极回应当事人诉求、依法处置,及时消除舆情风险。在舆情曝光后,政法机关需要尊重公众知情权,针对舆论关注焦点进行回应说明,对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肃追责,重塑公信力。

警示榜之五

大连“13岁少年杀害女童案”

·事件概览·

2019年10月24日,据《新京报》报道,有网民在微博反映称,10月20日,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一名11岁女孩被一名14岁男孩蔡某某杀害,女孩身中七刀,但蔡某某却于23日被警方释放。该事件一经曝出迅速引发网民热议,杀人抛尸的恶劣情节和警方释放决定是否恰当成为讨论焦点。10月24日晚间,大连市警方发布通报确认此事,并称蔡某某因未满刑责年龄被收容教养。然而,如此处罚难以平息民愤,再加之媒体对男孩“劣迹斑斑”背景的报道,舆论要求严惩凶手的呼声不断高涨。与此同时,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两部基础法律在此期间迎来大修,令此案热度持续攀升。10月28日,大连市警方通过媒体再次作出回应称,蔡某某被收容教养三年,并强调这已是目前法律框架内最严厉的措施。然而,该解释并未获得舆论认可,质疑声、不满声、反思声仍然不断出现。

·应对评点·

此案中,涉事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这类高敏舆情缺乏应有警惕,在危机审视和舆情预判不足的前提下,直接释放恶性犯罪的加害者,忽视了极端犯罪行为对公众情绪的刺激,使得舆情一经曝光便立即引爆。在引发舆论广泛质疑后,涉事警方虽然很快发出了官方通报,但是对于舆论关注的焦点却语焉不详,只简单交代了对加害者采取“收容教养”措施等信息,对其母亲参与帮助处理尸体等网络传言没有做出说明,致使谣言得以迅速扩散,留下大量谜团。面对急剧升温的网络舆情,涉事警方未再次通过官方渠道发声,直到4天后才借助媒体间接进行回应,动态跟进不及时导致回应效果不佳,危机传播难以被阻断。此外,涉事公安关于“在法律框架内做出的最严厉惩罚”的解释,与其说是回应民意,不如说是在舆论倒逼之下的自我辩解,难以满足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因此也难逃“机械司法”甚至“懒政”的舆论指责。

·经验教训·

从弑亲到杀师再到杀童,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已成为社会高敏感度话题,也常因处置结果与公众心理预期严重冲突而引发民意鼎沸。因此,政法机关理应对类案保持高度关注,对可能引发舆情的风险隐患要有所警惕,谨慎做好每一步处置工作。尤其是在目前法律框架之下,如何妥善处置极为考验政法机关能力,除了按照法律严格执法外,舆论更希望看到在既有法律制度之下,政法机关能够在惩罚犯罪、保障受害者权益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此匡扶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政法机关需在民情和法律之间做出权衡和平衡,向社会释放善意的法律温度和法治气度。相反,如若一味强调依法依规判罚,罔顾民意和受害者权益,不仅给舆论留下“流于表面”、过于机械的不良印象,也难以借机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涵养法治思维。

警示榜之六

汕头辅警“扔车执法”事件

·事件概览·

2019年9月15日晚,一段视频在网络热传,引发网民围观。据视频显示和网民爆料,广东汕头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为逃避检查逆行,执勤交警将路边的共享单车扔向摩托车,致摩托车侧翻,车上二人跌倒“一死一伤”。该事件火速引爆舆情,网民普遍猜测交警涉嫌粗暴执法。16日零时许,汕头交警通过官微发布首则通报,称涉事摩托车驾驶员及乘客受伤系“撞上绿化带”所致。官方说法与网传内容迥异,引发舆论质疑交警部门“掩盖真相”。同日10时许,“@汕头交警”再次通报,称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调查此事,对民警执法情况和事发经过展开全面深入调查。但网民并不认可相关内容,持续追问摩托车倒地原因。16时许,“@汕头交警”发布第三次通报,称辅警陈某在协助交警查酒驾过程中,将停放路边的共享自行车推出阻止摩托车逃跑,致驾乘人员受伤,市公安局将严肃追究相关人责任。截至目前,后续处置结果如何,尚无公开通报。

·应对评点·

该事件在短时间内不断发酵升级,与涉事部门的处置失误密不可分。事件中,警方执法过程是否合法合规成为舆论争议集中的地方。但汕头交警三份通报始终回避这一核心,因此遭到舆论一路追打。具体来说:首份通报急于撇清执法方的责任,“绿化带”的说法迅速引爆次生舆情,交警部门更是面临“官方造谣”的指责;第二份通报虽披露了上级介入和伤者情况等重要信息,本应起到遏制舆情升温的作用,但因过多强调摩托车驾驶人员的违规行为,未能有效消解质疑声音,危机程度继续加深;第三份通报承认了执法工作有不规范之处,并表态将严肃追责,但已经无法对冲此前不断累积的负面情绪,舆论步步紧逼下给出的调查结论仍然难平众怒,加之通报将责任归咎于涉事辅警,使得公众疑问更深,比如事发后不少网民在网上大量发布疑似汕头交警粗暴执法的视频,称这类问题“由来已久”。此外,官方追责处理工作有始无终,该事件不可避免地成为“烂尾舆情”,当地执法部门受损的形象难以扭转。

·经验教训·

公安干警粗暴执法作为重要的舆情类型,曾经频频引爆网络舆论场,给政法队伍形象带来严重损害。随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这类事件已经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并不意味着此类舆情不敏感。相反,正是由于执法规范化水平整体提升,舆论对个别地方曝光出来的偶发现象更为关注,对官方工作的审视也会更加严苛。因此,应对这类舆情,需拿出正视网络舆情的态度,摒弃怕、躲、瞒等错误思维和“护犊子”“捂盖子”等错误做法,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处置,在回应关切、澄清事实、打消疑虑等方面稳妥地做好信息公开工作。还需注意的是,有些主管部门往往任由涉事部门独自面对网络舆情,殊不知,一旦舆论质疑对象从个人扩散到单位,涉事部门很容易掉入“塔西佗陷阱”,甚至累及整个系统的公信力。因此,上级主管部门需适时提级介入或加强督促指导,帮助涉事部门快速渡过舆论危机,提升官方处置的社会认可度。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

本文载于《政法舆情》2020年第1期

注意: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

编辑:郑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