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合是什么意思(02合是什么意思是什么生肖)

本文字数4782,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认知成见》。


作者徐英瑾,2004年6月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曾在意大利与美国各自进修一年。他在这五年中累计获得两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2次全国高等院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在2009年他被上海市市委宣传部下属的东方学社评为“上海十大社科新人”,这是当年上海哲学界唯一入选者。


成见就像重力,与其试图时时克服,不如思考何时需要冲破,何时可以利用。作者认为成见并不等于灾难,我们该如何对待成见?如何走出推理谬误?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01、认知谬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成见,但是很多我们难以形容。我们只能从“形式”的角度来讨论成见,那什么叫形式的角度呢?有两个概念,一个叫逻辑,另外一个叫概率。


1、形式角度


首先,是逻辑。逻辑指的是要进行推理。


比如,你的女朋友给你打了一个电话,叫你到某个商场和她去会面,这个商场有两个组成部分:A栋和B栋。但是,女朋友和你信号断了,没告诉你是A栋还是B栋,你跑到A栋没有找到你女朋友,那么如果她前面的情报没错的话,她就应该在B栋里面。


其次,概率。比如高考的考季就有个填志愿的问题,那么填志愿的时候,你就得考虑一下:你平常大概在这个班上是考多少名,你的目标如果要考北京大学的话,那么北京大学在你们这个省有多少个名额,你根据你历史上以往几次模拟考的成绩,大致可以估测一下你进入北京大学的概率是多少。如果概率过低的话,那显然填北大不是个很好的选择,你可以把档次降得低一点,防止自己什么学校也没考上。


所以,逻辑和概率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按照严格的理性原则来构造的。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违背逻辑和概率的要求来做事情。

2、具体表现


首先就是先入之见或者说是锚定效应。锚定效应就是指在思考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像一只船会在某一个地方把锚抛下去,然后船就不能动了,然后就按照这个方向来思考问题。


有人利用这种所谓的心理效应来和你砍价,比如,你要卖房。中介跟你说你的房子值300万,你觉得这是一个很高的价格。你形成了某种锚定效应,这个印记就刻在了你的大脑皮层里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买方突然降价到250万,你就会觉得我这人很厚道,所以交易才很快达成的。那么反过来说,我如果突然提价了,你就会觉得难以接受。这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初始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是非常敏感,对于后续的变化就不敏感了。


其次,过于自信。相信很多听友肯定是学生时代经过很多考试了,比如最后一个选择题,其它同学就问:“你选什么。”“我选C。”然后他就问第二个问题:“你觉得你选C这件事把握有多大?”“C,就是C,我算了三遍了,100%是C。”这个自信心就非常高了。身经百战的老考生就会发现,觉得自己考得很好的时候,其实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考得好,人是倾向于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高估的。


还有一些比较典型的推理谬误,就是所谓的事后诸葛亮,指后世之鉴。有一些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给同学们看一个材料,上面讲了一些非常冷门的历史知识。比如南美一个大家不是很关心的小国,某一年进行的选举,其中牵涉到的政治家也不是特别有名。


你要知道,政治家在选举的时候,舆论场里的消息,显然是非常繁杂,有些消息是他有什么丑闻,给人的感觉这家伙选不上,另外一些消息是说这样一个政客以前的政绩不错,给人的感觉他是可能会选上。我们就把这些材料不加区分,全部给同学们看。A组的学生得到的答案是政客选上了,B组得到的答案是政客没有选上。


在已经知道了选举结果的情况下,请同学们倒推是哪些因素帮助政客选举成功了。如果同学们事先知道这个政客已经选举成功了,他们就会拼命地寻找关于这个政客的正面材料,把他负面的材料全部推到一边。反过来说,如果你知道这个政客已经失败了,你就会拼命地找负面的材料,把正面的材料推到一边去。这就叫事后诸葛亮,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的谬误。


即使政客最后选举成功了,那些对他构成威胁的负面材料所造成的威胁性仍然是存在的,有可能就是差最后一口气,让这些因素没有发挥作用。

02、合取谬误




为什么我们要讲合取谬误呢?它的一个大的背景是什么?大背景是概率推理。这里面我们要提到两位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忒沃斯基和卡内曼,也在行为经济学上做出了很多贡献。


忒沃斯基和卡内曼先生做了一个实验,邀请了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88位大学生做被试,这个实验被很多人重复过,它的实验结果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他们就问大家一个问题:有个虚构的人物叫琳达,今年三十一岁单身、健谈、聪明,大学的时候学哲学,在学生时代就很关心种族歧视问题和社会公益问题,也曾经参与过反核示威游行。这故事波澜不惊,听完以后大家注意听问题,现在我们要问你琳达的职业,你猜她到底是干嘛的?她更可能是A.银行出纳员呢,还是B作为女权主义者的银行出纳员呢?

很多同学就说了,应该是作为女权主义者的银行出纳员吧!少数的同学是选A,大多数同学是选B 。这其实是个概率问题,就是合取事件发生的概率要低于单个的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句话怎么理解?


比如,你现在是一个部队,被敌人包围了,假设你要派侦察兵出去侦察情况是怎么样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你不会只派一路侦察兵吧!

这一路侦察兵出去,那路上出什么意外你就没消息了。你派四路,东、西、南、北各派一路,你是这样想的,我不会那么背吧,派出四路侦察兵都没消息了,总是有一路会回来的。


那么,这里面用到的一个概率学的原理,就是四个事件都完蛋了,它发生的概率是相当低的,要低于单路的侦察兵倒霉的概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这么干,比如有一些重大的工作我们都要搞个备份方案,A计划、B计划,所以我们说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维去看琳达的案例,那么现在有两个命题:


A.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

B.琳达既是女权主义者又是银行出纳员。


B事件显然就是个合取事件了,那它的发生概率就非常低了,就像那个四路侦察兵全部完蛋一样。现在我们应该选什么呢?应该选A。为什么这么多同学都选B呢?心理学的解释诉诸于另外一个理论,叫心理原型论。原型就是指人类在进行类型归类的时候,每一个类型都有理想的范本,其他的类型要靠近这个理想的范本,才会被认为是这个理想范本的亲属。


比如,家具这个概念,桌子是家具吗?当然是。椅子是家具吗?是。壁炉是家具吗?很多人就会傻了,勉强算家具。有些东西是很勉强的。人也是这样,我们在判断人的时候是按照他的典型性原则来说的。


琳达案例前面告诉大家:琳达学哲学、关心公益的活动,而且非常关心和平,这听上去好像是女权主义者的标配。这实际上已经勾勒了一个和女权主义者相关的人物肖像,正因为它勾勒了这样一个人物肖像,现在你给我两个答案,其中一个她是银行出纳员,我看到后的第一个想法是银行出纳员和上面说的这些信息显然是没关系的,所以我们大脑对这个信息就觉得很陌生。


而第二个信息是说,她是作为女权主义者的银行出纳员,姑且不管银行出纳员那一部分,女权主义者这个词和前面的信息有关联,所以抓住了第二个信息。

那么,有人就会追问在这里系统地违背概率性的要求,仅仅根据故事给我们的典型性概念来进行匹配,这样做理性吗?其实,如果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是和概率论的要求不一样的。概率论告诉我们:少说话,说得越少,错的概率也就越低。


比如,你说她是银行出纳员就够了,非要说这是个作为女权主义者的银行出纳员,这不就多说话了吗?这就成了一个合取命题,成立概率就低了。如果真按照概率论的要求就别说话,不说话最安全,你说出越详细的东西就越不行。


如果站在进化论的要求,情况就不一样了。进化论的基本原理就是我们的行为要和外部的环境发生互动,然后来检测我们的行为是否适应于这个环境。我们的行动是建立在信念的基础上的。而行动又和你的适应性发生了勾连,更宏观的角度就和基因的传播有关了。但不是所有的正确信念都能够引发行动的。空洞的、没有思想内容的信念就没有办法导致行动。


只有具体的想法才能行动。所以,我们人类的进化机制有可能已经培养出了一种对于特定信息的敏感性,我们并不是很喜欢处理非常抽象的信息。


从进化论的角度上讲,琳达是一个出纳员、琳达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出纳员,这两条信息。显然第二个选项就给我一幅画面感,更容易和生活中的场景发生关联。第一个冷冰冰的,我不知道能够告诉我什么信息。


这个能够向实际信息的兑换性,可能就使得我们偏好那些更加具体的描述。而更加具体的描述从逻辑上看,很可能是加了很多形容词的描述,而这种描述恰恰是合取命题。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会犯合取谬误的原因。


03、如何理性看待推理谬误?




“理性”这个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但是它的含义从来就没有被澄清过。根据德国的心理学家吉仁泽的观点,理性可以分成三种:全能理性、有限理性、节俭理性。


1、全能理性观念


全能理性是指,他啥都知道,什么都能预测到,什么事情都能弄到。它的原型来自于近代法国的科学家兼思想家拉普拉斯。


拉普拉斯就说,如果有一个全知的神灵,它知道宇宙中的任何一个时刻的所有微粒的初始运作状态,并且知道宇宙中所有的科学规律的话,它就能够预报出任何一个别的时刻的任何一个微粒的其他的运动状态。这是一种在牛顿绝对的时空观下,用理性来控制世界的疯狂想法。如果这种观点是对的,你获得了全部的信息,就可以预报这个世界即将发生什么。


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是数据,我们要拼命地搜集数据,数据就是我们的最重要资源,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机制,再加上海量的数据,有了数据以后我就可以预报所有的事情。比如,天气预报。

2、有限理性观


有限理性观是Herbert Simon提出的,他的中文名字叫司马贺。他虽然是一个美国的学者,但他也曾经做过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同时拿过图灵奖(计算机的最高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型。这个模型的意思是说,如果按照全能理性的要求去设计智能的系统显然不现实,那现在我们就退而求其次。


比如,谈恋爱,这里有两个思路。一个思路叫全能理性。按照全能理性怎么谈恋爱,比如一个女孩子要把本城市所有有条件和她结婚的男性情报全部捋一遍,然后在所有的男性里面寻找最优秀的,然后和他结婚。但这样做很累,普通人没有这么强的情报搜集能力,而且你看得上人家,人家不一定看得上你。

按照有限理性观就不是这样了。有限理性观是指,你给自己定一条及格线,低于这个分数的不用考虑了,高于这个分数的人可能会很多,那你选谁?非常简单,谁第一个过线就选谁。千万不要说第一个过线了,他才61分就过线了,我要等一个85分的,你这样想会浪费你的时间、浪费你的机会成本。而机会成本是相当重要的。


3、节俭理性观


吉仁泽先生认为有限理性还是不行,他要提出更加节俭的理性,这就叫节俭理性。因为,所谓的有限理性运作起来仍然需要一些复杂的资源,需要一系列的标准去衡量对象,还需要一些匹配的工作,吉仁泽觉得还是太复杂了,有时候我们就要做更加简单的事情。节俭理性最重要的体现和生态环境、进化论的背景有关。


比如,老鼠。你要药死老鼠不是特别容易。你可能药死一只老鼠,被其它老鼠看见以后,你就药不死它们了。因为其它的老鼠好像有一个简单的推理规则:某种食物如果被一只老鼠吃了,然后它死了,“我们”就全员回避这种类型的食物。也就是说,它倒霉了,“我们”就不跟着倒霉了。“我们”也不用针对这种食物做化学分析,谁叫它倒霉了呢?


人和老鼠背后的算法,可能都有一个生态学的道理。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口碑来进行性质的判断是一种快捷的办法,口碑高,它的正面性质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