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余光中先生,应该是学生时代教科书中的那首《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时候年少,对于余先生这笔下的乡愁,并不能咂巴出多少,只是爱这有节奏的韵律,爱这读时就能氤氲的愁滋味。年少时,读这诗,多少有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
多年后,在一个雨夜,读到这本《听听那冷雨》的集子,又有些不一样的滋味了。这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令人赏心悦目,一幅淡淡的水墨勾勒出了雨的样子、雨的味道、雨的声音,让人身临其境,美不自胜。
余光中先生涉足的文体广泛,兼具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的身份,这本《听听那冷雨》中,除了一些文学评论之外,占大多数的仍然是散文。而这些散文又大多以乡愁的思绪为主,如《万里长城》、《山盟》,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听听那冷雨》这篇。
一、雨是母亲般的抚慰在一个下着雨的午后,不知不觉地便睡过了点,沉沉地沉在梦中,不愿醒来。我想这雨给人的是一种母亲般的抚慰,令人安心。对于余光中先生来说,这雨又何尝不是一种对故土母亲般的思念呢?
出生于南京的余光中先生在21岁时因内战随母亲自南京逃往上海,再去厦门,后又随父母迁往香港。22岁时到台湾,此后便在台湾定居。余先生的成就多在台湾、香港、美国、澳洲等地获得,然而对于一个诗人、创作者来说,最原始的动力和滋养依然在故土,所以我们看到余先生的作品中,多是与故土的愁绪相关。
杏花、春雨、江南,是梦里的牵挂。江南多雨,多迷蒙的小雨,这便是余先生最初听到的雨。
二、雨是对故土的忧思“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这片故土在千百年的风雨飘摇中经历了些什么。离开故土的游子,总是有着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不忍他人对之一丝一毫的亵渎,所以当余先生看到季辛吉和一票美国人站在万里长城上之时,出口一句粗鄙的话,一拳打在桌子上:“什么东西,站在我的长城上!”
对其日夜的思念,又时时提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去登落基山,心里想的却是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武当山青城山华山庐山泰山,多少寺多少塔多少高僧,隐士,豪侠。
他们眼中的故土都不是真的故土,如此雄浑美丽的她就要被误解了吗?独独想到这点,就不免怆然涕下了。
三、雨是故土的魂“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雨,能像故土这样的带有灵性。你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听不出这里的味道。中国的雨是有画面的,是有形有感的,我们总在下雨的日子里能思考更多,感受更多。这是故土的魂。与其他完完全全不一样的所在。
在这样的雨里,我们如何不能安心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