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启示发明了什么(从鱼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

一是拒鱼宰相的故事。《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爱吃鱼出了名。许多人便投其所好送鱼上门,均被公仪休拒绝。学生问他为什么,他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收人礼则思满其求,办事时就难免徇私枉法,就有被革职的危险。到那时,不仅他们不会再给我送鱼,恐怕连自己买鱼吃的俸禄也没有了。倒不如奉公守纪,个人俸禄虽不是很多但尚能保证天天有鱼吃。

二是悬鱼太守的故事。《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吏治腐败,贿赂成风,但南阳太守羊续却洁身自好,从不收受礼物。一天,南阳郡丞为了联络与羊续的感情,遂送给他一条鱼。羊续不愿收,但又不好让郡丞当众难堪,便将鱼悬挂于庭院中,以示拒绝。等到郡丞再次给羊续送礼时,他便指着悬挂的干鱼教育他。此后,再没有人敢给羊续送礼了。“悬鱼”也由此成为为官清廉的美谈。

三是妻子劝廉的故事。三国时期,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四是陶母退鱼的故事。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使得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是门梁挂鱼的故事。南北朝北齐年间,苏琼受命担任清河太守。当时郡内官吏腐化,贪污送礼之风盛行。苏琼上任伊始,即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馈赠。不日,属下府丞送他鲜鱼,苏琼接受后悬挂在门边。府丞再送,苏琼仍将鱼挂上以示谢绝之意。时郡内有一八十余岁赵姓老者,仗着年纪大又以鲜鱼相送,苏琼仍将鱼挂在门梁,始终不吃。之后,但凡有送礼者,苏琼均以门梁的悬鱼相拒,以示不受之决心。后再也无人送礼给他,整个郡内贿送之风大大收敛。

看罢这五则有关“鱼”的故事,还是有所感触。

一是感慨于故事中主人公的贤良品性。从春秋时间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历经一千多年,无论朝代怎样更迭,但他们都一致表现了坚持大公无私,不做损公肥私、因公废私的事情,德行高尚。

二是这些故事真实可信。故事没有回避人性,公仪休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鱼,因为他明白: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收人礼则思满其求,办事时就难免徇私枉法,就有被革职的危险。到那时,不仅他们不会再给我送鱼,恐怕连自己买鱼吃的俸禄也没有了。陶侃是个孝子,利用手中职权给母亲弄几罐鱼吃是人之常情,孟宗利用职权给自己的妻子送几条腌鱼也很正常。人性本来就是这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些人,或是通过自我觉悟,或是通过母亲或是妻子的劝诫,幡然醒悟。人物不是高大上,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人,因为普通,这样的故事反而更让人看到人性的光辉

三是都用鱼来拒腐防变,是效仿前人吗?在我看来,不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古人讲,物来则照,五则故事的主人公,拿鱼拒腐防变都是顺其自然,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因为贤良的人品性是一致的,所以拒腐防变表现出的形式也就自然高度相仿了。

四是五则有关鱼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人为政要清廉自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学会知足常乐。古人云: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以免得落得个人财两空、身败名裂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