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改气多少钱()

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综合编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

苏轼在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开头描述的狩猎场景,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我们仿佛能见到意气风发的苏东坡,左手牵着猎犬,右臂上停着一只英俊的猎鹰,头戴锦帽,身披貂裘的样子,尽管一千年岁月逝去,这个场景在诗句中依然栩栩如生。

猎鹰是猎人的好伙伴,不止在中国,从古埃及、西亚到拜占庭,处处都可以见到它们的矫健身影。历史学家认为,人类使用猎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对于猎鹰活动的起源地,学者们存在分歧,有些人认为它始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来自古代伊朗。

1830年代一幅印度细密画,记录了猎鹰攻击猎物时的场景

可以肯定的是,到了倭马亚王朝在大马士革建立的第一个伊斯兰王朝时(约661-750年),猎鹰已经成为当地统治者们的常见生活方式。接着,它从叙利亚一路向西传播,穿过伊斯兰世界,到达拜占庭,甚至还影响到了欧洲的王室。向东则最远传到中国。

除了像苏轼这样的诗人们用诗歌记录下狩猎中的猎鹰,其他艺术家也乐意捕捉它们的英姿,从绘画到雕刻,凡有猎鹰出现的地方,便有它们的形象。美国弗里尔美术馆刚刚举办的新展览“猎鹰,狩猎的艺术”,便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挖掘了猎鹰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明中的形象和意义。展品跨越数千年时间,从公元前7世纪绘有猎鹰的埃及石灰石雕刻,到18世纪早期的印度细密画。展品中还有两幅来自明朝的卷轴。

美术馆负责古代近东事务的助理馆长安东涅塔·卡坦扎里提说,在拥有猎鹰文化的国家,猎鹰与其说是人类打猎的工具,不如说是因其巨大的翅膀和力量而成了崇拜的对象。

“它们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意义,”他补充说,“古埃及人把鸟看作是在天空中飞翔的强者,它们张开的翅膀象征着对王国的保护。”

展览中最大的两件展品是一对来自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年至30年)的雕像,高近两英尺,它头上理应戴有冠冕。卡坦扎里提解释道:“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在埃德富神庙中也有也发现了类似的神庙,那是一座供奉荷鲁斯的神庙,它头上戴有象征权力的冠冕。”

荷鲁斯雕像

作为古埃及最重要的神灵之一,荷鲁斯被描绘成一个长着猎鹰头的人,或者是猎鹰本身,它在珠宝和浮雕中非常常见,本身也是一个象形文字符号。

“它在象形文字、雕塑和绘画中都很常见。在古埃及,猎鹰确实随处可见,”卡坦扎尼提说,“而且,根据它们的艺术表现方式,或在葬俗中的使用,例如护身符,它们还有不同的含义。”

1906年至1909年,查尔斯·朗·弗利尔在埃及旅行时收集了许多文物。后来,它们都被捐赠给了他创办的弗利尔美术馆。此次展览中的一件展品表现的是一只猎鹰站在一个小神龛形状的棺材上。另一件玻璃镶嵌制品中则出现了荷鲁斯的四个儿子之一,长着鹰头的凯布山纳夫。

在古代的伊斯兰宫廷,打猎是统治者在和平年代炫耀和磨练武力的方式之一,可以被许多人观赏,还能被描绘在艺术作品中。然而,除了王室成员,很少有普通人能参与这种打猎活动,因为它非常昂贵。

“猎鹰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博物馆馆长马苏米·法哈德说,“它相当昂贵,而且非常耗费时间。即使在今天,一头训练有素的猎鹰也能卖到几十万美元。”

伊朗萨法维王朝的作品,两名猎人带着猎鹰捕猎,约1640年

而在我国,一方面,猎鹰是皇权的象征,意味着战争的胜利与凯旋;另一方面,它象征雄壮崇高之美,比喻君子博大的胸襟与无所畏惧的气概。杜甫有咏鹰诗,其中写道:殊姿各独立,清绝心有向,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

我国古画中的鹰,常常表现它在捕猎中的瞬间,鹰虎视眈眈地注视着画面下方的惊慌而逃的猎物,画面生动且富有紧迫感,如李迪《枫鹰雉鸡图》、南宋 · 佚名的《隼击图》等。此次弗利尔美术馆的展览中,便有一幅传为北宋晁说之所作《鹰逐野禽图》(弗利尔美术馆定为明代作品),它所描绘的正是猎鹰在准备攻击一只正在逃跑的水禽的瞬间。

《鹰逐野禽图》

由于需要时间相当长和复杂的训练,猎鹰和它的主人之间也往往能建立起亲密的联系。因此,猎鹰出现的画面并不全然都在捕猎之中。在大约绘制于1630年的印度细密画《一个青年在读书》中,便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场景:一位年轻人正在阅读,而他的猎鹰则栖息在旁,眼望远方。

《一个青年在读书》

展览中的另一幅中国作品也是如此,在这幅托名于赵孟頫的《鞑靼人架鹰图》中,一名鞑靼骑士所骑的马儿正在悠闲吃草,而他的鹰则栖息在他的手臂上,和主人一同眺望。

传赵孟頫作《鞑靼人架鹰图》

展览将持续到2022年7月17日。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