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伙二伙是什么意思(两伙是什么意思)

“货船泊岸夕阳斜,女伴搬砖笑语哗。一脸窑煤粘汗黑,阿侬貌本艳于花。”这首《竹枝词》,描述的是当年窑工生产中的“出窑”的场景。窑货已成,连妇女都全体出动搬运烧好的砖。出窑是既闷热又脏累的活,一般干完出窑的活,人人都成为脸上粘满黑灰的"窑黑子"。脸面漆黑,只剩下眼白、牙齿尚清。脏归脏, 累归累,劳动的情趣还是有的。

窑工分为盘窑工、烧窑工、出窑工、装窑工等。盘窑工是建筑砖窑的,烧窑工是烧窑的操作工,装、出窑工是把泥坯装进窑或把烧好的砖运出窑的工种。如果把整个砖瓦生产中的做泥坯、装运泥坯也算进去的话,那末,还有做坯工、运坯工。

做坯工一般都是农民的副业。制成的泥坯先放坯场上晾干,然后送到窑屋里。窑屋十分宽敞,透风性好,便于泥坯进一步干燥。送坯有专门的人,专门的船,船舱内至半舱处铺平棋,称为“半舱平棋”。泥坯是竖着平放的,8块或10块一叠,再上面放上去时,就横放,点数时用一根竹管点。干燥的泥坯入窑,便是装窑烧窑了。装、出窑工是窑工中很重要的一个工种。烧窑的烧窑工分为“大伙”(正伙)、“二伙”(皮伙)和“三伙”(打杂),等级分明,以“大伙”为主,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一般一只窑有装窑工14个,烧窑工大伙2人,二伙2人,三伙2人,三班制每班6个。“大伙”是技术工,掌握加料加砖的时间和顺序,“二伙”负责烧火添加燃料,“三伙”则在里面帮忙打杂。只有“正伙”可以动"囱"(意为窑的火门上的砖,随着火门上砖的增减,窑工在此掌握火候),二伙只能添加燃料;三伙是替班,临时代替。他们三人一天分为四班。在窑墩里工作的窑工是男性,因为烧窑工强度大,窑内温度甚高,穿着很少,不适合女性。

走遍全国的盘窑师傅

盘窑就是建造砖窑,盘窑师傅就是建造砖窑的技师。一座砖窑,没有一根钢铁柱子,也没有一处水泥灌浇,全是用泥或泥坯堆砌。连高高的烟囱上每一块砖之间也没有半点石灰、黄沙相粘。一座砖窑能够经受熊熊烈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烧制砖瓦,能够经受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吹雨淋,实在是个奇迹!

盘造窑墩是整个制烧技艺的首要环节。一般来说,专业盘窑师都出自祖传,而且只传子不传徒,所以会这门绝技的人很少。据说,在解放前,嘉善全县也只有五六十人。

盘窑时先设计、放样。窑场、窑屋的选址要考虑到有否河港,是否挖过泥潭?如果是泥潭填起来的,是不行的,因为造窑是不打桩的。建造窑墩时,在选择好的地上量方圆,称为“画锅子”,亦称“盘窑”。用石灰画样,泥来围墙。只在烟囱、火门用砖砌。然后自划线划好,泥堆起来,泥砸子找起来。泥砸子外面再用砖头,窑门道称为“八字”,“后囱”留一个囱道。囱道要达到6公尺(最少5 公尺),中间厚达4公尺。一层泥一层稻柴,1尺为一层。外口和里口要低,中间高一些。如果阴雨天,里面积水要塌,外里低一些雨会流下去,就不会塌方。泥砸子里面用坯,外面用砖头保护。如果不用砖,泥砸子加大,20公尺直径,容量八五砖10到12万。窑胎高7公尺,下面基础0。6公尺,总高度8公尺50公分。烟囱讲“头台”,18块砖为“一台”,最下面为258块。

早先盘窑不用尺的,窑的大小用脚踏几步这样的方式来量出尺寸的。砌一只窑用八五砖的土坯。原来有专门的盘窑坯,又宽又短,长方形的。盘窑时除了坯,还用河泥。砌时,有一个专门“搭泥”,泥如斜形“鲫鱼背”。砌时泥坯堆上去,左手堆,右手泥刀,双泥工刀又大又重,只能一刀。底朝外斜,让它大起来。大到范围够了,平起来,慢慢上去,做到高度够了再口进来。窑是圆口的,上面四只角是方的,相差一尺多。这样容量大。角上的“口”慢慢做转来,要低下去,加“头”用薄的墁砖。

窑的四周用生砖砌成,厚2尺许,火门处特别厚,约3倍于四围,直径大致为1丈6尺,高约2丈许,火门高5尺,宽可容一人出入。窑顶设孔,通称天脐,生坯入窑后封闭,烟囱置于窑顶,高约两丈,囱眼3个,专供泄气与验看生熟之用。窑旁设砖阶供挑水者上下。窑门前设窑屋,为贮藏燃料、泥坯和工作场所,外有窑场作垒货之用。这是建窑的一般规律。窑砌好后,在烟囱旁走一圈,摇一摇烟囱,不摇,烟囱一定会倒。

盘窑是本绝活,窑墩盘造由于工序复杂、难度高,能成为盘窑师的人并不多, 所以收入也比其他的窑工高得多,一旦当上了盘窑师傅是走遍天下受欢迎的。解放前窑业较发达的时候,全县也只有五十多人,而出类拔萃者更少。嘉善的盘窑师傅经常被请去为各地建窑,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盘窑、装窑、出窑都是专门人员。20世纪50年代,干窑镇还有70多支窑工队伍,到2010年只剩下不到3支。而这些最后的窑工,都年事已高。随着年龄的老化,体力、记忆等各方面急剧衰退,传统制窑业后继乏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材料的创新,秦砖汉瓦将成绝唱,这是历史的必然。任何传统民间艺术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环境。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必然导致部分传统民间艺术的萎缩甚至消亡。现下,嘉善县的土窑大部份已淘汰,这些均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随着作为“窑文化”的重要载体的窑墩大量被淘汰,作为传统的盘窑技艺,京砖、瓦当生产技艺,也将随老窑工的逝去而消逝。干窑辉煌的窑业生产将成为历史,干窑“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面临很多困难。土砖窑、瓦当、京砖及其生产技艺和习俗,传承的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这些传统、习俗,强烈地唤起我们共同的悲欢;告诉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地域的曾经的辉煌的历史,这也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干窑的“窑文化”是属于人类文化遗产,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干窑窑业和窑文化,是迫切需要我们子孙后代好好保护和传承的。

来源:干窑镇千窑瓦都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