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钉什么意思(眼中钉什么意思造句)

“眼中钉,肉中刺”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一句熟语,含义并不用多解释,但是这句熟语是怎么形成的,您知道吗?

其实“眼中钉”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赵在礼传》:“在礼在宋州,人尤若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日:‘眼中拔钉,岂不乐哉!’”这里说的是五代·后唐时期,宋州(河南商丘南)节度使赵在礼镇守宋州的时候,横行不法,百姓深受其苦,有一天,朝廷下旨,让赵在礼移镇永兴,百姓听说之后高兴得奔走相告,说:”这个人走了,就好像拔去了咱们眼睛里的钉子,真是高兴啊!“赵在礼听说之后,非常恼怒,欲报被称为眼中钉之仇,就上表朝廷,请求在宋州多留一年,当时朝廷姑息迁就勋臣,就准许了他的请求。于是赵在礼命令小吏搜检户口,每年交纳一千钱,这个钱就叫”拔钉钱“,公开督促交纳,有不交纳的,就鞭打,就是收朝廷规定的赋税也没到这个程度,当年收钱达百万之多。

五代时期将领 赵在礼

明·杨慎《古今风谣》里也有“眼中拔钉”的故事:“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这里讲的是北宋·真宗(赵恒)时的右谏议大夫丁谓善长读上谄下,从而权及三司。他曾同王钦若一起反对寇准抗辽(契)主张,迫使寇准罢相。寇准晚年复相位,天禧三年丁谓为参知政事,越年他又排挤贬黜寇准罢相去位,逐至雷州,丁谓为宰相,封晋国公,便放肆勾结宣官置允慕等,独揽朝政,致怨载朝野。因而当时有首民谣说:“要想天下安宁,就得拔去眼中钉(丁谓);要想天下富裕,还得让寇准复职。”可是寇准去雷州(广东海康)后不久即病死。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三折》作“眼中疔”:“你所事无成,见兄弟,心头刺,眼中疔。”。明·马梦龙《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也有使用:“儿女也渐渐作了眼中之钉,肉中之刺。”。清·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中说:“拔去肉中刺,眼中钉,大家过太平日子。” 因此通过这些广为流传的元曲和明清小说,“眼中钉,肉中刺”这个熟语也渐渐为人们越来越广泛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