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到莲花多少公里(彬州市到礼泉多少公里)

 

  佛面摩天彬州十隅昭华夏,禅云匝地泾水半掬洗尘心。彬州大佛寺石窟,位于西安市以西160公里,彬州城西10公里处的清凉山脚下。丝绸之路陕西段的北道主干线上。始凿于公元五世纪,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基本建成。据地方志记载,是唐·秦王李世民为了告慰浅水塬之战中阵亡的将士,特命大将尉迟敬德监工在水帘洞以西十里的清凉山上建造寺庙,时称应福寺。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庆寿时改名庆寿寺。因窟内大佛高大雄伟而得名,明以来俗称“大佛寺”。


  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彬州大佛寺,素有“关中第一奇观”之美誉。大佛寺主殿的弥勒佛更是被誉为“陕西第一大佛”,若以精美和保存完整程度考论,则在中国境内首屈一指。


  大佛寺石窟,南依清凉山,北临泾河水。坐落在四百多米的奇崖峭壁上。共有大小石窟一百三十多所,造像一千九百多尊,历代题刻一百七十多幅。有大佛洞、千佛洞、韦陀菩萨、送子观音、罗汉洞、修行窟(也称关公庙)和丈八佛窟。


  大佛窟群的中心位置有护楼题曰:“明镜台”,高大约七十米,是明代嘉靖二十年重新修建的。在大佛石窟的明镜台下,有“觉路”两个题字,是由大唐诗仙李白所写。匠师照着原字描拓后,刻在青石板上,再镶嵌于大佛的洞门之上。大佛因太宗和李白之故,誉满天下。



  大佛窟内有佛像一百余尊,佛龛七十多处。窟内平面近似马蹄形,东西宽32.19米,南北进深7.44米,高23.50米。有大小造像1001尊。洞窟上部的总体,构造是窟窿型。窟内主尊大佛就是被誉为“陕西第一大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它的结痂跌座于莲花座上,高20米,头高5.20米,手高4.60米,手指高2.00米,指甲盖高0.50米。大佛左手着膝,右手使无畏法印,标志着救渡苍生的伟大宏愿。他全身姿态自然饱满,神情端庄。大佛东西两侧分别有呈站立状的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身高均为17.60米,造型优美、雕刻精湛。




  大佛窟向西100米处,南山脚下有一石窟,称“丈八佛窟”,北周时期开凿的大像窟。窟内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萨立像。主佛高8.20米,面部半圆,右手施无畏法印,左臂弯曲,身披通肩式袈裟。两边的肋侍菩萨身高6米,头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饰有项圈璎珞,既显丰腴,又具窈窕之态。造像肃穆庄重,俊美优雅。相传大佛的名声远扬,传到了甘肃泾川县丈八佛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气,要与彬州大佛比试比试。丈八佛一见大佛,果然名不虚传,自己矮了多半截,只好甘拜下风。大佛请他参观了各处洞窟,还让他品尝了当地的名产。丈八佛决心做大佛的侍从。以后便在石窟西边的“应福寺”坐禅,为了表示对佛的尊敬,丈八佛一直站着。


  “古豳第一焦”――彬州摄影家协会主席朱民乐,一次外出取景时偶然发现,大佛寺的对面山峦在夕阳下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它和大佛寺的大佛和丈八佛隔河相望。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坐一站一卧”的奇特的佛界景观。


  说起大佛寺,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八庙会,那可是热闹异常。相传,这一天,是大佛爷的生辰,每到这一天,陕甘两省的信徒们就会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来朝拜巍巍清凉山下的楼阁盛景,大佛爷和丈八爷,他们脸上洋溢着无限的向往和喜悦。


  大佛寺庙会,最长精神的就是香客。特别是老太太们,她们从农历三月初七开始,就陆续敢来了。她们三三两两,相互搀扶,手提塑料手工编制篮,里面装有自家手工做的贡品和香蜡纸币。先在周围农户找个住处,晚上赶着去大佛洞烧香,虔诚的一整夜都打坐在大佛洞烧香,直至天亮。


  三月八天还没亮,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赶来烧香。很多老太太都愿意参加庙里组织的义务工作,他们称为“帮会”。打扫卫生,维持秩序,管理香火,烧水做饭,忙得不亦乐乎。


  大佛寺庙会上集中展现的是祈福、游玩、集市等内容,很多独特的民间信仰、祭祀等表现形式,都将在这一天集中得以展示并将以传承和交流。


  大佛寺庙会上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要数旋木工艺品了。大佛寺村民利用枣木、梨木等木制比较坚硬的材料,做成案板、面杖个捣蒜窝等厨具。我们当地人把这种手艺叫“旋木活”,据说,这种工艺从明清两代就开始流传了。数百年来在陕甘两地颇有盛名。


  彬州大佛寺“三月八”庙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陕西省地区着名的庙会。承载着大量的民俗事象,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可供社会学研究的“活化石”,反映了古豳国地域的民间文化和信仰。2011年先后被列入咸阳市和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佛寺石窟,解放以前曾由寺庙住持管理,新中国成立后,由地方文管局监管。1981年10月31日,经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彬县大佛寺文管所(后更名大佛寺石窟博物馆),负责保护石窟并组织庙会活动。1998年大佛寺石窟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部分,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众所周知,佛教于公元前后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后来成为中国的主流宗教。


  彬州大佛寺石窟不仅是丝绸之路和唐代都城长安附近中国佛教建筑与艺术的代表,而且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与演变的特殊见证。作为中国现存被初唐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彬州大佛寺石窟,揭示出长安地区佛教艺术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从而印证了丝绸之路在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作为丝绸之路起点长安附近的大型石窟群,彬州大佛寺石窟在石窟形制、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的方面,展示了大唐佛教艺术的典型风范和演变规律,同时也对全国各地乃至朝鲜半岛、日本的佛教造像艺术给予了重要的示范和影响,是展现中国佛教艺术区系源流演变的杰出范例。


  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文明交汇的产物,彬州大佛寺石窟在艺术设计和具体雕塑上,保留了许多来自古印度及西域的文化因素,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民族化的融合和改造,石窟的整体艺术风貌又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使其成为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与演变的独特见证。


  彬州大佛寺石窟是我国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盏明灯,是唐宋史、佛学史的真实写照,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的实物宝库。如今的大佛寺石窟,作为陕西省境内最大的佛教造像群体、全人类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正焕发出新的活力,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1988年,着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参观后,赞誉大佛寺石窟群为我们推想大唐长安的佛教艺术提供了实物依据。德国巴伐利亚洲文物保护局局长赞美大佛寺石窟造像“堪与巴黎圣母院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