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地址(上海博物馆地址在哪里)

#博物馆奇遇记#上海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是综合性博物馆。

1996年10月12日,上海博物馆新馆全面竣工,馆内文物收藏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截至2019年末,馆内藏品数量达102022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44142件/套。

2018年10月,上海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1950年4月,上海博物馆开始筹建。

195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正式开馆,馆址在南京西路325号,隶属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3年7月,上海博物馆划归上海市文化局领导。

历史变迁建筑图

1958年,上海博物馆设立文物修复工场。

1959年,迁至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银行大厦)。

1960年,设立文物保护技术科学实验室;同年6月,上海市裱画生产合作社并入上海博物馆,在文物修复工场建立书画装裱组;同年9月,上海市文管会与上海博物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74年,为了加强博物馆的学术研究,设立陈列研究部,下设青铜、陶瓷、书画、工艺、陈列设计5个研究组以及考古部。

1987年1月,上海博物馆升格为副局级单位。

1988年10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恢复独立建制,上海博物馆仍旧划归市文管会领导。

1991年,上海博物馆在龙吴路1118号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仓库。

1992年,上海博物馆在虹桥路1286号建立上海博物馆分馆——中国钱币馆。同年,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上海博物馆建造新馆,选址在人民广场中轴线南侧人民大道201号。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

1995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局部建成,试行开放。

1996年10月12日,上海博物馆新馆全面竣工,举行开馆仪式。

2016年,翁万戈把南宋画家梁楷《道君像》捐售给了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上海博物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1] [61]

展厅

古代青铜馆:古代青铜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陈列精美青铜器400余件。陈列分为七大部分:“萌生期青铜器”“育成期青铜器”“鼎盛期青铜器”“转变期青铜器”“更新期青铜器”“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中国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完整反映了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发展历史。[45]

古代青铜馆

古代雕塑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展厅面积640平方米,其中有120余件展品。展厅以金、红、黑三色为基本色调,以佛教艺术中常用的莲瓣形做隔墙,石窟寺中的佛龛做壁橱,以及露置的陈列形式。除陈列部分木雕、陶塑外,以石刻塑像为主,这里有北魏、北齐、北周和隋唐雕塑,以及南石刻、金铜佛像等。陈列分为四大部分:“战国秦汉时期的雕塑”“魏晋南北朝隋代时期的雕塑”“唐五代时期的雕塑”“宋元时期的雕塑”。其中佛教造像雕塑约占展品总数的80%,为雕塑馆的特色。[46]

古代陶瓷馆:中国古代陶瓷馆展厅面积1300平方米,共陈列了展品500余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灰陶、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始青瓷、东汉时代的的青瓷,还有唐朝的唐三彩。宋、金、辽时代,各地窑场林立。元、明、清三代,景德镇成为中国瓷业的中心,所烧制的釉下彩、釉上彩和颜色釉瓷器皆有展出。陈列分为七部分:“新石器时代陶器”“商周原始瓷的出现及汉魏(吴)、两晋、南北朝的陶瓷”“唐代彩色釉陶器的盛烧和唐五代瓷器的发展”“百花争艳的宋、辽、金、元陶瓷”“宋、元、明、清景德镇瓷器”“明清景德镇以外地区的陶瓷器”“制瓷作坊与窑炉”,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史。[47]

古代雕塑馆

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书法馆展厅面积600平方米,集中了各个时期的书法名作,展出约60件书法精品。陈列分为五大部分:“篆书书艺与隶书书法”“晋唐书法”“宋代书法”“元代书法”“明代书法”“清代书法”,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轨迹。[48]

历代玺印馆:中国历代玺印馆是中国第一个专题陈列玺印篆刻的艺术馆。展厅面积380平方米,展出玺印篆刻500余件。整个陈列以印章艺术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展馆内借助高低错落的展柜,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使实物与辅助陈列相互配合。陈列分为五个部分:“早期的古玺印”“秦汉规范的确立与延续”“唐宋金元官私印的新样式”“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和繁盛”“明清印材与印钮雕刻”,展示了中国印史的悠久历程和各个时期印章的不同风貌及其深厚的艺术内涵。[49]

历代书法馆

历代绘画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共陈列历代绘画精品120余件,从唐代至近代,各种绘画门类均有所体现。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展厅按时间序列分为七个部分:“唐宋时代绘画”“元代绘画”“明前中期绘画”“明后期—清前期绘画(明万历—清康熙)”“清中期绘画(雍正—嘉庆)”“清晚期绘画(道光—宣统)”、以及“两涂轩”珍藏书画,反映出中国绘画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50]

少数民族工艺馆:展厅面积700多平方米,集中陈列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编和面具艺术等近600件。表现了少数民族工艺品的造物文化与艺术审美。[54]

历代钱币馆:中国历代钱币馆面积740平方米,展出文物3300余件,以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历程为线索,集中展现了中国货币发生、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貌。同时该馆专辟“施嘉幹钱币专室”和“杜维善、谭端言中亚古币专室”,专题陈列钱币收藏家施嘉幹先生及杜维善夫妇捐赠的相关藏品。[53]

明清家具馆:明清家具馆展厅面积700平方米,展出明清时代中国家具精品100多件,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家具制作工艺的鼎盛面貌和艺术风格。该陈列还复原了明清时代的厅堂与书房以及再现古代家具的使用场景。[51]

古代玉器馆:古代玉器馆展陈面积500平方米,展出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玉器精品约300件。陈列分六大单元:“神秘奇幻的史前玉器”“灵动不拘的春秋战国玉器”“端庄典雅的夏商西周玉器”“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清新多元的唐宋辽金玉器”“炫巧争艳的元明清玉器”,大致反映出8000年中国玉文化的发展面貌。[52]

馆标

上海博物馆标志图形以上海博物馆本馆建筑的概念“鼎”作为切入点,并结合镇馆之宝“大克鼎”的造型特征,以极简的线条构成“鼎”的形态特点,图形精简概括又一目了然,同时又与“东馆”简约现代的建筑外观相呼应。图形中也巧妙融入了“海”的拼音首字母“H”和博物馆“Museum”英文首字母“M”,整个标识亦为“H”和“M”的结合。体现出上海博物馆的地域性与国际性。

馆标具有中国传统纹样特征,标识易传播、易记取,传达出上海博物馆的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44]

馆藏文物

综述

上海博物馆的基本定位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其收藏、展览和研究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截至2019年末,馆内藏品数量为102022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为144142件/套。[55] [44]

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44]

重要藏品

青铜器

德鼎:西周早期,高78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58.4厘米,腹深35.4厘米,重84.86千克。陈翔久、旺敬之捐赠。为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5]

冒鼎:西周时期。立耳,折沿,垂腹,圜平底,细柱足。沿下饰龙纹。腹内壁铸刻43字,记器主因军功受晋侯赏赐一事。[6]

虎簋:西周晚期,高34.7厘米,口径23.3厘米,腹径23.3厘米,腹深12.8厘米,重12.28千克。造型敦厚,器盖正中为莲花形捉手。装饰有波曲纹和兽目交连纹。器盖和器身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尊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