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土飞机是什么意思(钢筋土飞机什么意思)

大重庆曾经有5大条缆车线路,

分别是望龙门缆车、两路口缆车、临江门缆车、储奇门缆车和长寿缆车,

如今4条均已“消失”,仅剩长寿缆车还在运行中,

长寿缆车是桥梁专家茅以升1964年设计的,也是唯一一座不在主城的缆车线路,

其中望龙门缆车更有"中国大陆第一条城市客运缆车"之称。

问,望龙门缆车在哪里?

答,在重庆渝中区一个叫望龙门的地方。

望龙门缆车1945年5月16日建成通车,运行了近五十年,直到1993年,始停运行,

停运原因有二,

一个是,1987年10月,重庆长江跨江索道建成营运,分了望龙门缆车之客流。

再一个就是,修建长滨路,需要缆车为之让道…

停运以后,至今近二十年,缆车遗址一直荒起,无人问津,而且现状很不好,

除了栈桥基址和当年加固轨道的螺钉还有几颗在,

其它的,如轿厢、铁轨、附属设施,早已不存,

身处高楼包围之下,现场更是垃圾成堆,惨不忍睹…

2009年,望龙门缆车曾经纳入湖广会馆风貌区,当时准备一体打造。

但时至今日,湖广会馆早已开放迎客多年,缆车遗址却一直圈起,毫无动静,

近期又有人提出应该如何处置的问题,

目前主流呼声有两种,

一种,赞成修成缆车遗址公园,

一种,赞成在旧址上翻新,重新启用,

但文保人士对后一种呼声,嗤之以鼻,反对之声甚大,

认为翻新重启,断断不可~

旧不旧,新不新,既不合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根本遵循,又显得不伦不类…

那问题来了~

两个问题。

当初为什么要修这个?

为什么最终会是望龙门?

在回答之前,有必要先解释哈"望龙门缆车",

望龙门缆车可以分两块来理解,

"望龙门+缆车",

缆车好理解,顾名思义,就是用钢缆牵引客车,达到客运的目的,

望龙门很多人容易望文生义,以为不过一道城门而已,

其实不是,

甚至包括所谓老重庆,都不一定真正厘得清望龙门的来龙去脉,

所以专门说说是很有必要的…

都晓得,旧时重庆城,九开八闭,共有17道城门,

其中并没有一个叫"望龙门"的门。

望龙门这个名字,源于清末民初,是老百姓自自然然,顺口喊成的~~

所谓望,是隔江相望的意思,

龙门则是指长江对面的、二坨巨石拱卫形成的、一个状如龙门的浩口,

二坨巨石,上面各大书'龙门’二字,字迹南宋绍兴年就刻有,

石断处可容小艇出入,曰龙门,浩即港,巴人谓小港为浩也,龙门浩因之而名,

龙门浩(皓)月,早在明代就是“渝城八景”之一,后来又是“巴渝十二景”之一,

每当月夜,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月映浩口,水天一色,美醉美…

望龙门码头这一带,原是东水门和太平门之间的过渡带,本来并没有名字,

后来因为码头化,日渐闹热,隔江望过去正对龙门(浩),来来往往的行客,久之,便顺口喊成了望龙门…

回到开篇第一个问题,当时为什么要修客运缆车?

得从抗战说起,

抗战开始的时候,四面八方的,重庆一下子迁来很多人,

"上坡陡梯坎,下坡脚打闪",

外地人完全不适应山高坡陡梯坎多的重庆出行模式,深以为苦,

打甩手还稍好点,如果重物在手,那简直苦不堪言,

那些达官贵人,太太小姐些,天生娇弱,对此更是意见大得很…

所以修建缆车的呼声一天甚于一天高,

后来当时的重庆市市长贺耀祖将军,因应民间呼声,汇成提案层层往上报告并要求经费,

孰知提案到了当时的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的案头,

翁部长嘴上不说,心头亦苦之久矣,二话不说,马上同意放款,

并责成桥梁专家茅以升和梅旸春牵头组织,立即成立重庆特种缆车有限公司,筹集资本4500万元,茅以升任总经理…

那个时候,重庆人才荟萃,要哪方面人有哪方面人,

人心齐,泰山移,工程很快开工,

从1944年2月立项,7月即动工,短短9个多月后,第二年4月宣告竣工,

1945年5月16日正式对外营运。

望龙门缆车设计精巧,直接与趸船衔接,乘客走出缆车站,便可去搭乘过江轮渡,到达对岸龙门浩,

当时翁文灏翁部长深感兴奋,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见报~《创建重庆望龙门缆车记》,内有"…称为创举,足可载史…"等溢美之句,誌记一时之盛…

不但翁部长兴奋,重庆老百姓何曾见过这般新潮玩意,更是兴奋,

当时全城百姓,几乎家家扶老携幼,拖儿带女,陆续奔缆车而来,

看闹热试水的市民多入过江之鲫~

有的人坐下去,又坐上来,一遍不过瘾,萝卜端开肉(又)来,循环反复,乐此不疲,

或问体验感如何,

答曰,腾云驾雾,直象坐飞机,

所以重庆百姓后来又把缆车喊成"土飞机"…

望龙门缆车通车之后,直抵趸船,过江市民不用再爬坡上坎,携带行李也方便,许多人放弃其它过江线路,宁愿绕道来这里乘船,

望龙门码头如日在中天,人气一时旺得不得了…

那选在望龙门这个地方,当时究竟出于怎样的考量?

其实,决定修的时候,有关方曾沿江四岸多地考察选址,

但囿于资金,当时只能先修一条,

最后经过综合考量,决定落脚望龙门。

主要原因有二,

一,地利之便,

望龙门山崖凹进了一段,如同一个圆滑的U字型,

加之,时有现成的石梯坎,且坡道平缓,最利于缆车建设成本的降低。

二,人流量和人居量,

抗战开始,随着迁移,重庆人口不断增多,

望龙门因位处重庆下半城,成了重庆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这里码头渡口多,每日人员从这里上下往来亦多,

当时缆车旁的河边,开茶馆的、卖面的、卖豌豆汤、卖香烟的、干各种营生的特别数不胜数,每当轮渡靠岸时,河边吆喝嘈杂声连天,非常打挤繁荣…

望龙门缆车,时开风气之先,建成即轰动,它有两大特点,

一个,独创的鱼腹式轨道。

怎么讲?

当时,为成本计,上行和下行只修建有一条铁轨,上下方向运行的两部缆车,在鱼腹处错车,

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这样的设计,既省材料,又省资金…

同时,缆车车厢的门和窗户也都没有封闭,

缆车在鱼腹处错车时,上下车厢里的乘客可以相互“打望”,碰到熟人,还互相招呼,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有大胆的“少幺爸”,看见对面有美女,往往要搭下“飞白”,逗撩几句,过下口舌之瘾…

当时票价上行2分,下行1分,

而且车票颇有特点,不是纸的,是铜的,像铜板,中间有个小圆孔。

上面铸有“缆车”两字,没有票价标识,

上下行车票的形状还不一样,上行为直径两厘米圆形,下行为长宽约两厘米的方形,

现在存世均稀少,已成收藏品…

二是,缆车的运行原理独到简约,

工程设计因地制宜,采取在码头原有石梯上,建造钢筋混凝土栈桥,

即"桥上铺轨,轨上行车,车用缆牵,缆用机挽,电力驱动,往复运行",

现在来看都是非常科学的,毫不落伍

整个缆车道全长178米,上下高差46.9米,备有客车车厢2节,车厢象一个巨大的面包车,车脑壳上一个"山"的LoGo,

每节载客50人,每小时对开10次,日开行12小时,满员可运客1万余人,

日均载客量7000人次左右…

因为通了缆车,后来去南山玩耍,从望龙门过河成了老百姓最爱的捷径,

过了长江,对面就是龙门浩,上岸是上新街,爬莲花山上清水溪,就到汪山了,再过去就是南山,

回来的时候,花几分钱坐缆车上来,免去了爬坡上坎的辛苦…

望龙门缆车,是重庆人半个多世纪共同的心头好,

曾经上上下下的繁忙景象,不知填满了多少老重庆的回忆…

望龙门缆车是重庆城市文化、抗战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重庆独一无二的爆款资源,

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等等方面考量,加大传承保护都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又特别是在城市异常同质化的今天,

有鉴于此,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殚竭心力,好好规划,视角宽一点,眼光远一点,起点高一点,居力勤一点,

还原规划应经得起历史岁月的推敲,不负众望,

期待望龙门缆车不久的将来,焕然一新,

期待她的惊艳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