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一夜充多少度电(电动车充一夜电能充多少度)

您在阅读前请点击上面的“关注”二字,后续会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相关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作为电动车的从业者,被问到最多的问题莫过于电动车电池不耐用怎么办,作为便宜、实惠的车型,这一点是很困扰很多车主的问题,关于电池不耐用的问题,核心原因是电池本身设计寿命就不长,其次就是“充坏”的问题,而电池的设计寿命我们无法改变,但充电却可以做出努力,小行家今天就来分享,能够预防电池被充坏的3个充电方式。

很多人都知道,电动车的电池不是用坏的而是充坏的,那么,它是怎么充坏的呢?其实可以归结为3个关键词:过热、过充、过放,通过这3个关键词,小行家总结了3个更为合理的充电方式。

第1个:关于防止电池过热的充电方式

电池过热的危害:如果细心地来看,所有的“动力”驱动的设备,都会在工作状态释放热量,比如曾经的笔记本电脑,必须要配置散热器,否则就会因为过热而关机,电动车其实也一样,它也会散发热量,而且过热也会造成损伤,过热对于电池的危害包括电解液蒸发、电池鼓包、加速电池老化等。

为了避免电池因为“过热”而被充坏,车主就要避免以下几种充电方式:

1. 骑完车马上充电,刚骑完的电动车,电池是有余温的,需要等待降温之后再充电,避免充电热量和余温叠加,造成过热。

2. 在密闭空间充电,这种环境下充电,如果空气温度稍微高一些,很容易导致整体的环境温度增加,从而导致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的叠加,造成过热。

3. 夏天在太阳底下充电,虽然在太阳底下充电不是密闭空间,但太阳暴晒会增加电池问题,同样也会造成环境温度和电池充电的温度叠加,造成过热。

以上这3种充电方式,都是会导致电池过热的常见充电方式,如果想要避免电池被充坏,作为车主应当学会避免它们。

第2个:关于防止电池过充的充电方式

电池过充的危害:当电池的电量已经达到了100%的状态,还给电池进行充电,会导致正极材料的结构发生改变,造成容量的损失,而蓄电容量下降之后,意味着电动车续航下降,久而久之,等待续航满足不了出行需求,只能更换新电池。

那么,电池因为“过充”又有哪些需要注意呢?车主至少避免以下几种充电方式:

1. 整夜充电,这是很多车主都存在的一个习惯,给电动车充电一充就是一夜,而这样的充电方式,很容易造成电池“过充”,一般电池充电时间,最长为8个小时,如果是全新电池充一夜没有问题,但电池使用1年、2年,充电时间会下降到4、5个小时,充一夜就会造成过充。

2. 浮充时间超过2个小时,浮充是指充电器已经是绿灯,还在进行的小电流充电,给电池浮充是一个好习惯,但冬天浮充时间不要超过2个小时,夏天不要超过1个小时。

3. 充满电长时间不拔充电器,当电动车充满电,长时间不拔充电器,这是直接造成电池过充的充电方式。

避免“过充”的时间,其实就是避免电池蓄电达到100%之后,还在持续地充电,这样的充电方式,避免也非常简单,对于车主来说也是举手之劳,拔下充电器的问题。

第3个:关于防止电池过放的充电方式

电池过放的危害:过放意味着电池会亏电,而长期的亏电,会造成电池内部的活性物质活动变慢甚至脱落,电池还会出现严重的结晶情况,导致充电效率降低,可蓄电的容量减少,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无法正常充电。

过放造成的危害,其实是这3个充坏电池充电方式中最为严重的,车主更应该要学会避免,主要会导致过放的充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仪表盘0电再想起来充电,仪表盘的电量是监测电池电压变化而得来,如果显示电量为0,这意味着电池除了保护电压之外,已经完全没电,这样的充电就属于电池过放。

2. 使用控制器转换“借电”后充电,有的电动车在没电之后,会通过控制器的转换插头,把60V转换为48V电压,这样来借用电池保护电压,而这种方式其实也是过放。

3. 打开ACS按钮后的充电,相比自己动手转换,现在一些电动车直接提供了这样的按钮开关,但这种属于过放骑行,不建议使用。

4. 长时间不用就不充电,小行家见到很多车主电动车无法充电,一问都是放了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闲置不用也没想起来充电,导致电池充不进去电,这是应该要避免的。

“过放”作为十分损伤电池的充电方式,作为车主要更为重视,正常的情况,仪表盘显示余电还有30%左右,这个时候就应该充电,而如果长时间不用电池,每隔15天左右,要给电池补充一次电量,防止亏电。

小行家的建议:电动车不是用坏的而是充坏的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行内的维修师傅通过一次次的检修得出的结果,大部分的电池,都是因为充电不规范,对电池造成的损伤,让它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设计的理论寿命,而损伤电池的方式无非是“过放、过充、过热”这3种,小行家建议,为了电池更耐用,可以学习以上的一些充电方式,规避掉损伤电池的充电方式,这样才能预防电池不损伤,寿命自然也会更耐用。

以上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关注电动车小行家,每天分享电动车相关资讯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