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审计的广联达格式是什么(广联达怎么做审计)

财政评审机构,也是造价人口中的“审计”,承担着财政资金守门员的角色,作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规范预决(结)算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保证政府投资的规范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财政评审机构处在造价行业“食物链的顶端”,流程上的最后一环,结果直接影响项目资金回笼,与定额站一样是一个令很多造价人好奇、向往的机构

财政评审是政府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而来的产物,是公共财政体制下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完善预算决策机制的一种内在本质要求;是监督财政资金使用和开展项目管理的一种新的专业手段,是以政策性、技术性手段规范财政投资行为、加强项目投资管理的重要措施;是逐渐丰富完善的一种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的一种形式,从产生开始其职能职责范围就一直在变化。

职能职责的前置

造价人之所以对财政评审中心好奇、向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财政评审中心承担的结算审计的职能,无论是新建道路、办公用房装修、还是农民安置房建设、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凡是政府投资项目,最后都要将结算资料送到财政评审中心进行结算审计。而结算审计这个环节,也往往是施工方、建设单位及财政评审中心三方矛盾最集中的环节,造价行业中经常听到的“只审减,不审增”也就是在这个环节出现。

熟悉工程管理的都知道,结算审计是典型“事后”管理,而事后管理对于整个政府投资项目的造价控制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随着2018年开始中央要求清理和化解地方债务,过去轻事前、重事后的评审管理模式难以为继,财政评审的关口逐步迁移。很多地方的财政评审机构,除高质量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把关外,已经逐步将管理职能延伸至前期阶段,比如参与初步设计评审会,对新建道路工程土方场内利用、管道共沟开挖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新建小区桩基选型、限额设计方面提出要求。更有些地区,财政评审机构参与可研论证,从立项必要性、投入经济性、合理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等方面做出评估,作为财政资金投入的依据。

评审外延不断扩展

财政评审以往很大一部分工作量都集中在基本建设评审,即财政评审的内核:项目前期预算(招标上限值)、工程结算及最终投资决算的评审。随着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正在由过去的“吃饭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投资规模将随着财力增长不断扩大。为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公共资金,财政评审机构需要介入,为公共财政投资决策提供精准的信息, 为政府决策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新时期的财政评审机构,正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公共服务领域的评审。典型领域一是物业服务的评审,评审机构根据服务的面积,物业管理的水平,拟定单位面积上的服务人员(环卫保洁人员、园林维护人员、安保人员等)的数量,再根据地区工资水平、管理费、利润、税费水平拟定一个招标上限值;二是市政维护、养护,财政评审中心根据往年的维护、养护量,测定养护指标,再根据常见维护材料价格综合拟定招标上限值;三是软件服务领域,这个领域对于财政评审机构中的造价工程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政府对新基建的投入必然越来越多。

招标上限值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采购过程中,作为一个参考值,为交易活动市场树立了明确的标杆,既能保证中标人有利可图,又能让招标人有效控制项目投资,避免市场主体恶性竞争带来的风险。

评审管理不断深入

财政评审属于“管理”范畴,行使的是财政预算的“管理”和“监督”职能,财政评审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和运用专业技术力量。因此财政评审工作中“技术管理”和“制度管理”构成财政管理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的两大支柱。新时期,财政评审管理更有穿透力,更向纵深发展。

一是风险意识不断提高。财政评审业务涉及面广,管理部门众多,相关程序和手续复杂,不论是财政评审机构与评审人员,还是项目参建单位或者项目本身的作业环境,稍有不慎都会造成巨大损失。现如今,如何对财政评审风险进行防范、转移、处置,早已经成为财政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是信息化不断推进。财政评审中每一个项目完成后,都不应该且不能束之高阁,项目中每一个数字的背后其实都是项目各方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的体现。财政评审机构正越来越多的应用信息化技术,让造价数据数字化、信息化,最终服务于项目决策。从已完成的项目中提炼出预算指标、结算指标、投标优惠率、常用材料价格,乃至常用清单指标,都可以作为后续项目的参考。

三是服务意识不断加强。财政评审就是服务,坚持把提升评审的服务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体现在评审时限及质量的改善方面。不少造价人都有项目在财政评审机构“一审审三年”的体验,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容易产生对财政评审机构的误解。新时期财政评审机构普遍都学会了主动对接、沟通,以积极的态度来解决矛盾和争议;另一方面,财政评审机构也在着力提升项目评审精准度,坚持“不唯减、不唯增、只唯实”的原则,坚持理论核算和实地查验相结合,力争做到理论核算上不差分毫,实地勘验上分毫不差,审核上做到应减尽减,应增尽增,既当好政府性投资资金的“守门人”,又化解以往的矛盾和误会。


*本文系澄晰原创,独家来稿

转载务必申请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违者必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参考,如有异议,烦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