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8年到2022年,34年间,葵花药业集团(襄阳)隆中有限公司制药工程师石守刚,药物研发的初心始终未变。怀着“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的使命,石守刚带领团队刻苦攻关,勇于创新,历时30多年研发出“感冒止咳颗粒”、“麝香祛痛擦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药品18项,成功研制妇乐颗粒、小儿咳喘灵颗粒、乙肝扶正胶囊、乙肝解毒胶囊等12个品种;妇乐糖浆、川贝雪梨颗粒、川贝雪梨胶囊为全国独家品种。
“别人劝我卖药,我选择了做药”
初见石守刚,感觉他就像一个邻家大哥,质朴的外表,热情洋溢的笑容,让人一见就登生亲切感。1988年7月,从湖北制药工业学校毕业后,石守刚来到襄樊市隆中制药厂。
石守刚回忆,刚毕业那会儿,他和班里关系好的一名同学,一起来到襄樊市隆中制药厂,班主任曾说,石守刚适合做药品销售,他的同学适合做药品研发。
“是卖药赚钱还是做药救命?”刚毕业那几年,石守刚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1992年,小儿咳喘灵颗粒在隆中制药厂立项,初出茅庐的石守刚担任了这个项目的领头人。从查文献、做实验,到投入生产,医药产品研发难度高,时间长,耗费精力多。一个产品经历了十次,甚至几十次的实验都不一定会成功。石守刚坦言,有些产品可能要走二三十个实验流程,做到十几步,卡住了,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整个实验可能就失败了,一切又要回到原点。
看着曾经的同窗好友个个都腰包鼓了起来。有好心的朋友对他说“你这个书呆子,做技术搞新药研发费事费力,最终还不一定能成功,还是卖药最赚钱!”石守刚不为所动,“我做药是为了人,不是单单为了利益”。
“我们最终都需要结果来证明自己。”石守刚告诉记者,为了出结果,团队恨不得一天24小时扎在实验室,为项目倾尽全力。“我把这个叫做内在的驱动力,这种力量是最强大的。”
在身边同事和学生眼中,石守刚心胸宽广、风趣健谈、从不摆架子,很喜欢待在实验室做研究,常常熬到深夜。
如今34年过去,岁月染白了他的黑发,也见证着石守刚辛勤付出浇灌得来的累累硕果。 作为主要研究者,石守刚成功研究开发取得30个药品批准文号,妇乐糖浆、川贝雪梨颗粒、川贝雪梨胶囊三个品种为全国独家品种,成功研制引进国家专利药品“复方石韦颗粒”并取得药品批准文号;成功取得国家新药“克感利咽颗粒”新药证书及药品批准文号;主持或参与起草国家药品标准18项;“一种红花注射液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一种秋梨润肺膏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中药注射液生产用超滤系统”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等等。
“你真要做点事情,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是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做”石守刚说。
“做药就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
做药不易,做患者用得起的好药更不易,但石守刚偏偏选择了这样一条不容易走的路。翻开石守刚的科研成果表:妇乐糖浆、川贝雪梨颗粒、川贝雪梨胶囊、小儿柴桂退热颗粒、麝香祛痛搽剂、壮腰健肾丸,金锁固精丸等等这些药品,都是市民随时可买的便宜药,便宜的不足10元,最贵的不足百元。
一粒进口药,动辄数百元,甚至数千上万,价格同等分量的黄金。
“如果有10个人生病了,只有一两个人消费得起这种药,那这项研究还有什么用?我们要做的是让买不起高价药的普通百姓都能用得起我们的药。”石守刚说。
自1990年,石守刚加入研发团队后,就把“做出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以新药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为例,石守刚说,这款药主要是用于小儿外感发热,家家户户都用得着,市场价不足30元,如今,全国所有三甲以上医院均有“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在2021年,儿柴桂退热颗粒实现销售收入达4亿以上,单品种利税达5000万元以上。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武汉封城,距离武汉不到300公里的襄阳同样岌岌可危。疫情发生后仿佛给所有人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可人生并没有暂停键。在疫情出现的那一刻,作为一名制药行业的科技人员,石守刚主动请缨,带领科研小组人员用3天时间完成抗疫物质75%酒精消毒液、95%医用消毒酒精、外科手消毒液、外科手消毒凝胶的配方及工艺研究,并生产出相应的产品送武汉进行产品鉴定检验。48小时内,得到了湖北省卫健委和襄阳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专家的认可,并获准批量生产。最短时间内,石守刚和同事们来不及休息,在两天内生产出2万桶的酒精消毒液。“那时候只想着能为社会做贡献”。最终,这些消毒液全部捐献给在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公安干警、基层社区一线防疫。
“我们是做药,不是做技工”
“做药,是一个严谨、漫长的过程,想要出成果,一定要沉得下去。”石守刚表示,经过这30多年,使他切身认识到,“做科研不能看什么热闹就弄什么。”石守刚的这种“钻”劲儿,让人明白了那些所有科研成果是如何得来。
秉承“做好人制好药”的理念,近乎“偏执”的追求,石守刚只做一件事,就是全心全意做好药品研发质量设计,恪守医药行业本质。
从湖北制药工业学校毕业的普通专科生,2015年至今被聘为武汉工商学院本科生校外企业导师;2016年被襄阳市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实习实践指导教师; 2018年1月被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聘为药品生产技术兼职教师;2018年1月被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学院聘为兼职教授……34年间,石守刚的年龄在变,身份在变,但药物研发的初心始终未变。药品不同于其他产品,每一粒药片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这些年,石守刚一直告诫学生,“我们是做药,不是做技工,学习是我们一生的必须”。
“这些年,有不少人耐不住寂寞,离开了研发队伍。但坚持下来的人都是抱着一个信念,就是确实能服务老百姓、给老百姓研发出有疗效的药,坚持就是有意义的。”石守刚坦言,做药的过程是艰苦的,“你不真心喜欢这个事业,是没办法坚持的。”
今年石守刚已经56岁,再有4年,就要面临退休。采访到最后,谈及未来的一些想法时,石守刚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些年,为了医药研发,他几乎放弃了所有:
生活中的他,和众多普通人一样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喜欢体育运动,年轻的时候,半夜爬起来看世界杯转播,盯着十几吋的黑白电视机;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书和人物传记;关心国际时事……可惜,这些兴趣爱好不得不被放到一边。
石守刚说,有时候也感慨,都要退休了,还没有好好去享受过生活,但回头看看自己取得的这些成果,值了!简单的两个字道出了一生的感慨!
(湖北日报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丁心栓 通讯员 张作民)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