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名路1032号什么地方(东大名路1075号)

菏泽(Heze),是山东省地级市,中国牡丹之都 ,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面积12239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菏泽市常住人口为8795939人。

菏泽原系天然古泽,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水、泗水两大水系,唐更名龙池,清称夏月湖。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曹州为府,附郭设县,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赐名菏泽。菏泽历史悠久,享有“天下之中”之誉,《禹贡》九泽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皆在境内。人文始祖伏羲、东夷之帝少昊、贤明君主帝舜、兵主战神蚩尤、改革家吴起、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都出生在这里,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

菏泽市下辖2个市辖区(牡丹、定陶)及东明、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7个县。下辖的这7个县,不少有悠久的历史,今天就来了解一下。

(下文历史参考图中,黑色为过去地名,棕色为当代地名以便对照)

东明县

东明县,隶属山东省菏泽市,位于鲁西南平原、黄河南岸,是黄河入鲁第一县。东明县总面积1370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东明县常住人口为760956人。2020年,东明县实现生产总值(GDP)422.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

东明县盛产西瓜、小麦、玉米、大豆等,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平原绿化先进县和唯一的县级“中国西瓜之乡”。东明县地处中原油田腹地,富含石油、天然气,是山东省重要石油化工基地。新石铁路横穿东西、106国道纵贯南北,东兰公路连接鲁豫,日东高速公路与长济高速在县城东部连接,日南高速公路沿境而过。

东明县是中国著名的西瓜之乡、武术之乡、书法之乡、山东省长寿之乡。

东明历史沿革

秦,其地为东昏。属三川郡阳武县。

汉元狩元年(前140年),在户牖邑置东昏县。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东昏为东明。

东汉,复改东明为东昏县。属兖州陈留郡。

魏黄初四年(223年),东昏县降为镇,并入外黄县、济阳县。

宋乾德元年(963年),东明镇复置东明县,属京畿路开封府。

金兴定二年(1218年),东明县域改辖黄河北冤句县故地。

元初,属南京路曹州,后属中书省大名路开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废县治,分属开州、长垣。弘治三年(1490年),置东明县,属北道布政使司大名府。

清朝,属直隶省大名府。

民国初,属直隶省大名道。

东明县属河北省时期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改属河北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河北省政府第十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属河北省第十区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冀南六县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属冀鲁豫三专署,7月改属冀鲁豫七专署。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二行署改称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专署,东明属之。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撤东明县,南部划归考城,北部划归菏泽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恢复东明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改晋冀鲁豫边区十专署为冀鲁豫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东明县属之。7月,南华县永华区划入东明县。

1947年8月,撤东垣县,将所辖区并入东明。将东明县永华区划归南华县。

平原省菏泽专区

1949年5月,撤南华县,永华区复归东明县,属平原省菏泽专署。10月,属平原省菏泽专区。

1952年,撤销平原省,改属河南省郑州专区。

东明县属河南开封专区时期地图

1955年10月,属开封专区。

1963年4月,改属山东省菏泽专区。

1967年,菏泽专区更名为菏泽地区,东明县归其管辖。

2000年6月,撤菏泽地区建菏泽市,东明县仍属之。


曹县

曹县是山东省菏泽市下辖县,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豫两省八县交界处,南临商丘、民权县,北接菏泽、定陶区,东靠单县、成武县,西濒东明、兰考县;总面积1969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办事处,22乡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曹县常住人口为1384282人。

曹县曾获得“中国芦笋之乡”、“中国泡桐加工之乡”、“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县”、“中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等荣誉。历史上先后涌现了商朝宰相伊尹、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汉朝农学家氾胜之等一批杰出人物。

2020年,曹县实现生产总值463.82亿元,比上年增长4.1%。

曹县历史沿革

魏孝昌三年(527),设西兖州于济阴郡定陶,后徙治左城(今曹县申楼西)。西兖州辖济阴、沛二郡。沛郡辖蒙县、已氏等县,济阴郡辖冤句、定陶、安阳等县。历北齐,废沛郡及安阳、己氏二县。至北周宣政元年(578),改西兖州为曹州。

隋 开皇四年(584),复置己氏县,六年改为楚丘县,属宋州(梁郡),治己氏邑。同年,于定陶县西南部济阴县,为济阴郡附郭,与曹州同治左城,今县北境分属冤句、济阴、定陶、成武四县;于古贯城(今县城西南十里)分置黄县,十八年改黄县为蒙泽县。大业二年(606),改曹州为济阴郡,废蒙泽县入济阴县。

唐 武德四年(621)改济阴郡为曹州,复于蒙泽旧地置蒙泽县,贞观二年(650),省蒙泽县入济阴县。今县境西北属曹州冤句县。曹、宋二州属河南道。东南为楚丘县,属河南道宋州睢阳郡。

五代 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辖,建置袭唐。

宋 设县袭前朝。冤句改为宛亭,曹州改为兴仁府,济阴、宛亭二县属之。楚丘初属归德军,后属拱州、应天府。

金 冤句县治毁于水患,撤县并入济阴。大定八年(1168)河决,曹州及济阴县治毁圮,州、县北迁四十里,治于北魏乘氏(今菏泽市区)。

元 东南属楚丘县,西南属考城县,北属济阴县,并隶曹州。

明 洪武元年(1368),济阴并入曹州,以河患、徙州于安陵。二年,再迁于盘石镇(今曹县城),省楚丘县入曹州。四年,降曹州为曹县,属济宁府,为设曹县之始。十八年,济宁府改为州,县随济宁州同属兖州府。正统十年(1445)十二月,分黄河北十八都,复置曹州,辖曹县、定陶县。

清 雍正十三年(1735),曹州升为府,属兖沂曹济道,曹县随属之。

1913年,曹县属岱南道。

1914年,曹县属济宁道。

1928年废道,曹县直属省。

1937年,曹县划属山东省第十专署。

1938年6月,曹县划属山东省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平原省建立,撤销冀鲁豫边区第三和第五专署,分别改称平原省湖西、菏泽专署,曹县、齐滨属菏泽专署,复程县划入湖西专署。齐滨县并入曹县。

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曹县随菏泽专区改属山东省。

1958年10月撤销菏泽专区,曹县属济宁专区。

1959年9月,恢复菏泽专区,曹县还属。

1967年3月,菏泽专属改为菏泽地区,曹县属之。

2000年6月菏泽地区改为菏泽市,曹县属之,延续至今。


成武县

成武县,隶属著名的牡丹之乡菏泽市,处于山东省的西南部,辖十镇两乡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版图面积988.1平方公里,480个村(居)委会,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成武县常住人口为595159人。

成武秦时置县,“成武”一名因汉高祖刘邦在此“成就武功”而得名,是春秋时期著名相马师伯乐、齐国名臣晏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境内有文亭湖、伯乐墓等历史遗迹。文亭湖,是秦汉时期先民为防洪筑堤挖掘而成,面积近万亩,具有重要的蓄水、养殖、休闲、旅游开发价值。戏曲、武术、黑陶、瓷刻、发绣等地方文化艺术独具特色。

成武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繁育基地县、全国高标准平原绿化县、山东省改革开放试点县、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

成武县历史建置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期,成武县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从现存于县境内的文亭山、大台、小台、吕台、斗鸡台、晏堌堆、高左堌、董堌堆、记河寺堌堆、盆罐窑堌堆等30余处大汶口文化遗址来看,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成武就已成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一大中心。

公元前1041年,武王灭纣立周之后,为了便于统治,在全国实行第一次土地大分封,成武被封为郜姓诸侯国郜国,定都郜城(今山东成武郜鼎集村),周文王的第十一个儿子、周武王的异母兄弟姬载,被封为郜国的第一位国君——郜国公硕父。

公元前713年,齐国郑国鲁国联合讨伐宋国,郑国军队攻入郜邑,把郜国土地转让给鲁国。

公元前710年,宋国的华督将郜史硕父鼎掠走,贿赂给了鲁桓公。公元前640年,《春秋》记载亡国之君“郜子来朝”。

从此,在华夏浩如烟海的众多史册中,前后延续了三四百年的郜国,再也难觅任何踪迹。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复置成武县,隶属东郡。从太史公《史记》中三处使用“成武”、一处使用“城武”即可确认,“成武”作为“千年古县”的悠久历史,可以上溯到两千二百多年前的大秦帝国。

西汉初成武县属梁国,后属山阳郡。

东汉,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成武县属兖州刺史部济阴郡。

三国时期,成武县属兖州济阴郡。

西晋,成武县属兖州济阴郡。

北朝时期,成武县属徐州 北济阴郡。

隋朝,复置郡县制。成武县属济阴郡。

唐朝,实行道州县行政管理制度,成武县属河南道曹州。

北宋,成武县属京东西路单州。

金朝,成武县废。

元朝,复置成武县,属中书省曹州。

明改城武县,属山东省兖州府。

清朝,复改为成武县,属山东省曹州府。

抗战时期,成武县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第十七专区,1942年划属第二十一专区(湖西)。

1949年8月属平原省湖西专区。

1952年随湖区专区改属山东省。1953年7月湖西专区撤销,改属菏泽专区。

1958年菏泽专区撤销,划归济宁专区。

1959年恢复菏泽专区(后改为菏泽地区),成武县随属。

2001年1月菏泽地区撤地设市,成武县隶属菏泽市,延续至今。


单县

单县,古称单父,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苏鲁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因舜帝之师单卷居此而得名,大汉英后吕雉故里。

单县面积1702平方千米, 辖22个乡镇(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浮龙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单县常住人口为1026555人。2020年,单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344.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

单县地处华北平原中心地带,是中国商品粮棉、油料基地、平原绿化标准县,单县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西红柿之乡、中国青山羊之乡、 中国长寿之乡。

单县历史沿革

单县古称单父,舜帝的老师单卷居住地,因而得名。

周成王封少子臻于此,为单子国。东周春秋初期,属宋国,后为鲁国单父邑。

战国初期,复属宋国。宋灭,改属齐国。

秦置单父县,属砀郡,此为单县建县之始。

汉代三次为县侯国,一次为县王国。隋朝恢复单父县。

唐末置辉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单父县,其地直属单州。次年7月,降单州为单县,单县由此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期间,先后属济宁道、曹濮道和国民党山东省第二专署、第十一专署。

1949年2月,砀山、虞城(东虞城)两县黄河故道以北地区,划归单虞县。8月,平原省湖西专署机关进驻单县城,同时,撤销单虞县,恢复原建置,统称单县。

1952年11月,随湖西专区改属山东省。

1953年8月湖西专区撤销,单县归属菏泽专区。

1958年12月,菏泽专区撤销,改属济宁地区。

1959年7月,菏泽专区恢复,复属菏泽专区,现属菏泽市,延续至今。


巨野县

巨野县,隶属山东省菏泽市。地处鲁西南大平原腹地,位于菏泽东部,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

巨野县因古为大野泽而得名。

原始社会时期,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上古部落首领尧、舜、禹,都在此留下了宝贵足迹。

春秋时期,巨野为武城地,鲁国西境。公元前475年,巨野属宋国,至公元前286年,改属齐国。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设置昌邑县(治所在今大谢集镇前昌邑村),属砀郡。

西汉初期,巨野县境内有昌邑县。西汉中期,增置巨野县和乘氏县。昌邑县:始建于秦,前汉为昌邑王国、山阳郡,后汉兖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巨野县昌邑集,所辖包括金乡、巨野、成武、单县4个县的边界地区。乘氏县:汉置侯邑,汉景帝中元六年,封梁孝王少子刘买,汉和帝封梁商为乘氏侯。治所在今龙固镇西南甘泉寺一带,其辖区包括巨野东南、菏泽东南、定陶东北部。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昌邑、巨野属山阳国。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昌邑、巨野两县属山阳郡,乘氏县属济阴郡。

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昌邑、巨野为其属县。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撤销昌邑国,复为山阳郡,昌邑、巨野仍为其属。

新朝建兴帝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撤销山阳郡,改为巨野郡,以巨野县城为治所。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撤销巨野郡,恢复山阳郡,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两县兼属山阳郡和兖州。乘氏县仍属济阴郡。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任兖州牧,以昌邑为治所。

三国时期,巨野和昌邑两县属山阳郡,乘氏县属济阴郡。

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改山阳郡为高平国,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为属县,乘氏县仍属济阴郡。

南北朝时期,巨野县为多方割据势力统辖。南朝刘宋初年,改高平国为高平郡。南朝刘宋永初年间(公元420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北魏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乘氏县移置今菏泽市。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在此期间,巨野县先属南朝高平郡,后属北魏任城郡。北齐,撤销巨野县。

隋文帝开皇年间,巨野东北部属郓州东平郡,巨野西南部属曹州济阴郡,巨野东南部昌邑一带属金乡县。开皇十六年,恢复巨野县和昌邑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撤销乘氏县,并入巨野县。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巨野县属郓州东平郡。公元621年,在巨野县城置麟州,复置乘氏县为属县。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撤销麟州,复置昌邑县,巨野、昌邑两县属戴州(治所金乡)。公元625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公元643年,巨野县改属河南道郓州。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巨野县仍属郓州。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移济州于巨野县城,并辖郓城、任城、金乡为属县。

北宋初年,巨野县属济州。宋太祖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属京东路。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改属京东西路。南宋绍兴十七年、金朝皇统七年(公元1147年),析任城县以西、巨野县以东地区置县,治所设在山口镇。借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为嘉祥县,时属山东西路济州。

金朝,徙济州治任城县,属山东西路。公元1150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撤销巨野县。

蒙古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恢复巨野县,迁往任城的济州,还治巨野县。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升州为济宁府。元朝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移府治于任城,移州治于巨野,是年末仍以府治于巨野,复以州治于任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升府为济宁路,辖兖、济、单三州。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城,迁济宁路于济州(任城),迁县治于城北邢家务。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济宁府于任城,巨野为属县,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同时,朱元璋把山西大批居民搬迁至巨野,至今巨野人多为山西那批搬迁而来的人的后代。据传,这些后代的一个特征就是小脚趾有两个脚趾盖。巨野新一中附近一村庄仍树立有记录搬迁的石碑。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黄水淹没巨野,至洪武九年消退,县治由邢家务迁入巨野,重建县公署。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兖州升为府,济宁降为州,巨野县属兖州府济宁州。

清朝初年,巨野县属兖沂曹济道、兖州府、济宁州。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济宁州为济宁直隶州,巨野为属县。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改属曹州直隶州。公元1735年,改曹州直隶州为曹州府,巨野仍为属县。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巨野县属山东省济宁道。

1929年,巨野县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巨野县隶属平原省湖西专区。

1952年12月,撤销平原省,巨野县隶属山东省湖西专区。

1953年7月20日,撤销湖西专区,巨野县改属山东省菏泽专署。

1958年10月,撤销菏泽专署,巨野县改属济宁专署。11月,撤销嘉祥县建制,西部仲山公社及酒庄、孟姑集一带90个自然村划归巨野县。11月12日,撤销菏泽专区建制,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一说1959年1月)。

1959年6月(一说7月30日),恢复菏泽专署,巨野县复属菏泽专署。

1962年1月6日,因恢复嘉祥县建制,原嘉祥县的仲山公社及划归巨野县夏官屯、田庄两公社的部分村庄,复归嘉祥县,共69个生产大队,391个生产队、90个自然村。

1967年至1977年,巨野县属菏泽地区。

1978年,撤销各级“革委会”,巨野县改属菏泽地区行政公署。

2000年6月23日,设立地级菏泽市,巨野县属菏泽市管辖,延续至今。


郓城县

郓城县,隶属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东北部,地处黄河下游,总面积1643平方公里。 郓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东亚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雨雪稀少。郓城县县政府驻地郓州街道。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郓城县常住人口为1120854人。 2020年,郓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

郓城县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水浒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旅游强县,荣膺“中国好汉之乡”称号。郓城县是闻名全国的“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古筝之乡”。郓城县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郓城县历史沿革

夏代,郓地为徐州之城,商代,郓城称庇(故城在县城北肖固堆一带),商王祖乙曾迁都于此。

春秋时期,鲁成公四年冬,鲁国为加强防御,筑城名郓。这就是郓城得名的起源和由来。据《春秋左传》载:“成公四年冬城郓。”《郓城县志》述:“周、春秋,鲁成公四年冬城郓。郓为鲁西鄙,地临曹、卫,尝聚军于此,以防侵轶。”又云:“郓始于春秋。”《说文解字》述:“郓,从邑,军声,鲁有郓地。”

秦朝,郓城县境内有郓、廪丘等城邑。

西汉时,于郓邑西分置黎县(治今陈坡)、廪丘县(治今水堡),同属兖州东郡。

东汉,废黎县入廪丘县,属济阴郡。

三国时,郓地属兖州东郡廪丘县。

晋朝,为濮阳国廪丘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于万安县置郓州。开皇十八年改万安县为郓城县,而郓之名复见于世。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废东平郡设郓州,治郓城。次年,置郓州总管府,辖郓、濮、兖、戴、曹5州32县。贞观八年,因郓地卑湿,州治迁须昌(今东平东北)。天佑二年,郓城县复名万安县,隶郓州。

唐以后,郓城名称又多有变动,归属也有变化,但大多为州、郡或县的治所。

五代,郓城县改属济州。

北宋,属济州济阴郡。

金大定六年(1166年),徙治盘沟村,即今县城。属济州。

元,属济宁路。

明,属兖州府。

清,属曹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属岱南道。

民国三年(1914年),属济宁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曹濮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于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建立郓南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立郓北试验区(县级),上述三县区属鲁西二专署(后改晋鲁豫边区十七专署)。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撤郓北试验区和郓南县(其地入郓鄄巨菏办事处,后改临泽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析郓城、巨野、菏泽三县各一部置郓巨县,隶属同郓城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郓城县改郓北县,析原郓城、郓巨、南旺三县各一部另置郓城县,隶属不变。

1949年,郓北县并入郓城县,属平原省菏泽专区。

1952年,撤平原省,随菏泽专区归山东省。

1958年,撤销菏泽专区,改属济宁专区。

1959年,复置菏泽专区,郓城又还属。

1967年,属菏泽地区。

2000年,属菏泽市管辖至今。


鄄城县

鄄(juàn)城县,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西北两面跨黄河与河南省毗邻,因境内有鄄邑、鄄城而得名,鄄城县总面积1032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鄄城县常住人口为747972人。

鄄城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鲁西黄牛和中国斗鸡保种基地,古代军事家、一代兵师孙膑的故里,是山东省首批20个省管县之一,列入国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县”。

鄄城县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为卫国鄄邑,南为垂邑,东属古郕国地。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属卫国甄邑[甄,读juàn,鄄的异体字],南为垂都,东属廪邱,东南有城阳。

秦朝(前221—前206年)改鄄邑为甄城,于县东境置都关县,东南置城阳县,均属东郡。

西汉(前202—8年),初始置鄄城县,因境内鄄邑、甄城而得名。

王莽改鄄城为鄄良。

东汉(25年-220年),为兖州济阴郡(治所定陶)鄄城县。东汉末,曹操领兖州牧时移治于鄄城(今旧城)。

三国(220—265年),属魏兖州东郡鄄城县,济阴郡城阳县地。其间鄄城曾两次改为县王国。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改鄄城县为王国,四年改国为县。黄初七年(公元226)复为国。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77年)改国为县。属曹魏之域兖州(治所廪丘)。后汉兖州刺史治昌邑,后移治鄄,三国因之。又属东郡(治所濮阳)鄄城县。

西晋(265—316年),属兖州濮阳国、济阴郡城阳县地。

东晋十六国(317—420年),先后属于后赵兖州济阴郡、前燕兖州东郡、前秦兖州、后燕兖州东郡,兖州、东郡均治鄄城。

南北朝(420—581年),先后为北魏、东魏济州濮阳郡鄄城县、城阳县地。北齐时省城阳县入鄄城县,北周因之。

隋朝(581—619年),先属濮阳郡,后属郓州。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濮阳郡、鄄城归属东平郡。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于鄄城置濮州(濮州之名从此始)治所在鄄城。于东南置雷泽县,西南置临濮县。606年,改郓州为东平郡,废濮州,省临濮县入鄄城、雷泽二县。

唐朝(618—907年),初属鄄城县,雷泽县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濮州及临濮县,并在鄄城县置永定县,在雷泽县置长城、安邱2县。武德八年(625年),废永定县入鄄城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鄄城、临濮、雷泽3县属河南道。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废濮州设濮阳郡,治鄄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濮阳郡为濮州。

五代十国(907—960年),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濮州属地。梁,濮州属义成军节度使管辖;唐,濮州属天平军节度使管辖;晋、汉、州因之。

北宋(960—1127年),属京东路濮州鄄城县、临濮县、雷泽县地。

金朝(1115—1234年),属山东西路濮州鄄城县、临濮、雷泽县地。隶属大明府濮州(治所鄄城)。1154年,降临濮县、雷泽县为镇,其地并入鄄城县。

元朝(1206—1368年),属东平路濮州,忽必烈至元五年(1268年),濮州直属中书省,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属中书省济宁路濮州。

明朝(1368—1644年),初隶中书省濮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废鄄城县入濮州,于鄄城置千户所,属东昌府。洪武九年(1376年),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东昌府濮州属地。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因黄河之患,濮州治由鄄城迁至黄河西之王村集(今河南范县濮城),鄄城故城遂称旧城,一直沿用至今。

清朝(1644—1911年),初属山东省东昌府濮州地。雍正八年(1730年),升濮州为直隶州,直属山东省。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降为散州,改属曹州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属兖沂曹济道曹州府濮州地。

民国二年(1913年),改濮州为濮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濮鄄分治”,于濮县河东地区复设鄄城县,仍属山东省第二专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并鄄城县入濮县,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聊城)。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濮县改属山东省第十六专署(驻菏泽)。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运西专署。11月属鲁西行政主任公署第二专署。

1941年7月,属冀鲁豫第二专署,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七专署。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属冀鲁豫第八专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9年8月,鄄城县属平原省菏泽地区专署。

1953年,属山东省菏泽专署。

1958年10月,属山东济宁专署。

1959年6月,又改属菏泽专署。

1978年,属山东省菏泽地区行政公署。

2000年12月菏泽撤区设市,自此,一直属菏泽市管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