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蓝什么意思(晚蓝什么意思)

重复的=好的?

这个是接着广告背后的故事这篇文章来的,因为江南春在他的《人心红利》这本书中引用了丹尼尔•卡纳曼的一句话,“人是一种生物,在生存环境中要保持警觉。重复性会引发认知放松的舒服感和熟悉感,对顾客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确实,丹尼尔在这本书中确实提到了这个意思,但这其实是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伊翁茨(Robert Zajonc)提出的“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又称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是指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

人类或者是其它的生物开始的时候对于新奇的刺激都是谨慎的,这是生存的本能,但是当TA发现这一刺激无害的时候,最初的谨慎就会消失,会觉得这个刺激是安全的,而对于生物来说,安全的就是好的。

自救

我实在是讨厌那种磨人的洗脑广告。所以,我想看看这个被江南春奉为经典,或者是灵感来源的理论,到底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以及,我该怎样去看待这种磨人的广告,还有,我怎样才能尽可能的保护自己免于被这磨人广告所伤。

两个系统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卡纳曼,我看了他在油管上的视频,那都是十几年前的视频了,是不是那一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不是,他老人家早在2002年就获得了这一奖项。

在他给google介绍他的理论的一个讲座中,他提到了所谓的系统1和系统2。他反复强调,这并不是大脑中能够通过什么物理的,化学的或者是医学的手段能够检测到的泾渭分明的两个独立的运作系统。好比说,大脑的这些部分属于系统1,这些部分属于系统2。这只是一种表述方式。

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一个句子若是讲一个客体(系统2)做什么,则要比对这个客体及其特征进行描述更容易理解。换句话说,”系统2“比”心算“更适合当句子的主语。我们的大脑,特别是系统1,似乎拥有一些特别的能力,能够构想和领会施动者的故事。这些施动者有其特有的特征,习惯和能力。

所以,总结来说,我们都喜欢听故事,我们都愿意记住谁谁谁干了什么事情,我们会用这个谁谁谁的名字来代表他身上所带有的那些特质。比如,提到“皮诺曹”,你就会想到撒谎,你会说,我可不想做“皮诺曹”。说到“阿Q”,你会想到精神胜利法,你会说“他说的这些虚头巴脑的有啥意思,不过又是一个阿Q罢了”。

傻乎乎的系统1

系统1就是直觉系统,而系统2就是推理系统。在演讲中,他重点阐述了系统1,因为相比较系统2而言,这个系统的运作机制更加的有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加占据主导地位。

系统1,就是直觉系统,人类的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能力或者是倾向。这一系统相比较系统2而言,更加节省能量,更加敏捷,在那个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年代里,面对食物的匮乏和人类的弱小,我们的祖先自然选择能量消耗少的思维方式。

系统1的行为都是自动的,你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它的活动。

系统1是我们大脑中建立起来的对象之间的联结,而这一联结又扩展成网络。

系统1中的这些联结是可以‘现编’的,在讲座中,丹尼尔将“香蕉”和“呕吐”这两个词并列在一起,由此构造的联结,就会让你在看到这两个词的那一瞬间被建立起来,并且会影响你的行为,你一定不会觉得眼前的“香蕉”很有吸引力。

系统1是可以被激发的,当某个对象出现在你的大脑中时,系统1中创建的网络的一部分会被激活,由此,跟这个对象相关的一些意向就会浮现出来。

系统1并非一无是处,讲座中有提到,一些领域内的专家或者技术高手,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练习之后建立了很好的关联网络,由此就会表现出一般人所没有的那种专业技能,而这在专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系统1有一种所谓的“替换”功能,它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简单的问题,并且将这个简单问题的答案拿来作为那个复杂问题的答案。这个在学生的考察表现上可以观察到,那就是我们说的“粗心”或者称之为“低级错误”或者是“想当然”。

通过利用系统1的特性,广告商们就是在你的系统1里边创建新的联结,并且让你认为你相信的就是真相,比如一提到奶酪棒,你就想到妙可蓝多,一提到积木,你就想到乐高一样。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他们也会在员工的系统1里创建这样的联结,比如企业文化,强调奉献精神之类的。让你在面对一些状况的时候,自然而然地选择对企业有利的行为。丹尼尔强调,这一招很管用。

恐怕没有办法自救了

可见,系统1在这些洗脑的广告面前算是彻底地沦陷了。有人会说,我们还有系统2啊,尝试着多问几个为什么,克制一下自己的直觉,审视一下自己的直觉可能会犯的错误啊。事实上,这很难做到,因为系统2在很多时候压根就意识不到系统1犯的错误,因为系统1的很多行为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当这种洗脑的广告发生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去听,去读屏幕上的字,去跟着它的旋律哼唱,这不花费什么能量,大脑很是享受,而你的系统2次时也处在极度的放松状态,一片和谐。

我们怎么办?书上倒是给了个中肯的建议:妥协。在没有原则性问题的情况下,随它去吧,但是如果涉及到人生安全,还是适当的质疑一下自己,以免后悔莫及。

因为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我们无法随意使其停止,因此直观思维所导致的错误常常难以避免。我们不可能一直没有成见,因为系统2可能对系统1产生的错误毫无所知。即使对可能发生的错误有所察觉,也需要系统2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和积极的运作才有可能避免。然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刻保持警觉性并不是一件好事,想要这样做也并不实际。总是质疑自己的想法会使我们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因为系统2在代替系统1进行日常抉择时总是耗时很长且非常低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妥协: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前文中曾提到过,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