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伊利为什么跌停(伊利今天为啥跌)

作者:上弦月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在山的那边水的那边有一个乌兰国,乌兰国有一个大省叫匈奴省,匈奴省有一个乳业公司叫匈奴乳业,因为是上市公司,大家也叫它匈奴股份。”

——《出乌兰记》

戊戌年是一个不太平的年份。

先听一听一段大字报一样的誓死捍卫。

“我们要行动起来,誓死打赢这场联想荣誉保卫战!号召有正义感的网友们支持与转发,一起捍卫民族品牌的荣誉!”

联想投票事件发生到现在,声誉在一封公开信里到了生死关头,我们没看见谁是联想的敌人,反倒是发现了谁是柳总的朋友。

但在此之前,被“泼脏水”的企业可不止联想一家,伊利的故事也一样的精彩和扑朔迷离。

01

32个月后股票再跌停

4月27日,该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伊利股份向下跳空开盘后股价“飞流直下三千尺”,很快便躺在跌停板上不能动弹。还带动一大批A股及港股同行们暴跌:A股市场中,光明乳业大跌9.32%,燕塘乳业跌3.38%;而港股市场上,蒙牛乳业跌6.37%。对于伊利这家市值近2000亿的公司来说,当日蒸发市值约200亿。而伊利上一次跌停,还是32个月之前的2015年8月24日,那时正是“股灾2.0”发生时。毫无疑问,这次跌停对于伊利来说也是一场灾难,只不过那时候是市场外部环境所致,而这次却跟自身有关。

在前一日晚,伊利发布了2017年年报以及2018年一季报,数据显示,伊利2017年营业收入675.47亿元,同比增长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01亿元,同比增长6%;今年一季度收入195.76亿元,同比增长24.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亿元,同比增长21.15%。拟每股派现 0.70元。

无论是盈利能力、成长性还是经营压力等方面,伊利股份主要投资指标基本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看到明显异常。跌停似乎不能全部归咎于业绩以及当时市场抛售白马的市场环境,是否另有隐情?

02

同一谣言的“二人转”

这样一个不太平的年份,内蒙古警方出名了。鸿茅药酒事件中,内蒙警方跨省抓了个人,整个互联网世界便炸了锅。

乘热打铁,出尽风头的内蒙警方还为伊利董事长潘刚先生“打抱不平”,4月2日早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警方“以寻衅滋事、诽谤罪”跨省拘捕了在北京家中的自媒体人刘成昆,并且搜走了他常用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拘捕原因是,刘成昆在微信个人公众号上的连载小说被指影射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

故事便是从三篇小说开始的。

3月24日,刘成昆在微信朋友圈预告:“今晚我要写篇短篇小说,超级重磅,大家敬请期待。”看来是要搞事情呀。

【在山的那边水的那边有一个乌兰国,乌兰国有一个大省叫匈奴省,匈奴省有一个乳业公司叫匈奴乳业,因为是上市公司,大家也叫它匈奴股份。

匈奴股份的董事长盘盘先生去了更远的山的那边水的那边的美丽坚果已有半年。乌兰国很多有钱人甚至是官员的家属都爱去这个叫美丽坚果的国家定居,官员退休后爱也在美丽坚果养老。

匈奴股份是上市公司,董事长离岗半年时间不回来,按说此事非同小可,但上市公司没有发布公告,像我大天朝有一家叫乐视的公司,董事长贾布斯离开期间还会定期说下周回国。盘先生干脆来个封锁消息。所以这事分外蹊跷。】

小说主要描述的是虚构人物,掌管“匈奴乳业”的“盘先生”如何发迹及滞留“美利坚果”长达半年不归,后返回乌兰国配合调查等内容。文章均在开头标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勿将现实人物对号入座”。

但是第一篇小说发出后,刘作家失望了,因为他很快就发现,吃瓜群众们对文章所影射的人物和事件根本就没有深入联想。这也正常,在这个自媒体发达的年代,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产生大量IP,它区区一个“十八线作家”,而且公众号阅读量平时只有几百的背景下,要想达到他所期待的“重磅”反应,跟“赣中吴彦祖”(笔者被朋友这么戏称)变成真吴彦祖的概率应该不会差太多吧。

虽然刘成昆含沙射影的小说没有立即刷爆财经媒体头条,但是与他在“同一战线”里的某平台资深媒体人邹光详在3月26日,即刘成昆发布《盘先生管匈奴乳业记(下):出美利坚记——盘先生回乌兰配合调查》一文的同一天,却用简洁、易懂(粗暴、直接)的标题——《公司聚焦: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或“失联”》,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潘刚已于近期回国,但很快被有关部门带走并协助调查”的文章发布在自己同名的公众号“光祥财经”上,此文立即引来天量关注及转载,引爆各大财经媒体,笔者当天也注意到了这条新闻。

根据北京通达法正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意见书显示,邹光祥在微信公众号“光祥财经”发布的文章,点击数达574.5万次;刘成昆在微信公众号“天禄财经”发布的3篇文章,点击数达10993次。所以说,在现在这个资讯比“快餐”还快餐的年代,像刘成昆一样玩文字游戏远不如邹光祥一样简单、粗暴效果好,虽然结果都一样——被内蒙警方拘留。

两个人都有资深财经媒体从业经历,对于国内乳业一哥、世界乳业八强的董事长“出事了”这种重大消息,自然知道其中利害,所以一个写成了“小说”,另一个没敢署自己真名。

据后来邹光祥供述,他是在财经记者微信群中看到了刘成昆的小说,然后加了刘成昆的微信求证,得到了对方肯定的回答,然后决定写这篇稿子,当时他也觉得“文章比较敏感可能会出问题”,并且也向伊利求证过,得到了“是谣言”的回复,但为了“10万+”还是铤而走险发了,最后文章点击率确实很高,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引爆点。

结果,刘成昆欺骗了他。事实上,刘成昆也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道听途说的,这也是他以小说的形式写的原因,虽然邹光祥的文章获得了更大的轰动效应,但是刘成昆为了保护自己,还是坚持写小说,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个事不怕啊,反正我说是小说”、“再说了,我又没点名道姓”。

从警方侦察期间依法调取的刘成昆的微信聊天记录来看,刘成昆身后有两个直接怂恿其写这篇稿的人,一个是“董某”、一个是“刘某强”。警方由于正处于侦察阶段,不方便透露太详细,从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也没有发现更多的信息。

03

潘董事长“抱着琵琶不露面”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刘、邹二人皆为了获得更大的关注量选择铤而走险,但伊利董事长潘刚这半年也确实鲜有露面,这也给了谣言流传的空间。

截至3月26日当天,在伊利官网上,最后一次出现潘刚的相关新闻还是在2017年1月4日,而搜索公开信息发现,潘刚最后一次有报道的公开露面,是今年1月8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据新浪财经当时报道,潘刚此前的确一直身处美国,并在美国呆了相当很长时间,而且潘刚也缺席了一些本应由他本人参加的活动和会议。

在流言四起的当时,加上媒体的报道,事件很快便发酵起来,以至于伊利不得不发布辟谣公告。

但是吃瓜群众已经深深地被各种辟谣事件洗脑了——谣言即遥遥领先的预言。其实只要潘刚出来走两步、露个脸,谣言就不攻自破了,可伊利的做法却是晒出潘刚26日当天的取药单并报警。

内蒙警方也“颇为高效”,截至4月4日,已有6名涉案嫌疑人苏某某、陈某某和郭某、邹某某、刘某某、侯某某,分别在3月19日、3月26日、3月28日、4月2日、4月4日被警方控制,并在嫌疑人家中发现大量作案证据。虽然4月4日深夜,伊利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集团董事长潘刚与集团的中高层领导,共同审议通过了2017年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报告,并对伊利2018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但就是不见潘刚本人现身,这可让伊利的公关们伤透了脑筋,只能一味地说“谣言止于智者”。

事件发生后没几天,博鳌亚洲论坛即将召开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潘刚的名字居然出现在了某分论坛的讨论嘉宾名单上。

于是乎,伊利的小散户们欢呼:

盼望着,盼望着,潘刚回来了,要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了;

造谣者抓起来了,幕后指使现身了,伊利的股票涨起来了。

可是,好不容易“受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邀请,出席2018年年会并参加重要活动”, “但由于近日身体仍在治疗恢复中”,伊利宣布潘刚“无法出席此次活动”,伊利这波操作可谓吊足人胃口,令人遐想连篇。

伊利是博鳌论坛的特别鸣谢单位(比腾讯等白金级合作伙伴地位更高)。国内外诸多媒体都宣布了潘董事长将参会的消息,众多伊利股份的投资者、吃瓜群众如久旱甘霖般翘首以待,到头来他却突然缺席。即使重病在身,也该忍辱负重,抱病现个身啊——年初在美国治疗期间,董事长不是也“抱病”参加哈佛大学的演讲了么?

正如股民王二蛋的小作:

忽闻潘董谣言声,美丽坚果不回家。

寻声暗问传者谁?谣言声停欲语迟。

博鳌迫近邀相见,论坛上座真假验。

千呼万唤不出来,抱着琵琶难露面。

(潘刚在哈佛)

去年,AB集团的吴小晖与财新胡舒立因为负面报道你来我往的时候,还顶着压力现身博鳌。作为本次博鳌论坛屈指可数的明星人物,潘董事长确实太让大家失望了!

伊利股份说:

为了企业的发展,潘刚董事长二十几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因为潘刚董事长患有“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由于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造成身体严重透支,导致各种症状持续加重,身体出现严重不适在国内治疗一段时间后,在各级领导、家人和公司同事的劝说下决定出国接受治疗,并向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党委政府进行了汇报沟通,现正在治疗恢复过程中。潘刚董事长在国外治疗期间,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通过电话等多种形式询问了解病情及治疗情况,给予了充分的关心和慰问。

在治疗恢复期间,潘刚董事长始终坚持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主持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目前公司生产经营形势良好。

然而,无论怎样解释,不现身的潘刚,永远也无法打破25万投资者的困惑:我们的潘董事长究竟在哪里?

潘董事长,我们的好董事长,

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投资者想念你!

从博鳌,到呼和浩特,到北京,

我们找遍医院、病房,

找遍华夏大地,

也没有发现董事长的身影。

现个身吧,董事长

哪怕一张照片,

也抵过千言万语……

(图片来源于网上)

04

“脱不了干系”的前高管

伴随着伊利“谣言”的热浪,前文提到的小散户们欢呼“幕后指使者”,也逐渐浮出水面。

从4月4日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的对话,基本可以判断一二。

新京报:你所说的背后“黑手”指的是谁?

张剑秋:我们认为这一系列谣言案都与伊利集团的一名前高管脱不了干系。

……

新京报:我们希望了解到这名前高管与伊利之间到底存在哪些纠葛?

张剑秋:当年证监会发现的多起与他有关的重大违法犯罪案件,在实际最终审判的时候没有全部依法提起公诉。而那些没有公诉和审判的其他犯罪事实,给伊利留下了很多后遗症,造成了该高管十几年不断地对伊利进行纠缠。

当年证监会已经查到的其挪用巨额公款案,其中一起涉及6亿多元,2007年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对此案有详细报道。经过侦查,最后检察院认定已经坐实的、当事人供认不讳的挪用公司资金为2.4亿元。他挪用2.4亿巨额公款的全部案件卷宗78册就存在内蒙古反贪局,你们可以去采访、了解情况。

新京报:这个案件后来是怎么处理的?

张剑秋:他挪用2.4亿巨额公款的犯罪事实并没有公诉,即使是审判的挪用1650万公款的案件,实际上只判了他6年,中间还减刑两次。

……

新京报:指认这名前高管是公司方面经过慎重考虑的吗?

张剑秋:我们今天说的以上内容都是事实,愿意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只要去百度一搜索“挪用1650万公款的伊利前高管”,张剑秋指认的这个“幕后黑手”就水落石出了,矛头直指伊利原董事长郑俊怀,也就是刘成昆小说中影射的“关耳先生”。

郑俊怀在伊利的生涯及为何后来锒铛入狱:

1983年1月,郑俊怀临危受命,赴任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厂长一职。那时的奶食品厂是呼市远近闻名的“烂厂”,两间布满蜘蛛网的车间、一个狭小的门面和七十多个无精打采的工人。工厂的主营业务就是生产一毛钱一根的冰棍。当目睹到整个工厂的荒凉景象后,郑俊怀并没有气馁。他决心改变眼前的一切,使回民奶食品厂起死回生。

郑俊怀果然给这个“烂厂”带来了新变化。严格管理、考察市场、引进技术设备、公开招聘等一系列的手段使得奶品厂的经营逐渐步上正轨,工厂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奶品厂有起色,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郑俊怀在呼市率先搞起了承包制。大锅饭被打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被充分的激发了出来。工厂当年就打了一个翻身仗,实现扭亏为盈。两年后,回民奶食品厂在呼市食品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乳制品企业的领头羊。

199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再度吹拂大江南北。身居北部边陲的郑俊怀也感受到了时局的变迁,决定着手对回民奶食品厂进行股份制改造。然而在当时,这一想法还太过超前,人们在背后议论纷纷。面对重重困难,郑俊怀破釜沉舟,展现出了极大的战略勇气。他毅然放弃了在政府部门副处级的兼职,横下心来“为企业寻找一条真正的出路”。这在“官本位”思想十分严重的当年,实属罕见。此外,他还发动领导班子集体表态:“如果同意改组股份制我们就继续干下去,如果不同意改,我们就集体辞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呼市市政府于1993年2月14日,批准回民奶食品总厂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同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完成。与股份制改组前相比,企业的净资产总额增长了118倍,销售收入增长了79倍。

股改成功后,郑俊怀马不停蹄、乘胜追击,推动伊利股份在1996年登录上海证交所,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对于郑俊怀的功绩,集团内部甚至有员工评说,伊利无异于郑俊怀养大的“儿子”。当光环包围着郑俊怀之时,危险也在暗暗靠近。或许,这位二十年如一日把伊利扶持壮大的企业家,真的错把伊利当成了自己的“儿子”,至少想把它变成自己的“儿子”。

眼看企业一天天壮大,特别是昔日副手牛根生创办的蒙牛乳业势头惊人,郑俊怀对伊利的控制欲望越来越强烈。正在此时,一场席卷全国的国企股权改制浪潮正如火如荼的在各地铺开。郑俊怀认为他的机会终于到了,这一次他想让伊利再一次脱胎换骨。

1999年年底,郑俊怀提出成立几家公司用于收购伊利股份的社会法人股。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成立呼和浩特立鑫实业开发公司,后者很快成为伊利集团第二大股东,持有总股本的2.68%。当年12月30日,郑俊怀与其他三名伊利高管以个人名义注册成立了华世商贸有限公司,专司收购伊利集团的股票。与众多的MBO一样,郑俊怀也面临着资金匮乏的难题。郑俊怀想出的法宝就是乾坤大挪移,套用伊利集团的资金收购伊利集团的股份。

在这个过程中,伊利公司托管的呼市八拜奶牛场充当了“白手套”和中转站的作用。郑俊怀要求奶牛场负责人郭顺喜出面,以八拜奶牛场的名义向银行贷款1500万元,供华世商贸用于收购。其后,华世商贸以所购买的伊利股份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款1500万元,归还了八拜奶牛场。而华世商贸归还银行贷款则依靠伊利股份的丰厚分红。

与此同时,郑俊怀还打造了其他的隐性MBO通道。及至2004年6月30日,华世商贸持有境内法人股2.16%,为伊利集团第四大股东;郑俊怀担任法人代表的内蒙古启元有限公司持有境内法人股4.38%,成为第二大股东。

郑俊怀MBO的第三条通道是金信信托有限公司。2003年7月,呼市财政局将手中所持14.33%的国有股份卖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金信信托,后者一跃成为伊利第一大股东。业内普遍相信,金信信托不过是郑俊怀曲线MBO的过桥工具。通过这三种途径,以郑俊怀为核心的数位高管拥有了伊利高达20.87%的法人股股权。

正当郑俊怀顺利地成为伊利股份的幕后控制人之时,利益受损的其他高管也酝酿着前所未有的反击。以俞伯伟为代表的独立董事准备聘请相关机构对公司部分投资进行审计,却被突然免职。闹得沸沸扬扬的“伊利独董风波”导致郑俊怀挪用公款事件进入监管机构的视线。

2005年12月31日,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郑俊怀等人挪用伊利股份1650万元资金进行MBO,以挪用公款罪判处郑俊怀6年有期徒刑。后经两次减刑,郑俊怀于2008年9月刑满释放。

针对被指认为幕后主使一事,郑俊怀与其现就职的红星集团于4月9日委托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杨航远律师发表声明。声明主要分两点:第一点是对“潘刚失联谣言”不知情,并表示作为创始人仍希望伊利健康发展,不会做损害伊利合法利益的事,作为自己一手培养的企业家,郑俊怀希望潘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继续为伊利做贡献;第二点就是要求张剑秋和相关媒体立即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否则将诉诸法律。

不过,张剑秋似乎就是要和郑俊怀怼上了,4月14日回应郑俊怀的声明,指出郑俊怀与刘成昆关系密切以及曾经幕后主使对伊利造谣、涉嫌犯罪等等(详情请见4月14日伊利官方微信)。隔天,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通过官微发文称,已正式接受伊利集团的委托,全权处理此次事件以及与此次事件有关的一系列媒体声明和回应的相关法律事务,并将根据委托,代理伊利集团依法追究上述事件中造谣者、幕后责任人的民事及刑事责任,通过法律程序和手段维护伊利集团的合法权益。

者仔细看了张剑秋的指控,不仅晒出了刘成昆在天禄财经上曾发表的文章中显露的与郑俊怀有过交往的证据,还指出郑俊怀在伊利任职期间雇佣张三林对伊利高管及家人进行长期非法调查,并晒出了给张三林报销个人购车款26.98万元的财务凭据,甚至还列举了8条“对郑俊怀涉嫌犯罪的揭露”。张剑秋最后还不忘讽刺伊利前董事长人品差:郑俊怀先生,在你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里,凡是和你合作过的副手或搭档,几乎全部与你形同陌路或者成为你的仇人。

股民王二蛋看完这篇回应后乐开了花:“这分明就是一封讨伐檄文,快搬好小板凳,切好西瓜,呵呵呵。”笔者也以“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期待round 2。

面对伊利方面的“咄咄逼人”,郑俊怀或许被戳中要点无法回应,或许真的忙于红星集团的事业无暇顾及,也或许在酝酿“大招”反击,但不管怎样,到此为止,双方的交锋暂时就告一段落了。

这让包括王二蛋和笔者在内的吃瓜群众失望了,本以为会是一场互相揭底裤的撕逼大戏,别说大战三百回合,至少也像安邦和财新那样互怼几个回合啊。

05

高潮也即尾声

期待的撕逼没了,但谣言事件还未结束,并且网络上已不仅仅只有吃瓜群众,之前深度参与鸿茅药酒事件的资深媒体人王志安也开始介入,网络舆情被推入高潮,只是,这高潮太短了,此后事件很快平静了下来。我们以时间顺序介绍相关的经过。

4月17日,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以涉嫌敲诈勒索罪将郭玉珍刑事拘留,因她此前在网上发帖《奶农哭诉:伊利公司威逼利诱,不签假保证书就不给结算奶款》。

4月18日,蕉门客发博称,刘成昆因写小说被伊利报警,遭呼市警方以寻衅滋事、诽谤罪跨省刑拘,其家属刚收到逮捕通知书,罪名是诽谤。

4月25日,唐纳德说发博,附图刘成昆手写纸条,“我不认为自己有罪”。

4月27日,回到了我们之前所叙述的伊利股价再次跌停的时间点。当天关于伊利的重要舆情有两点:①伊利股票跌停;②王志安发博称,希望伊利赶快倒闭。

事件发展至此,伊利事件在微博等网络自媒体上开始炸开了锅,除了此前的财经领域的吃瓜群众,还吸引了法律界等其它各界人士的关注。

伊利负面热度趋势:

来源:识微口碑

4月29日,伊利副总裁徐克接受采访,称潘刚生病期间正常主持工作,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同日,王志安多次发博,称不认同影射涉及犯法犯罪,刘成昆被跨省抓捕,伊利是土匪、伊利公关开始出动。

4月30日,我们心心念念的潘董事长终于再次出现在媒体面前了,但也仅仅是出现在媒体面前。潘刚与记者视频连线,称生病期间,重要工作都是通过网络进行。

总算是“露面了”,潘董事长能通过网络处理重要工作,将公司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怎么就没看到之前网络上25万投资者的呐喊,及时现个身,非要股票跌停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了才不痛不痒地跟记者视个频,俱晚矣!

笔者的亲密股友,曾经共同奋战在伊利股票中并一起赚个西瓜钱的苍泱说:“以前一直敬佩潘董事长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选择了才华,现在我才知道,他吃饭可以凭才华,我们吃饭要靠他的脸啊。”

伊利的公关此时似乎也在犯傻。5月2日,微博诸多财经及传媒大V集体在微博上发布伊利的年报、季报,公开替伊利站台,引起网友一片哗然。虽然大V发微博替企业站台行为本身并不违法,也没有违反社会道德,但是从网络舆情的角度看,却显得欲盖弥彰,反而引起了不少人对伊利的反感。

甚至,花钱买宣传的做法还被直接曝光,让伊利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5月3日,南岳散人发博“一个回答”,配图内容为某公关公司要做伊利的公关,寻求商业合作,被南岳散人拒绝。

5月4日,南方周末报道《山西奶农疑涉损害商誉罪被刑拘》,报道随后被迅速删除。同日,8张发布伊利公关帖的截图被流出,再次引爆网络。对此,五岳散人发博称,伊利有商业黑社会性质,找不入流的公关公司,并附有“水军”账号截图。

股民王二蛋调侃:“伊利明明是跟牛交往,却偏偏选择了猪队友,这下进退两难哩。”

5月5日,王志安发博,称那些收钱发伊利公关帖的是为虎作伥。

5月7日,新华社发表《网络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邹光祥、刘成昆涉嫌诽谤罪案件追踪》一文,将有关伊利的舆情推至顶点。但自此,该事件也接近尾声。

5月9日,刘成昆代理律师冯延强发博,称会见刘成昆失败。

5月14日,冯延强律师发博,称会见了刘成昆,刘成昆认为初衷并不想伤害任何人,不认罪。

事件到此为止,此前舆论争论的焦点——影射是否就可以规避法律责任、刘成昆是否构成诽谤、案件应不应该是公诉案件,由于有了新华社如此权威媒体的介入,已有了答案。而伊利“诽谤事件”也就此基本平静了下来。

最后,用新华社文章最后一段做我们的结尾:“公安机关表示,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特别是图一己之利损害公共利益,扰乱正常社会秩序和市场秩序,社会危害性极大。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对利用网络从事非法活动的违法犯罪人员,公安机关将依法惩处。”

参考资料及引用:

1.《谣言制造者仍是谜!邹光祥的信息源是刘成昆,那刘成昆呢?》(2018.5.15,时间与辙)

2.《伊利股份:董事长,你在哪里?》(2018.4.8,雪球)

3.《一个谎言两出大戏,伊利事件背后真相与关耳先生》(2018.5,中国企业家学习网)

4.《乳业教父郑俊怀谢幕:错把伊利当成了自己的儿子》(2014.8.13,法治周末)

5.《伊利公开指认郑俊怀造谣“已忍了十几年不能再忍”》(2018.4.5,新京报)

6.《网络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邹光祥、刘成昆涉嫌诽谤罪案件追踪》(2018.5.7,新华社)

7.《伊利负面全集:奶农案、刘成昆案、公关帖事件》(2018.5,识微科技)

8.公众号“天禄财经”、“光祥财经”、“伊利”等

9.相关微博

10.伊利发布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