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s5安装凯立德导航多少钱(海马s5导航拆装)

要点速读

1

小米杀入汽车圈 雷军砸来700亿造车

2

央视点名狂批新能源车企 特斯拉恒大中枪

3

因缺芯再度停工 全球汽车产业掀起第二波危机

4

争做全球氢能源车TOP3 长城汽车将发布氢能SUV

5

造车新势力公布3月销量 增长均超三位数

小米杀入汽车圈 雷军砸来700亿造车

事件回顾:3月30日,小米在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官宣:小米汽车项目正式立项,并将投资100亿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雷军将亲自担任首席执行官。

详情解码:

在发布会上,雷军谈到一开始对于造车,内心是拒绝的,但董事会要求认真研究电动车产业。于是,在小米在今年1月15日开始,对造车调研,并经过了75天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入交流,才决定正式立项。

对于小米造车,其实大家一点都不意外。除了屡次传出似是而非的新闻外,雷军本身从2013年就开始关注电动车产业:两次拜会过马斯克、成为国内特斯拉最早一批用户、先后投资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而且小米还投资了地图商凯立德,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等。

可以说雷军已经半只脚踏进了汽车产业,但为什么小米不像华为一样,只是智能汽车时代的增量零部件商,而非得要做起造车这种累活?

首先是市场决定的,在小米发布会上,雷军提到“智能汽车就是一部大手机装了四个轮子”,人工智能、车联网技术逐渐融入到汽车中,就连百度、苹果也抵制住造车的诱惑,证明智能汽车这个市场未来大有作为。

再者是小米自身的业务和品牌基础,如今的小米已经拥有了最完善的智能生态,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到智能办公用品,未来将账号和数据在汽车打通,小米汽车很容易形成生态闭环。

此外,小米本身拥有强大的粉丝基础。在发布会钱,小米发起了一项对造车支持度的调查,受访的上万人中支持率高达92%,每年有上亿台手机出货量作为用户触点,其中更有“米粉”发出了“只要小米敢造他就敢买”的豪言。

虽然小米汽车要3年后才能看到实车,但造车项目作为雷军最后一次重大创业,也是雷军本人亲自挂帅,同时投资100亿美元,3年鼓捣完后很有可能是市场上有力的玩家。

央视点名狂批新能源车企 特斯拉中枪

事件回顾:3月31日,央视网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梦想“弯道超车” 小心中途“翻车”》,批评了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里程注水、性能浮夸、售后甩锅等虚假宣传和霸道销售行为,以及一辆车未买市值超五千亿等问题,即使饱受用户和网民诟病,但这些车企并未有收敛之势。

详情解码:

央视这篇报道谈到,不少新能源车企的创始人利用“嘴炮”、营销引流、资本堆积的互联网打法,他们嫁接在缺少流量、资本的传统车企上,将之作为代工厂,但为了赶造车的时间窗口,不惜牺牲质量和消费者利益,这就容易导致一哄而上,再一哄而散。

央视指出,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今近期公布的召回计划中,4万多辆问题车中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就超过了33000辆,质量问题堪忧。

虽然这篇报道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结合最近的新闻来对号入座,说的恐怕就是理想、特斯拉等多家车企。比如特斯拉曾发生过多次刹车失灵、车机系统死机、意外故障以及其他质量品控问题,而且官方的处理态度并未没令消费者满意,被认为是最应该上315消费者维权日的车企。

再比如理想曾发生过多次短轴、自动驾驶系统失灵等事故。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过快、过热带来了量的扩张,但不代表质的超越,更不代表综合优势。新能源汽车是被给予厚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虽冠以“新”字,但在基础研发、核心技术上精耕细作、创新突破、久久为功的硬道理是颠扑不破的,实体企业发展没有捷径可走,一味资本扩张,“超车”也要谨防“翻车”。

因缺芯再度停工 全球汽车产业掀起第二波危机

事件回顾:近日,蔚来发出公告称,因半导体芯片短缺,公司决定从2021年3月29日起将合肥江淮汽车工厂的生产暂停5天。除外,包括福特、宝马、奥迪、奔驰、法拉利等车企都因为芯片问题,不得不在多个生产基地实行减产或停产计划。

详情解码:

可见芯片问题已经在全球蔓延,正对全球汽车产业带来重创。据IHS Markit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将有近100万辆汽车被迫推迟生产。据咨询公司AlixPartners预计,在芯片短缺的影响下,全球汽车行业2021年的收入将减少606亿美元。

早在2020年四季度财报会议上,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表达过担忧,蔚来已经具备月产1万台电动车的能力,但受限于芯片短缺和电池供应,仅能生产7500辆。李斌预计,芯片问题要到7月才能得以缓解。

这对于正加速市场扩张的蔚来来说,无疑是一次较为沉重的打击。根据预测,蔚来这次停产将影响减产600辆左右,虽然影响范围并不算太大,但对用户的提车周期明显会有所影响。

而问题的根本也折射出车企的供应链安全管理问题,作为智能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车企往往只是采用一家供应商备货,一旦非发生不可控因素,就容易导致断供。对于整车厂来说,如果确定要生产某款车型,其半导体订单至少在6个月前就要敲定,方便芯片代工厂及时统筹客户需求,提前布局。

但从去年开始疫情就打乱了芯片产业的节奏,前期疫情的爆发导致芯片停产,而后期新能源汽车市场升温又导致芯片需求增加,再加上能生产车规级芯片的企业并不多,因此就形成了芯片短缺风波。

特别对中国而言,芯片问题更为迫切。目前来看,中国汽车芯片自主率不足10%,对外依存度极高,是汽车产业链的“卡脖子”问题,势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加速芯片的自主可控。

争做全球氢能源车TOP3 长城汽车即将发布一款氢能SUV

事件回顾:3月29日,长城汽车举行氢能源战略发布会,公布了该公司的氢能源战略:“制储运加应用”的一体化供应链生态以及氢柠技术——车规级的“氢动力系统”全场景应用解决方案,并且宣布将在2021年推出一款氢能源SUV。

详情解码:

实际上,除了长城外,还有很多中国车企都推出过氢能源汽车,比如上汽在2016年就推出了荣威950燃料电池轿车、2020年带来了大通MAXUS EUNIQ7上市,海马汽车推出了氢能源MPV海马7X;广汽发布过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Aion LXFuelCell。

但基本上都是试水作品,并没有正真大规模量产和在市场上销售。相比之下,长城汽车在氢能源汽车方面就比大多数车企更加认真和投入,在2019年就明确了混动+纯电动+氢燃料三种技术路线。

对于氢能源方面,长城汽车大举投入了300亿元,早在2016年就开始立项研发,并且在此后成立了氢能技术中心、收购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成立未势能源科技、投资德国加氢站运营商H2 MOBILITY,再到2019年起陆续展示燃料电池系统、样车、储氢瓶等。

按照长城汽车的说法,自己是国内首个实现“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的整车厂,即将量产的首款氢能源SUV续航可达到900km,这要比全球卖得最好也是技术最先进的氢燃料电池车——丰田Mirai(850km)还要高。另外,长城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续航还可以达到10000km。

从供应链布局和续航水平来看,长城汽车的目标无疑是要做到行业的领先水平,甚至与丰田比肩。长城自己也已经立了flag,说要在2025年实现氢能市场占有率前三。

长城汽车氢能战略目标 时间 内容 2021年推出全球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落地全球首个完成100辆49吨氢能重卡应用项目 2022年 冬奥会期间推出首支高端乘用车服务车队,并行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商用车、船舶、有轨、固定式发电等清洁应用项目群 2023年实现核心动力部件推广数量国内领先 2025年

实现全球氢能市场占有率前三

造车新势力公布3月销量 增长均超三位数

事件回顾:告别了Q1,造车新势力继续在月初公布了各自在3月以及第一季度的交付数据:蔚来汽车3月交付7257台,同比增长373.4%;小鹏汽车3月总交付量5102台,环比增长130%;理想汽车3月交付4900辆,同比2020年3月增长238.6%;哪吒汽车3月交付量达到3246辆,同比暴增680%。

详情解码:

蔚来依然是卖得最多的新势力车企,而且已是国内纯电豪华车细分市场的扛把子。虽然最近没有新车上市计划,但是也在不断加速迭代周边业务,比如即将推出第二代换电站,升级电池包与自动驾驶技术。

理想汽车与蔚来同样定位高端化,未免会有正面冲击的压力,特别是上海取消对插电混动车送牌后,多少会对其销量有所影响。

而小鹏汽车虽然交付量低于蔚来,还没有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入门门槛更低,而且今明两年会进去第二轮产品爆发期,相信扩张速度会更加快。

但这样的增长还不够,去年三家新势力的销量合计才刚刚超过10万辆,还不足以与特斯拉抗衡。除了特斯拉,现在下场造车的还有小米、苹果、百度等第二批造车新势力的后浪们,快速占据领地,实现盈利是当下的重要任务。

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销售渠道拓展规划 车企计划 蔚来已在57个城市内建立了22家NIO House、55个NIO Space,今年再增加20个NIO House和120个NIO Space 理想 2021年,理想的门店数将达到200个,覆盖100个城市 小鹏 截至2021年底,小鹏将销售店面扩张至300家左右,可以覆盖110个城市

根据国信证券发布的报告预测,要想实现盈利,蔚来的销量规模要达到18万辆,理想为6万辆,小鹏为12万辆。这意味着蔚来和小鹏的销量规模需要提升至少5倍,理想至少需要提升3倍。 根据规划,三家的全新车型都要到今年下半年或明年才投放或交付,所以今年内还是主要靠现有车型来冲击销量。(文:太平洋汽车网 曾惠君)

编辑推荐阅读:

一周车谈 | 吉利成立“极氪”品牌,小米或联手长城造电动车

一周车谈 | 小米造车将立项?/特斯拉中国回应监控车主

一周车谈:哈弗H6销冠被长安终结 车圈大佬两会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