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由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文史不假却对这个既黑暗又专制的王朝没有太多好感。尤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弑杀成性、残暴无度,任内废除丞相制,设立锦衣卫,造成“四大狱”等一系列的暴政,都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尽管,我不喜欢朱元璋这样一位刻薄寡恩的皇帝,但对于他的励志人生还是表现出无限的钦佩。今天,文史不假就为您讲述朱元璋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人生逆袭的。
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原名朱重八,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赤贫的农民家庭。但是,他却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祖刘邦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平民出身的皇帝。
一、皇觉寺出家1343年,元朝统治下的安徽一带发生了严重的荒灾,接着又引发瘟疫,使得本就贫困的农民出现大范围的死亡。其中,就包括了朱元璋的父母兄弟,而身无分文的他甚至连家人都无力安葬。
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朱元璋只得外出求生。当时,到处都在闹饥荒,加之蒙元的残暴统治,使得汉族百姓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但佛教却一直在元朝的政权中占据着极高的位置。为了便于统治,蒙古人甚至公然将职业划分为十等,分别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僧侣在元朝的等级排进了前三位,全国的大小寺庙居然有数万座之多,僧众竟有数十万人之多,而且他们的地位和待遇都非常高。每个寺庙不仅拥有大量的田地和房产,还拥有许多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有鉴于此,朱元璋才决心出家为僧,他选择了凤阳县城外破败不堪的皇觉寺。
初来乍到的朱元璋只能算是一个小行童,甚至连正式僧人都算不上,每天都要负责大量的脏活累活,稍不留神还要被住持和其他僧人训斥责罚,生活得并不如意。不过,身处乱世之中,好歹也算是有了一个容身之所。
朱元璋剧照
可惜,这样的日子也没有过了多久就终止了。因为饥荒太过严重,小小的皇觉寺逐渐入不敷出,必须精简现有的僧众规模。自然,不算正式编制的朱元璋第一个就被赶了出来,又一次面临着无饭可吃的窘境。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二、投靠郭子兴仅五十日,寺僧以食不给遣,散其徒游四方。
离开皇觉寺后,朱元璋被迫开始了云游化缘和沿路乞讨的流浪生活。几年漂泊下来,他不仅走遍了江南各地,还真切的感受到了元朝统治的腐朽和民间生活的疾苦,不断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积累了自己的阅历。
在此期间,朱元璋也接受过很多人的施舍和帮助,比如濠州的郭山甫就是其中的一位。据《明史》记载:
太祖微时过其家,山甫相之,大惊曰:“公相贵不可言。”因谓诸子兴、英曰:“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亟遣从渡江,并遣妃侍太祖,后封宁妃。
面对社会中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各地的农民起义犹如风起云涌一般,简直到了遍地开花的程度。
1351年,因为元顺帝滥用民力而加剧了民怨的沸腾,韩山童、刘福通和杜遵道等人决定在颍上发动起义。但是,由于泄密事发,韩山童被蒙元捕杀。刘福通只得带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逃出了重围,后来占领颍州并逐渐在安徽和河南一带站稳脚跟,史称“红巾军”。
1352年,定远当地的富户郭子兴在定远、钟离一带宣布起义。起义军在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封为大元帅,正式成为了一股抗元力量。而在此期间,朱元璋也越来越认同驱除鞑虏并恢复汉人的江山。就在他蠢蠢欲动之时,儿时的伙伴汤和拉他一同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队伍。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正式开始了自己建功立业的进程。
加入义军后,朱元璋每逢作战总是身先士卒,奋不顾身,逐渐赢得了郭子兴的器重,一步步对他委以重任。同时,由于朱元璋幼年时曾短暂念过私塾,可以简单的识字。凭借着这么点儿基础,朱元璋在义军中利用闲暇时间不断读书,极大地增加了自己的指挥才能和知识储备。
出于对朱元璋的宠信和拉拢,郭子兴将自己的义女马氏嫁与朱元璋为妻,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马皇后。形式上,郭子兴和他从此建立了翁婿关系。
1355年,为了鼓动天下汉人响应起义,刘福通提出恢复宋朝江山并沿用了“大宋”的国号建立政权,拥立韩林儿为帝,定都亳州,改元龙凤,史称“龙凤政权”。
其后,蒙元朝廷对于出头的椽子痛下杀手,开始大规模的镇压红巾军起义。好在,刘福通击败了元朝的答失八都鲁所部,甚至还一度逼近了元大都,强有力地维护了龙凤政权。
受此激励,越来越多的农民起义军纷纷打出了红巾军的旗号,投入到了抗元斗争中,例如徐寿辉、彭莹玉等人逐渐崛起。
而随着朱元璋在军中威信的提高,渐渐引起了郭子兴的猜疑,感觉权力受到威胁的郭子兴甚至有多次都要置朱元璋于死地。幸好,马氏从旁积极协助和化解,朱元璋才有机会脱离郭子兴,率领徐达、汤和等数十人离开了濠州城,独立发展成为一支义军并攻下了滁州城。
三、归顺韩林儿就在朱元璋逐渐风生水起之时,旧主郭子兴却日渐式微,甚至被其他各派势力从濠州城中排挤了出来,以至于无路可走。
无奈之下,郭子兴只得厚着脸皮来投奔自己当年的小弟和女婿朱元璋。任谁都没有想到,朱元璋会不计前嫌,非常大度的接纳了郭子兴。不仅如此,他待郭子兴还如同之前一样,甚至将自己的全部兵权都交了出来,由郭子兴统一指挥所有军队。
在郭子兴死后,虽然名义上由他的儿子郭天叙统领起义军。但是,谁都清楚朱元璋才是这支队伍中真正的统帅。
为了在强敌环伺的乱局中求得生存,朱元璋选择臣服于龙凤政权,并接受韩林儿的册封,担任了左副元帅,之后升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江南割据图
当时,朱元璋的处境可谓是三面受敌,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陈友谅),南有方国珍。唯一不用着力设防的方向,就只剩北面了,因为龙凤政权的存在,完全牵制了蒙元的主要军事力量。
在此期间,尽管越来越多的草头王出现,但朱元璋却采纳了开国谋臣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开始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
在江南的割据势力中,张士诚素来胸无大志,只知纵情享乐导致民心散乱;徐寿辉虽然为人正直,但缺乏足够的野心和政治素养;而方国珍则更加不堪,不思进取而乐于偏安现状。
1359年,陈友谅诛杀了徐寿辉并取代他建立大汉政权。朱元璋敏锐的认识到,张士诚和陈友谅是自己发展最大的敌人,而其中尤以陈友谅最为难缠,危险程度远在张士诚之上。
朱元璋绝不会真正臣服于韩林儿的龙凤政权,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环境,他将下一个目标选定为幅员辽阔和战略位置突出的集庆。
四、消灭陈友谅1356年,张士诚与元朝的江南水军陷入鏖战中。朱元璋乘此良机,亲自统率自己精锐的水陆大军,攻占了集庆并改名为应天 。随后,毫无骨气的张士诚竟然选择投降了蒙元朝廷,并在元廷的庇护下开始与朱元璋长期为敌。
而朱元璋也在此期间,大肆招纳江浙人才,一步步扩充自己的实力,壮大自己的队伍。例如,刘伯温、胡大海等浙东名士,就是在此期间正式投靠了朱元璋。
如果先行向东攻击张士诚的话,则西面的陈友谅必然会趁机来犯,到时将腹背受敌,必然凶险异常;如果先向西攻击陈友谅,则张士诚必定乐见两虎相争,只会作壁上观而不会主动夹击。
出于对敌人的准确了解和判断,朱元璋决心先拿陈友谅开刀。在江南的几大割据势力中,张士诚最富有,陈友谅最强大,尤其是他的水军,完全不是朱元璋所能匹敌的。
因此,在双方的鄱阳湖决战前,朱元璋就命自己的将领康茂才向陈友谅诈降,并且引诱陈友谅来攻击自己。结果,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在龙湾之战中惨败。趁着陈友谅新败之际,朱元璋顺势吞并了陈友谅的大片地盘,双方势力此消彼长之势非常明显。
1363年,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韩林儿的最后一个据点安丰,刘福通压根就不是张士诚的敌手,于是立即向朱元璋求救。名义上还归属于龙凤政权朱元璋,只得亲率大军前去救援安丰,救援自己的“皇帝”。
狂傲的陈友谅没想到自己会被朱元璋所暗算,趁着他救援安丰的机会,他倾尽主力,以号称六十万的兵力前来攻击朱元璋的洪都城。洪都作为陈友谅东出攻击朱元璋的咽喉要道,此刻正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驻守。不过,此处的兵力并不多,还不足三万人。
尽管洪都城被修筑的异常坚固,但却有九个城门,面对数十万人的围攻,几乎没有守住的可能。对此,朱元璋也很清楚,他甚至做好了丢失洪都的准备。
不过,守城的朱文正却创造了中国战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洪都硬生生坚持了三个月之久。直到朱元璋救出韩林儿后亲率主力赶来,陈友谅都没有攻破洪都,但当时的城内已经成为了人间地狱,惨不忍睹,后世称为“洪都血战”。
决战鄱阳湖
朱元璋亲率精锐二十万,首先就扼守住了泾江口和南湖嘴,彻底切断了陈友谅的归路;之后,又占据了武阳渡。而朱元璋则亲率水军主力,进入鄱阳湖与陈友谅进行决战,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起先,由于陈友谅的水军太过强大,朱元璋不是他的敌手,连败数场士气大挫。不过,朱元璋很快就利用了风向的改变,用火攻获得了鄱阳湖之战的完胜,陈友谅本人也被流矢击中而身亡,颇有重现当年赤壁之战的意思。
五、击败张士诚张士诚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奸诈,实则无脑的投机者,没有太大的格局。之前陈友谅和朱元璋死磕的时候,他躲在后面不知出手。等到陈友谅被朱元璋彻底剿杀后,他却来劲儿了。
1365年,张士诚派大将李伯升出兵讨伐朱元璋。结果,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与朱亮祖等人,又一次完成了以少胜多的壮举。朱元璋的亲戚还真是给力,之前是侄子朱文正,现在是外戚李文忠。
朱元璋乘胜继续对张士诚发起一轮攻击,先克取了泰州,后又攻陷了张士诚的发家之地高邮。但是,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下,朱元璋并没有发昏,而是采纳了首席文臣李善长的建议决定徐徐图之。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
朱元璋本着稳健持重的方针,耗时五个多月的时间,一步步削去了张士诚的两翼,才终于将张士诚的大本营平江彻底包围。到了此时,张士诚倒是显得颇有气节,对于朱元璋的一再劝降都坚辞,而且据城死守长达十个月的时间,令朱元璋也大感意外。
据说,在城破之时张士诚将自己的府邸付之一炬,但却没有损毁城中的任何一户百姓房舍。就因为他最后的这份仁德之心,被当地百姓祭奠了许久。
张士诚战至最后一刻,本想自杀殉国,但却被部将赵世雄救了下来,最终被俘并押解至应天。面对李善长的最后劝降,他维护了自己最后的一丝尊严。据《明史》记载:
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
我个人对这段记录表示怀疑,国破家亡且已被俘虏的张士诚,在严密看押之下是如何自杀的?所以,他很可能是被朱元璋下令处死的,但被进行了厚葬。
六、平定各势力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自己名义上的主子,也就是小明王韩林儿前来应天。途中,韩林儿在瓜步渡长江时,他所乘坐的龙舟竟然会“无故”沉没而因此殒命。
1367年,朱元璋在轻而易举招降方国珍后,彻底完成了江南各地的统一。之后,他下令由宋濂起草《谕中原檄》作为自己的北伐宣言,号召所有的汉人都起兵反元。这篇檄文我专门读过,的确写得荡气回肠,宋濂旗帜鲜明地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十六字口号。
同时,朱元璋任命徐达和常遇春为正副统帅,准备开始北伐。面对蒙元势力的步步收缩,朱元璋的许多将领都表现得越来越自负,认为只要长驱直入就能轻易攻陷元大都。而只要攻下了元大都,其他各地都会望风而逃。
朱元璋北伐残元
但是,朱元璋在仔细查看了元军的兵力分布后,却不赞同这种冒进的方案。他主张稳扎稳打进行逐次渐进式北伐,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一)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首先攻取山东,然后调头攻击河南,继而向西占据潼关。这样,从东西两翼都彻底孤立了元大都。
(二)举兵攻击已经成为孤城的元大都,彻底消灭元朝的政权。
(三)攻取元大都后,主力可以一路西取南下,占领山西和陕甘等地,最终完成中国北方的统一。
徐达和常遇春按照朱元璋的战略思想,终于推翻了元朝九十八年的黑暗统治,重新夺回了汉人的江山社稷。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定年号洪武,史称“洪武大帝”。
朱元璋剧照
不可否认,朱元璋在建国后做出了一系列的倒行逆施之举,俨然成为了权力的野兽。
但是,对于他经过个人不懈努力而实现人生逆袭,建立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并传承十六帝的伟业,的确有太多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之处。
文史不假:欢迎您的关注,我们一起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