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金属的什么厂名好听(干金属的什么厂名好听点)

战争打的不是凶猛战斗而是消耗战,消耗战就需要雄厚的战略物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印边防反击战,最终都是我国的胜利而告终。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两场战争,我国都是战胜国,但那也是惨胜,惨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战争物资不足。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要不是我国军队用无所畏惧的生死搏斗和血战到底的精神,还很难战胜武器精良,战争物资雄厚的侵略者。中越自卫反击战和中印边境反击战两场战争酣畅淋漓的胜利,主要的原因还是战争物资得以源源不断地投入战场,所以战争物资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上世纪6、70年代国际环境紧迫,国家安全需要将沿海、华北、东北等重要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向内地转移。内地接受企业最多的要属云贵川三省,主要是四川和贵州接收企业的最多。四川和贵州接收企业最多的原因就是两地深入内地,即使战争的到来也不会波及到这里,哪怕是战争延伸到四川和贵州,两省的地形也能够跟敌人周旋的余地。企业转向内地不仅能够保护我国的重工业,同时还能够为战争供应战争物资,中央决定将重工企业向内地转移。

企业内迁不仅是硬件内迁,还包括工人、干部、科研人员,还有成千上万的解放军和学生主城的建设大军往西部、西南搬迁。从1964年到1980年,整个搬迁工作耗时16年,资金投入2052.68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建总投资的39.01%。内迁的企业大多数都在三线地区,这些企业也称为三线厂。

三线地区也就是第三道防线内的地区,战争必然有战场,防守一方固然要要有防守阵地。我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国策,不会主动挑动战争,侵略者以大欺小的德性,我国就成为被侵略的对象。为此我国划出阵地防线,第一道防线为沿海地区,第二道防线以太原、郑州、武汉、长沙、柳州、昆明一线为第二道防线,陕西、四川、贵州为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内简称三线地区,内迁企业都在三线地区内,所以这些企业简称为三线厂。

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防御战第一道防线如果能守得住,这场也就基本上结束战争了。如果第一道防线守不住可以推到第二道防线继续战斗,要是第二道防线守不住,退回到第三道防线,这场战争也就输了。之所以把陕西、四川、贵州、以及云南北部划入第三道防线,自古以来国外侵略者从来没有染指过这里,抗日战争时期就如此,所以当时的中央将这几个省划入安全区域。

江津区夏坝镇晋江厂,全称国营晋江机械厂,就是当年内迁的三线厂,主要以生产大炮为主的军工企业,军工代号5057。1966年由当时的太原247厂和重庆451厂共同建设,技术设备都以247为主。大批来自山西和重庆的建设者、技术人员、工人、干部、解放军浩浩荡荡的来到夏坝镇桃子沟,轰轰隆隆的建设这座工厂。

山西,民国时期大军阀阎锡山的老巢,阎锡山在山西经营多年,拥有自己的军工企业,积累丰富的军工生产技术,还有庞大的熟练工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略华北地区为何不进入山东而进入山西,主要还是这里的军工发达。解放战争初期为什么在上党打响,然后蔓延到整个山西,最主要的还是山西境内的军工企业,解放山西后就可以拥有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不仅是阎锡山的军工企业,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最大的军工厂都是在山西境内。

太原尽管地处第二道防线内,但是每次战争来临都是主战场之一,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将山西的军工迁往内地。山西军工选址在江津区夏坝镇,取名时为了不伤和气就以山西的晋和江津的头个字取名晋江厂。晋江厂主体上以247厂为重点,将晋字放在前面想来当时的江津市领头羊也不会有意见。

晋江厂主要以生产兵器为主,产品主要有大炮,中越自卫反击战大部分都火炮和炮弹出自于晋江厂。中越自卫反击战是接近现代的一场边境战争,当时国内战争物资不缺,特别是大量军工内迁后,军工生产能力大大的提升。中越自卫反击战,或许是解放军所参与的战争中物资最富裕的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打得酣畅淋漓。若是没有像晋江厂这样的军工企业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支援,想必这场战争可能要拖延一段时间。

晋江厂曾用过很多的名字,第一个厂名是黑色金属铸造厂,第二个厂名是晋江铸造厂,第三个厂名是国营5057厂(对外宣称国营晋江机械厂),第四个名字是国营重庆铸钢厂,但大多数都称为晋江厂。

没有晋江厂的生产经历,不知道这个是什么车间,看出来就像是养猪场里的猪圈一样。不过晋江厂是以重工业产品为主,要是有养猪场那就是扯淡了。本人有一丁点的机械常识,如果没有估计错的话,这里应该是冷处理车间。

企业的生命力就是技术核心,技术核心要保持和提升离不开培训,这栋大楼就是晋江厂的培训中心。职工不仅要工作还要提升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晋江厂是以技术甚至是高科技产品为主的企业,从事生产工作的工人更需要技术培训和提高理论水平。这栋大楼想必在当年培养了不少的技术精英和人才,不过现在已经闲置了。

重要节日的时候偶尔也来一场文艺演出,满足晋江厂职工的文化精神需求,不过企业搞文艺演出大多数都是职工们自娱自乐。不过以晋江厂当年的经济实力,想必花个大价钱请来一两个一线歌手也不是难事。晋江厂的不仅有舞台还有电影院,小时候很喜欢看电影,当时2角钱的电影票都买不起,不知道晋江厂内的电影院是对内开放还是对外开放,如果对外开放的话应该是需要买票的。

原来有近万人的生活区,现在已经人去楼空,厂区内看到的是一栋栋老去还有部分自然坍塌的厂房。生活区内一栋栋空荡荡的职工宿舍楼,偶尔看到的一两个人都是老年人,不知这些人是留守看管的职工还是舍不得离开这里的退休人员。2003年晋江厂整体搬迁至巴南鱼洞后,这里就成了一处遗址,再过不久的将来,或许就是一对残檐断壁的老建筑群。

三线厂,上世纪90年代之前听起来神秘又很神圣,几乎所有的三线厂都有军队把守。随着国际环境的转好,原来隐藏在深山老林的军工企业转为民用企业,三线厂这层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掀开。说起三线厂年青一代,特别是00后一代的人很陌生,包括我这一代人都感到很模糊。当三线厂不再是很神秘的时候,它已经是中国建设史上的一段过往。很高兴能够在模糊的记忆里知道三线厂,更高兴的是能够了解到这段轰轰隆隆的建设历程。水平有限,谢谢拜读。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