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哈佛大学的奥利弗·哈特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特·霍尔姆斯特伦教授。
两名经济学家在过去多年里,探索了“契约理论”在企业发展和管理实践中如何应用,对最优契约安排的详尽的分析,为很多领域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提供了“智力基础”。
契约理论是多年来不断发展的经济学分支领域之一,“委托-代理”关系是契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霍尔姆斯特伦”通过模型,精确地诠释了,契约如何将代理人的薪酬与绩效等相关信息联系起来,讨论了“最优契约”如何慎重权衡风险与激励。
“哈特”对“不完全契约”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企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关系,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通过理论,可以研究哪些公司应该合并,债务和股权如何适当组合,以及学校或监狱等机构应该私有还是公立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契约理论也好,委托-代理关系也好,都是在现实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实际经济活动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不会凭空产生。
对于产业投资领域,契约理论的最重要“历史背景”,就是现代金融市场、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机制的形成。
在传统的“自然经济”阶段,甚至在工业化早期和“传统金融”体系阶段,不可能产生契约理论。
回到经济体系的基本环节,在传统的“资本产业化”投资模式下, “投”与“创”是不分的,投资者又是创业者,又“投”又“创”,又出钱,又出力,是不会产生契约理论的。
只有在现代的“资本社会化”的产业投资模式下, “投”与“创”分离,投资者是投资者,创业者演变为创造者。投资者“出钱不出力”,创造者“出力不出钱”,才会形成投资者“委托”、创造者“代理”的“委托-代理”关系,形成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关系,是理解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只有妥善处理好“投资者”(社会资本)和“创造者”(创新团队)的契约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才能走向“合规”、走向“正道”。
资本是经济活动的原始出发点,什么样的资本形态和资本形成机制,决定了整个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可以复习)。
在资本产业化的资本形成机制条件下,传统的产业资本主导实体经济,企业主(小心注意,为什么称为企业主,而不是企业家)又出钱又管事,实际上,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也就不可能形成契约关系,就没有形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可能性。
家族经营式的企业,夫妻老婆店,个体经营,老板制的工厂,从本质上,是很难搞好的。搞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没有形成契约关系,没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对照中国中小企业的现状,绝大多数企业,依然停留在“自己掏钱、亲力亲为”的传统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阶段,企业的转型光靠其他创新手段,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找到真正的突破口。
第一,“市场创新、资本不创新”。
没有可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现代化管理问题。因为没有形成“有人出钱、有人出力”的契约关系,没有形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因此,光靠市场创新这座靠山,只能解决短期的发展问题,本质上,就是“撞大运”。运气好,赚点小钱;运气不好,小钱赚不到,还要亏掉老本。
第二,“技术创新、资本不创新”。
也没有可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现代化管理问题。还是因为没有形成“有人出钱、有人出力”的契约关系,没有形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光靠技术创新这座靠山,能够解决一个阶段的发展问题,但是,企业长期发展还是面临许多困难,因为技术创新是需要资本支持的。
企业现金流充足时,可以赚点钱;一旦企业的现金流,出现困难,企业就会出现根本问题,难以为继。
第三,“管理创新、资本不创新”。
依然没有可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现代化管理问题。还是因为没有形成“有人出钱、有人出力”的契约关系,没有形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因此,光靠管理创新这座靠山,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企业长期发展还是面临许多困难,因为管理创新本质上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
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创新,最多是解决一些表面问题,涂点“万金油”,没有解决管理创新的实质问题。
只有“资本创新,资本转型”,通过引进外来资本,形成“有人出钱、有人出力”的契约关系,形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原来。管理创新的基础是资本创新,没有资本创新,就不是真正的管理创新。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产业转型、企业创新的“唯一突破口”,就是资本转型、资本创新。
老汉二十多年的教学活动,其实就是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啰里啰唆、苦口婆心,像个“传教士”一样,到处游说。重复的,就只有一个要点,对于企业,只有资本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资本创新是所有其它创新的基础。
成立董事会,由董事会履行资本代表的职能,和经营团队形成委托-代理关系,达成合理的分工和契约关系,才能形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路径,就是要用“资本转型促进管理转型”,用“管理转型促进其它转型”。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管理转型升级和模式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没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很难实行现代公司管理模式,很难实施真正的现代经营模式。
“社会资本”,通过现代金融体系“出钱不出力”,是现代企业的“委托人”;“创新团队”在企业的创造性劳动平台“出力不出钱”,是现代企业的“代理人”。
“资本”和“团队”,两者缺一不可,缺少“钱”和“力”,就无法做好“投”和“创”,就不能支撑现代企业的正常发展。
补充说明,团队可以冠以管理、创业、创新的不同抬头,注意不同用词,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管理团队”是最原始落后的定义,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只能支持一个固定模式、缺乏创造力、缺乏经营活力的“传统型企业”。
“创业团队”是第二层的定义,用发展的企业管理理念,可以支持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模式、具有经营活力的“发展型企业”。
“创新团队”是第三层的定义,用创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可以支持一个不断发展、创新模式、具有经营活力、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现代“创新型企业”。
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在介绍了资本社会化的现代金融市场、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机制以后,本人所用的都是“创新团队”。
认真体会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关系,用理论指导企业的长期发展,形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中国企业今后发展的基本路径。
要点:
1.传统企业,自己出钱,自己出力,自我代理关系;
2.现代企业,社会出钱,团队出力,委托代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