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物价暴涨是为什么(物价疯涨原因)

时隔8个月,挂面龙头克明食品又要涨价了!

7月14日,“面条大王”克明食品发布公告称,经公司研究并审慎考虑后决定从2022年7月16日开始上调各系列产品的销售价格,平均上调幅度为5%左右。

事实上,开启“涨价模式”的不止克明食品一家。去年以来,从食品到日用品,多家企业宣布进行不同程度的提价,“涨价”已经成了食品饮料行业的关键词之一。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消费品巨头频频涨价?涨价又能带给企业什么呢?

成本上涨成“提价”主因

对于提价原因,多家企业均提到是受主要原材料、运输、能源等成本持续大幅上涨,企业利润出现较大下滑,不得不通过提价消化成本压力。

如克明食品就公告指出,此次涨价系因小麦价格增幅过大,导致公司经营成本上涨,为了持续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促进市场及行业良性发展,故做出涨价的决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PPI比去年同期上涨7.7%,CPI同比上涨1.7%;6月PPI同比上涨6.1,CPI同比上涨2.5%。

虽然今年以来PPI涨幅已连续6个月回落,但PPI/CPI仍存在较大的剪刀差。在原材料、大宗商品和能源等价格上行的带动下,最终导致了食品行业的涨价潮。PPI向CPI传导是该波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业内人士指出,这轮涨价链路是全球大宗商品 → 国内大宗原材料 → 制造业(包材价格)→ 中游消费品企业 → 下游消费者,成本层层传导,最终传导到消费者。

这种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涨价趋势是当前整个市场最常见的事情,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国内的这些产品生产企业开始进行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实际上也是当前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的现象。

复盘食品饮料“涨价潮”

回顾历史,从2006年至今,中国共出现了4次PPI的大幅上涨,也带动了食品饮料行业出现了4次涨价潮。通过对前三次涨价潮中食品饮料公司的表现,可以看出上游原材料提价情况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得出结论:

一是提价节点上:公司产品提价较原材料成本上涨一般有1-2个季度的滞后,主要是受行业竞争以及传导周期的影响;

二是提价顺序上:一般龙头公司率先提价,其余竞品一般在3-6个月左右跟进提价,如调味品行业在2010年、2012年、2017年都是海天第一个提价;

三是提价方式上:话语权强、品牌力强的企业往往是直接提价,如海天、伊利等龙头企业。而稍弱的企业一般是通过推新品或者换包装来间接提价,典型的例子是涪陵榨菜;

四是提价效应上:提价的效果大概会在1年左右的时间体现,表现为净利润率的提升,因为原材料涨价波峰转到波谷会增厚企业利润。

拉长来看,如果涨价效应能够持续,对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明显的改善,那么公司会迎来更大上涨幅度,并且时间更长的一个股价上涨。回顾了前三次涨价潮,发现第三轮涨价潮的情况与本轮最为相似,均是由PPI向CPI传导。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本轮大众品提价是由成本驱动的,但是需求端尚未完全恢复。而目前在疫情反复的冲击下,消费的需求又是各类需求里面相对较弱的。

目前提价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知名度非常高的品牌,这些具备品牌优势的消费龙头可以通过提价来消化成本压力。而那些品牌如果不具备提价能力,加之行业壁垒不高、需求不是特别刚性,很可能就被成本压垮,最后被淘汰出局。

产业升级才是破解之道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需求端受到疫情影响,但消费升级、健康消费、绿色消费、高品质消费仍然是未来的大趋势。面对市场的压力,提价确实可以缓解压力,但靠涨价盈利并不是企业的重心,产业升级才是破解之道。

很多龙头企业提价后转嫁成本压力,刺激利润增长,短期内股价上涨幅度也非常大,盈利也确实会得到改善,但最终的市场表现还是需要依靠长期的业绩来兑现,尤其是对于次高端品牌来说,更需要受益于产品结构升级维持弹性增长。

但在终端消费者需求不振下,相关企业或面临提价不顺畅。企业提价幅度小于可能成本涨幅,或者需要额外投入费用,导致阶段性盈利能力承压。

整体来看,食品调味品企业近期的提价对业绩的提升或只是短期的刺激作用,核心工作是重点寻找那些满足新阶段时代环境下的卓越成长股。只有专注改善单一传统的产品结构和升级改革,企业最终才能走出“涨价潮”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