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0跨行的什么银行(跨行是什么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天姣 青海报道 五年已过,“双基联动”在西北地区的试点效果如何?

201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青海省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的批复》提出,要把“双基联动”金融服务模式真正做实做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强化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创新,推广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林产品订单作为抵质押物的贷款产品,发展订单农牧产品贷款。

转眼五年已过去。“青海特色”的普惠金融试点情况如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赴当地调研了解到,基于基层党组织地缘、人缘和亲缘优势,青海省创新工作方式,打破了精准扶贫信贷服务缺信息、缺信用的“瓶颈”。与此同时,依托当地农信社,青海“双基联动”与特色农牧产品贷款将普惠政策红利向当地小微企业与居民精准滴灌。

截至目前, “双基联动”合作贷款余额近250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3%以上,其中,“双基联动”信用贷款余额达185亿元。依托当地特色与风土人情,推出枸杞贷、拉面贷、藏毯贷等系列贷款服务,提高金融支农支小能力,实现特色可持续性发展,缓解了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就业。

“双基联动”与多点发力拓渠道

青海它很大,全省总面积为72.2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村与村,镇与镇,县与县间,是车程数把小时的距离。青海又很小,常住人口592万余人,家家农信社,织了张信用网。

小微企业、农牧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中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在少数民族聚集地青海,其所面临的障碍更多。

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估、担保、交易等平台,农村资产确权难、抵押登记难、价值量化难、交易流转难的问题在青海仍然十分突出。服务成本也因农牧区幅员辽阔、金融服务半径大而高出不少。更进一步的个人生产及消费类信贷需求投放也受到农村人口老龄化与信贷主体萎缩的极大制约。

风险亦位于困难的一环。因农牧民金融知识普遍匮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信用信息未纳入征信体系,从而造成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贷款投放风险由此较大。

对此,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简称“青海农信”),基于基层党组织地缘、人缘和亲缘优势,创新“党建+双基联动+脱贫攻坚”工作方式,打破了精准扶贫信贷服务缺信息、缺信用的“瓶颈”。个人线上贷款平台,灵活弹性的采贷款方式与简化易行的信贷流程,减轻农牧户的融资成本。全面运用数字化管理平台,也打通了与不动产登记中心的数据接口。

“双基联动”是青海普惠的突出点之一。“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是指基层银行业机构与农牧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对农牧户和城镇居民的信用评级、贷款发放及贷款管理。

双基联动的做法是,基层村委党组织选派村干部到基层农商银行兼任“副行长”,全程参与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发挥金融业务调查员、管理员、监督员的作用。农商银行选派行长或信贷员到基层党组织兼任“副书记”,发挥金融宣传员、推销员、服务员的作用,形成自上而下、逐级联动的合作机制,从而聚焦脱贫攻坚、信用体系建设等普惠金融方面的突出问题。

截至目前,青海累计建立“双基联动”办公室3000余个,“双挂”人员4700余人,“双基联动”办公室覆盖全省近80%的行政村,惠及农牧社区66万户老百姓。“双基联动”合作贷款余额近250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3%以上,其中,“双基联动”信用贷款余额达185亿元。

通过“双基联动+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模式,推进整村授信批量作业,青海助力信用体系得以持续覆盖。至目前,累计评定15个信用县、249个信用乡(镇)、2861个信用村、64.12万户农牧信用户,创评面达到全省总量的90%,实现了覆盖乡村、社区、城镇、居民、农牧户的全域信用体系建设。

乡级营业网点于2014年实现了全省100%全覆盖,村级惠农服务点的扩增也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全省所有行政村,偏远山区的农牧民群众得以办理小额存取款、转帐、结算等业务。

同时,大额实时支付、小额批量支付、网上支付跨行清算、农信银资金清算、网联清算、银行卡支付、行内资金汇划、银行商业汇票等已经覆盖到了广大农村地区,提升了农牧区的资金周转效率。省联社先后开设微信银行、第三方支付、手机号码支付等电子银行业务。

“双基联动”与多点发力拓展支付清算网络下,截至目前,全省农商银行系统已在全省范围内设立惠农金融服务点3073个,覆盖全省73.7%的行政村。至8月末,累计通过惠农金融服务点提供取款服务近60万笔、金额超3亿元,转账服务26万笔、金额超20亿元,查询服务近56万笔。

公开信息显示,2005年6月,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成立,根据省政府授权履行对全省农商银行(农信社)“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目前,全系统共有法人机构30家,其中:省联社1家、农村商业银行29家;从业人员4550人,营业网点366家,设立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点3100个。

“一县一品”特色信贷与花海

普惠金融的内容、形式也在多样化。依托当地特色与风土人情,各式贷款是青海农信的亮点。

结合各服务辖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产业规划、信贷需求等,青海农信创新信贷业务品种。以“一县一品”特色信贷模式为抓手,推出了枸杞贷、拉面贷、藏毯贷、牛羊贷、惠企贷等一系列产品。

“惠企贷”支持当地产业发展壮大。民和县绿禾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月16日,是一家集种苗、花卉繁育、销售、旅游开发为一体的企业。因扩大经营规模需要,该企业于2020年4月与民和县绿世界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观赏牡丹采购合同,资金周转困难之际,向民和农商银行申请贷款100万元。

客户经理实地调查后,认为该公司正常经营,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偿债能力,对其给予信贷支持,缓解了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就业。

“枸杞贷”助力特色种植业发展。以扶持本地特色农产品枸杞发展为切入点,都兰农商银行向当地从事枸杞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的自然人、企业和产业专业合作社推出“枸杞贷”。根据生产经营周期、信用情况和贷款用途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在定价浮动幅度内适当优惠,对符合规定用途的“枸杞贷”享受财政贴息政策。2021年累计发放“枸杞贷”超140笔,金额1500余万元,截止8月末余额近1800万元。

“拉面贷”推动“拉面经济”品牌化、规模化。为加速青海拉面规模化、连锁化发展,省联社于2019年5月成立全省农商银行系统金融支持“拉面经济”领导小组,与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海东市政府多次对接洽谈合作。化隆、循化、民和、门源4家农商银行2021年累计发放“拉面贷”近3000笔,金额5亿余元,截止8月末余额近7亿元。

利用自然加人工手艺创新出的效益,一点不比各色花式贷款逊色。如青海边麻沟村有一片花海,它的春夏是满眼繁花,它的秋天也有另一番花景,为边麻沟村铺开了一片可见的未来。

边麻沟村平均海拔2800米,全村人口612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前,这里仅以单一的小麦、菜籽、大豆等农作物种植业为主,农民每亩地收入不到六百元。如今,依托万花谷花海景点为依托的特色旅游经济,村民开办的农家院及自助茶园共50户,2016年收入最高达10万以上,最少达6万元,平均收入达8万元,经营周期为90天左右。

在花海农庄项目建设以前,为带领全村农民致富,边麻沟村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将村民3200亩林地、600亩耕地以入股方式流转到大众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中,筹集项目资金1200多万元(其中争取项目资金600万元,村民集资入股600万元)。

除此之外,以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将贫困户人均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吸引到“花海”建设中,形成了以土地、资金、扶贫产业资金三种入股形式筹措“花海”建设资金,由合作社于年2015实施建设乡村森林生态旅游边麻沟花海农庄项目。

2016年,“花海”的建设成效在近3个月的试营业期间得到了初步显现,2016年7月底至10月初,“花海”景区的门票收入达140多万元。

在花海带动下,截至目前,边麻沟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0户28人,村民农家院、农家宾馆户均日收入1000多元,由此部分解决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稳定就业。朔北乡窑沟片区7个村均有群众以栽植、除草等方式务工参与花海农庄建设,用工人数累计达3万人次,发放工资90余万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