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简单来说是做什么(阿里巴巴具体是做什么的)

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22财年第三季度(截至2021年12月末)业绩表现。在本季度收入为2425.80亿元,同比增长10%,经调整EBITA为448.22亿元,同比下降27%;同时,净利润同比下降75%。

从整个经营指标上来看,这一份财报跟阿里巴巴以往的财报数据相比,都是暗淡的。那么,不再是“印钞机”的阿里巴巴是不是就走到了一个发展“瓶颈期”?同时,淘宝天猫GMV单季个位数增长是否也意味着阿里巴巴“新零售”到达了终点?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应该说,这是阿里巴巴在宣布升级多元化治理体系,重新划分商业分部后的第一份季度财报。阿里首次将商业经营部分进一步细分为:中国商业、国际商业、本地生活和菜鸟四个板块,集团的云计划、数字媒体及娱乐和创新业务和其他分布保持不变。收入方面,阿里三季度贡献最大的三个业务分别来自——中国商业、云计算和国际商业,三个业务的同比增速均有所放缓,分别为7%、20%和18%。

其中,天猫2009年至2021年的双11交易额增速也是逐步放缓,从2009年的1700%降至2021年的8.45%。

在国际零售方面,本季度海外市场消费者首次突破3亿,Lazada与Trendyol订单分別实现52%和49%的强劲增长,带动整个国际零售业务订单保持25%的同比增长。国际批发业务阿里巴巴国际站GMV同比增长50%。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12个月,阿里巴巴中国市场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9.79亿;其中,主打下沉市场的淘特季度支付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00%;主打生鲜领域的淘菜菜季度GMV在较高基数下仍实现环比30%的强劲增长,帮助阿里巴巴在食品生鲜、杂货等品类实现更高渗透;为与中国零售业务战略互补,菜鸟加强了驿站覆盖。截至2021年12月31日,农村地区菜鸟驿站数量同比增加了一倍多;菜鸟国际物流网日均处理包裹量超500万个,为国际商业的长期增长提供支撑。

不难看出,多元健康的分部数据指向阿里巴巴长期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未来想象空间逐渐显现。其既表现在消费互联网业务稳步扩大渗透率,也表现在产业互联网上依靠技术优势形成规模效应。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电话会上表示:“本财年末国内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10亿的目标将按计划完成,未来的重点已经从用户增长转变为用户的留存和用户粘度消费额的增长。”应该说,张勇的这句话为阿里巴巴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与其盲目的为GMV担忧,不如加固护城河、留住优质活跃用户、提高整体客单价,将阿里巴巴“人、货、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从而大举提升利润率。

无论是本土电商还是国际电商,在发展的前期,GMV肯定是对一个企业是否在市场站得住脚的重要指标。对于阿里巴巴这样一个市值早已破千亿的公司来说,GMV不再是论其发展好坏唯一的标准,毕竟没有哪一个公司的GMV能连续20年的时间里,每年持续不断的高速增长,这也明显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因此,短期来看,不再拥有GMV高增长的阿里有点后劲不足,但长期来看,阿里高效的供应链效率依靠的的不是传统的客户社交裂变模式,而通过大数据掌握和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通过精准推荐,将“人找货”变成“货找人”,通过延长业务场景,持续向高频消费用户渗透,从而让更多的低频消费用户转变为高频消费用户,也就是张勇所说的“从用户增长转变为用户留存”,从而大举提高用户在阿里的消费频次;与此同时,天猫原有的88vip体系也做好了用户分层的底层建设。

记得2019年,阿里88vip在上海举办第一场线下活动,媒体报道:“上海平均每40人就有一人是阿里88vip”,这样庞大的忠实用户群体应该是阿里巴巴最强大的利润“护城河”,如何提升这一部分用户的服务体验以及消费频次、客单价,应该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目标,也是张勇所说的:“用户粘度消费额的增长。”

因此,未来的阿里巴巴与其在GMV数量上涸泽而渔,不如退而结网,将整个供应链体系做的更强,提升运营效率,聚焦消费者体验和商家价值的打造,将“商业场景+履约网络”完美结合,从而达到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23岁的阿里巴巴来说,新零售才刚刚开始,未来依旧可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