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城市-区域发展逻辑证明城市由单中心向网络化演进,由个体竞争走向协调发展,并呈现出单中心向心集聚-多中心差异扩散-网络化区域协同的三个层次的进阶阶段,最终从原来的“有多大腹地支撑多大城市”转向“有多强区域支撑多强的城市”。
武汉在2003年针对当时城市经济地位下降,集聚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打造“1+8武汉城市圈”,即以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武汉为中心城市,黄石为副中心城市。
上海顺应全球区域竞争趋势,提升全球竞争力,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其中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通、常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等城市。
目前,长沙与上海、成都、重庆等长江经济带上游、下游核心城市相比偏弱,人口、经济规模上差距明显,特别与同类型中西部省会城市相比,长沙中心能级有待提升,尤其体现在首位度方面,长沙2018年人口总数占到全省11.8%,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30%,远低于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
▲长沙、武汉、成都、西安2018年底人口和GDP占全省比重
因此当前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的辐射带动作用仍有待强化,有必要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统筹协调,进一步做大做强长沙市,加强长沙中心功能和对经济腹地统筹配置能力,提升长沙集聚、辐射、服务功能,进而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
省会都市圈圈层的划分
通过拼合长株潭三市最新总规,规划到2020年,形成约1445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规模,其中长沙城市建成区(包括宁乡、浏阳)1000平方公里,株洲240平方公里,湘潭市205平方公里。
三市未来将在60km半径范围内将形成城市连绵区,共同打造区域中心,长沙所处的长株潭区域,目前处于同城化阶段,同城化地区实际上是一个多中心组团城市。
▲长沙省会都市圈圈层划分示意图
结合长株潭特色,长沙省会都市圈划分为二个层次:
层次一:长沙都市圈,以长沙为核心的150km半径范围内,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市以及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外围5市。统筹协调重大事项。其中在60km半径内形成长沙都市区,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中心城区,益阳市区,以及汨罗、湘阴、宁乡、浏阳、韶山、湘乡、醴陵、湘潭县、株洲县9个外围县城。构建强联系的一体化区域。
层次二:长株潭同城化地区,以长沙为中心的30km半径范围内,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中心城区,形成更高标准的同城化地区。
▲长沙省会都市圈圈层划分
省会都市圈圈层体系的构建
关于省会都市圈圈层体系的构建,下面挑选大家最关心的轨道交通建设内容奉上。其他详情如
在长沙都市圈范围内,利用既有铁路廊道提级,打造辐射四向的城际铁路,形成 1 小时商务圈。在长沙都市区范围内,构建同城同网轨道快线,打造1小时通勤圈。
▲长沙都市圈1小时商务和1小时通勤圈示意图
1 小时商务圈约150km辐射范围
岳阳方向,利用原京广开通长岳城际铁路。
益阳、常德方向,利用石长铁路复线富余能力开通石长城际铁路。娄底方向,利用长株潭城际与湘黔线衔接开通长沙-湘潭-娄底城际铁路。衡阳方向,构建株洲-衡阳城际铁路与长株潭城际衔接,形成长沙-株洲-衡阳城际轴线。1小时通勤圈层约60km辐射范围
构建同城同网轨道快线,打造 1 小时通勤圈。加强长沙与各功能中心、节点城市之间快速连通,强化长沙一体两翼间的快速直连。规划新增长株快线,河西快线、宁乡-机场快线、浏阳-南站快线。
推进都市圈形成分工协作的功能网络
商务金融网络
金融总部在长株潭同城化地区,金融功能集聚区在各地级市,中后台功能在长沙都市区内。
产业创新网络
科研总部、教育科研、高新服务尽量集中于长株潭。其他地级市培育应用转化、高技术制造功能。基础工业功能尽量往岳阳集中。结合资源布局消费品生产功能。培育60km产业创新紧密圈。
文化创意网络
文化总部在长株潭,文化产业基地分布各地级市;文化服务在长株潭,创意设计相对均衡分散,文化产品制造分布特定区域。
旅游休闲网络
形成两级旅游服务中心,其中一级旅游服务中心为长株潭,二级旅游服务中心为岳阳、常德、衡阳,并形成三类节点:观光—结合自然、人文资源,休闲—都市区范围内及地级市周边,度假—结合山水、气候条件布局。
商贸物流网络
打造以长株潭为总部、岳阳、常德、衡阳为重要节点、都市区+外围节点为口岸和均衡分布节点的网络体系。
结合大多数都市圈发展都遵循“中心集聚-近域扩散-网络发展”的规律,以南京、上海为例国内先发区域阶段拐点的经验总结,区域发展拐点为,核心城市迈入后工业时代,树立三产绝对主导地位的时间节点成为都市圈走向扩散、均衡的重要拐点。
长沙正在进入二三产交织期, 制造业效益虽然被服务业超越,但制造功能仍在强化,同时人口仍然具有很大集聚空间。
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中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身为中部省会城市的长沙,过去十年人口增长明显,并具备吸引湖南这个人口输出大省人口回流的天然优势,预计长沙市2030年人口增长到1050万,2050年人口达到1300万,发展成为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城市。
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都市,必然是一定区域的核心城市,集聚了区域的经济、科技、文化的核心功能,并拥有强大的辐射、带动、服务区域的能力。
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都市也一定不能是孤立的,需要以城市群为载体,统筹区域资源配置,优化职能分工,以区域的承载能力支撑、反哺核心城市正常的功能运行和发展 。
作者:规划视点@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肖龙瀛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