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理想主义是什么(利己主义和理想主义)

术语利他主义是由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创造孔德(1798年- 1857)。源自意大利语altrui,意思是“对他人”或“他人的”,“利他主义”被引入作为“利己主义”的反义词,指的是人类与他人有关的本能的总和。利他主义利他主义利他主义这些新术语为 19 世纪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个有争议的新概念框架,可以在其中讨论古代哲学、宗教和伦理问题。在早期的启蒙习语中道德主义,这些被表达为关于特定自私的激情与仁慈的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或自爱原则与良心的权威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早期的成语中,托马斯霍布斯和伯纳德曼德维尔等作家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即所有人类行为最终都是由自身利益驱动的,而他们的批评者,包括弗朗西斯哈奇森和约瑟夫巴特勒,表达了相反的观点,即仁慈是根本作为个人利益的人类行为原则。“利他主义”的概念历史始于 1850 年代,并产生了它自己特定的一组科学、宗教和哲学问题。

“利他主义”和“利他主义”至少被用来指代三种不同的事物:意图、行动和意识形态。这三种用法可以归类为“心理利他主义”、“行为利他主义”和“伦理利他主义”。心理利他主义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帮助他人的任何倾向或有意动机。行为利他主义是根据后果而不是意图来定义的:它指的是任何有益于他人的行为(通常有一个附加条件,即代理人需要付出一些代价)。“进化利他主义”或“生物利他主义”是行为利他主义的一种形式,因为它仅根据后果而不是意图来定义:它指的是降低执行它的生物体的适应度并增加另一个生物体的适应度的任何行为(见道金斯;苏伯和威尔逊)。最后,伦理利他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认为他人的幸福应该是个人行为的主要目标。(相比之下,道德利己主义指出个人应该首先寻求的是他或她自己的幸福。)

混淆的一个常见原因是这三种可能含义中的前两种含义之间的模棱两可——介于关于心理学的主张和关于行为的主张之间。例如,声称没有真正的利他主义之类的东西可能是为了传达这样一种观点,即从心理上讲,没有人的动机会完全忘记自我,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将获得认可和愉悦我们的慈善行动。答案可能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确实存在,因为许多人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从事慈善活动,但通过从心理学角度转向行为角度的利他主义,这个答复未能反驳最初的主张。这种对利他主义含义的概念混淆和分歧从一开始就标志着对利他主义的讨论,并一直持续到今天。(Blum 对一些定义和概念问题进行了有用而简洁的讨论。)

对利他主义的讨论也围绕着基本的经验、伦理和政治问题展开。人类利他主义的真正根源是什么?它们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还是文化的?利他主义真的是最高的道德善吗?在道德上,我们是否有义务像对待家人和朋友一样向陌生人扩展我们的利他主义?我们甚至应该对非人类动物表现出无私的行为吗?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利他主义的作用,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安排社会?无论如何,最好的社会真的是那些利他主义最大化的社会吗?

孔德与社会学

术语利他主义被创造出来,在法国(altruisme),由孔德(1798 -在他的第一个容积1857)SYST è我去politique正(1851 - 1854年;积极政体的系统)。1850 年代和 1860 年代,英国思想家同情孔德,包括乔治·艾略特、GH 刘易斯和约翰·斯图尔特·米尔(见狄克逊,2005 年)。在孔德体系中,“利他主义”代表着对他人的情感的总和。孔德说,新的颅相学大脑科学证明了利他主义情绪是与生俱来的。他宣称这是现代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并将其​与他提出的基督教观点进行对比,即人类本质上是完全自私的(因为原罪的污点))。孔德的希望是,通过建立一种基于对人性和社会的科学理解的新人文主义宗教,文明国家将发展到利他主义情绪战胜利己主义情绪的阶段。孔德教导说,研究如何建立这样一个社会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他看来,增加利他主义的关键之一是承认女性由于其母性本能比男性更利他。因此,他们应该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和宗教权威(尽管仅限于家庭领域)。因此,正如他所说的,人类宗教鼓励特别强调女性的道德美德和母性的伟大神圣(见赖特)。

最初与利他主义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的孔德造币是“社会学” ——新的社会科学。除了孔德自己的理论之外,19 世纪最重要的两种利他主义理论也是由先驱社会学家提出的,即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 – 1903 年)和É mile Durkheim(1858 年–1917)。涂尔干借鉴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同时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更广泛、更复杂地使用了经验数据,在他 1897 年对该主题的研究中区分了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失范自杀类型。涂尔干说,自私自利的自杀在发达国家的西方国家(尤其是强烈的新教国家)最为普遍,这是这些国家鼓励高度发展的个人自主意识的结果。另一方面,利他性自杀在具有过度社会融合感的原始民族中尤为普遍。涂尔干所关注的利他性自杀的主要类型是男性在年老或生病时自杀,女性因丈夫死亡而自杀,

达尔文、斯宾塞和进化

查尔斯·达尔文没有使用“利他主义”一词,而是更喜欢使用他在 1830 年代和 1840 年代阅读道德哲学时熟悉的旧术语,例如“仁慈”、“同情”和“道德感”(见达尔文;理查兹)。在他的《人类的后裔》(1871 年)中,达尔文对中性昆虫明显的自我牺牲行为提出了一种群体选择解释,这是著名的。根据这种观点,碰巧包含自我牺牲者的昆虫群落在生存斗争中受益,而牺牲了与它们竞争的更自私的个体组成的群落。结果,与以自私和竞争为主导的达尔文性质的流行漫画相反,——它们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物学中。如何解释利他行为,尤其是昆虫的利他行为,一直困扰着生物学家(见 Lustig),并成为昆虫学家 EO Wilson 在 1970 年代创立的“社会生物学”新学科的中心话题。

然而,在 19 世纪后期的英语世界中,赫伯特·斯宾塞(1820 – 1903) 而不是查尔斯·达尔文 (1809 – 1882) 被誉为进化论哲学的主要代表。从 1870 年代起,斯宾塞也是对传播利他主义(和社会学)语言负有最大责任的作家之一(参见 Dixon,2004)。斯宾塞承认他从孔德那里借用了这些术语。在他的《心理学原理》(1870 年至1872 年第二版)和《道德数据》中(1879),他发展了关于利他本能如何进化和继承以及它们如何随着社会进化的进步而增加的理论。然而,他否认这样做是支持孔德对哲学、科学或宗教的看法。事实上,尽管斯宾塞同意孔德的观点,即利他主义会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增加,但他对理想未来社会的看法在许多方面与孔德的看法相反。孔德设想的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实际上是极权主义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个人为了秩序和进步而牺牲个人自由,而斯宾塞则希望建立一个个人自由(和责任)最大化的社会(见理查兹)。斯宾塞的希望是,人们将越来越多地自发和自愿地以利他的方式行事,而无需国家干预。1860 年代和 1870 年代的英国和美国,科学拒绝了他对获得的道德和智力特征的可遗传性的信念,以及支持某种国家福利的政治共识的兴起,使他的大部分思想站不住脚到二十世纪初。

功利主义

正如 19 世纪最杰出的倡导者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 – 1873 年)所讨论的,功利主义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一种好的行为会增加整个社会中快乐而不是痛苦的普遍流行。因此,它可以被解释为一种道德利他主义。在孔德和实证(1865)然而,Mill 明确表示他的功利主义并不意味着对利他主义的片面承诺。他相信对普遍幸福的承诺与每个人过上幸福生活是非常一致的,他批评孔德提倡一种极端的利他主义。根据密尔的功利主义原则,孔德的由每个人痛苦的自我牺牲获得的人人享有幸福的观念是矛盾的。充分满足“利己倾向”是幸福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有利于发展对他人的仁爱。十九世纪后期,亨利·西奇威克进一步发展了哲学伦理学的功利主义传统(见施尼温德)。在他著名的伦理学方法中 (1874 年和随后的几个版本),Sidgwick 试图确定个人利他主义的适当程度,并展示如何鼓励这种行为,同时也承认自利的合法、独立要求。

基督教与不信

一开始,利他主义的概念在充满道德和宗教热情的维多利亚文化中引起了广泛共鸣(见科里尼)。有些人被孔德的实证主义及其对人性的崇拜所吸引,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受人尊敬的不信形式,它将对科学的承诺与持续的宗教意识以及利他主义实证主义意识形态所涉及的强烈社会良知结合在一起(见赖特)。另一方面,一些忠于基督教道德和社会观的人在孔德的利他主义中看到了爱他人的概念,这种概念与对适当的自爱和爱上帝的必要性的理解分离. 还有一些人认为,利他主义的人文主义庆祝只是基督教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形态的世俗化版本(见 Dixon, 2004, 2005)。基督教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持有最后一种观点。在后者中,最分明之一是尼采(1844 - 1900)。在尼采的视野中,基督教是所有利他主义、自我牺牲和怜悯的意识形态的根源——简而言之,是与他所庆祝的自信和贵族理想完全相反的“奴隶道德”(见尼采和引言)由 Ansell-Pearson)。

从 20 世纪开始,一旦孔德无神论哲学中利他主义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则更常见的假设是,利他主义是一个概括了基督教教义核心的术语。然而,法国哲学家雅克·马里坦(Jacques Maritain,1882 年至1973 年)继续强调,孔德的极端和无神论的利他主义概念与基督教的爱,无论是人的还是神的爱都大不相同。马里坦所坚持的基督徒之爱与利他主义的区别,可以概括为爱人己与爱人己的区别自己(见 Maritain)。尽管如此,一些基督教作家仍然认为利他主义与基督教的爱或 agape 几乎相同。

社会主义与经济学

1880 年代,英国及其帝国的经济繁荣出现衰退。其结果包括对社会和经济进步不可避免的信心减弱,以及公众对城市贫民困境的认识提高。自由放任的经济正统观念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主,伴随着维多利亚早期的乐观和成功,也越来越受到质疑。对利他主义的新兴趣现在很明显,不仅在哲学和宗教中,而且在经济学中。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中心假设是,人既有仁慈的本能,也有自私的本能,但在经济活动中,严格运用自利才是最合理的原则。这个假设现在经过了更严肃的检验(见 Pearson)。利他主义与合作和集体主义的政治信条联系在一起。一个公社在美国甚至被命名为“Altruria”,以承认利他主义对这一新运动的重要性。因此,利他主义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为一种意识形态,使其更接近共产主义,而不是早先与之相关的孔德实证主义或斯宾塞个人主义。对这些群体而言,利他主义是在追求和谐和平等的社区生活中对自我的彻底和普遍的否定。在 20 世纪后期,经济学中自利假设的可行性再次受到质疑(见曼斯布里奇;门罗)。

二十世纪上半叶

在 19 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以及看到对“利他主义”作为经济和政治学说的新兴趣,见证了该主题知识讨论的加速专业化。虽然像刘易斯、艾略特、密尔和斯宾塞这样的作家一直在大学之外追求他们的智力项目(用科里尼的话来说,他们是“公共道德主义者”),但到 20 世纪之交,严格的学术讨论越来越成为这种情况道德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课程由大学专家进行。因此,由此产生的讨论既更加脱离公共政治生活,也更加支离破碎。20世纪上半叶逻辑实证主义精神的影响意味着那些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工作的人倾向于避免甚至否认带有伦理和宗教色彩的问题的意义。GE 摩尔声称(在他 1903 年的著作《伦理学原理》中),任何试图根据对人性和社会的科学解释得出道德结论的伦理体系(正如孔德和斯宾塞的体系所做的那样)都犯下了“自然主义”谬论。” (参见 Maienschein 和 Ruse 的论文集,探讨在生物学上建立伦理学的可能性。)最后,生物学中新达尔文综合论的成功以及对后天特征遗传学说的拒绝似乎破坏了早期关于更大利他主义逐渐演变的理论。剩下的只是将自然视为竞争和自然选择的领域的完全不道德的愿景。所有这些因素意味着,尽管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继续讨论利他主义的概念,但在 20 世纪的前五十或六十年,学术界对该主题的兴趣有所下降。

1960 年代以来的社会心理学、社会生物学和利他主义

自 1960 年代以来,对利他主义的科学研究显着增加。20世纪70年代,“帮助行为”和“反应迟钝旁观者”的问题,是社会心理学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中(见霍华德和Pilliavin; Latan é和达利;小精灵é)。后来 C. Daniel Batson 通过一系列实验试图建立一些帮助行为的真正利他动机,将其解释为同理心的产物(参见 Batson),从而激发了社会心理学家之间的大量讨论。其他人则更喜欢更利己的假设,例如帮助行为是为了减轻帮助者对被帮助者的痛苦所带来的痛苦的理论。

在进化生物学领域,1975 年出版了 EO 威尔逊颇受争议的社会生物学,该书着手根据潜在的生物机制解释所有社会现象。次年,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非常成功的科普著作《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发表了。它基于由威廉·D·汉密尔顿开发的数学模型,用于根据对遗传相关个体的益处来解释利他行为。这两本书的绝对核心是关于自我牺牲的个人如何在无情的生存斗争中取得成功的难题。简而言之,达尔文进化论如何产生利他主义?道金斯的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它不能。在道金斯看来,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是被其“自私基因”编程的盲人机器人,任何表面上看似“利他主义”的行为实际上都是由基因的利益驱动的。因此,明显利他冲动的存在可以用这样一个事实来解释:一个为近亲(他们有许多相同基因)的利益而行事的人正在增加该个人基因副本持续到下一代的机会。由于自然界没有真正的利他主义,道金斯总结道,我们能做的最多的就是尝试教我们的孩子利他主义,希望他们能够成功地反抗他们的基因遗传。

对道金斯思想的科学、哲学和神学批评已经很丰富了。一些人认为基因可以有“利益”或被描述为“自私”的想法是具有误导性的拟人化。道金斯回答说,这些只是比喻,但有助于传达这样一个事实,即进化的真正事业在基因水平上进行。但其他人质疑是否真的确定选择只在遗传水平上进行,甚至主要在遗传水平上进行,而不是在个人、群体或物种水平上进行(参见 Sober 和 Wilson)。许多评论家发现《自私的基因》中隐含的人性观点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愤世嫉俗、宿命论和悲观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学术讨论已经从社会生物学和自私的基因设定的议程转移,但“利他主义”的话题继续吸引着广泛学科的广泛关注,包括神学、哲学、进化论等。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参见 Batson;Mansbridge;Monroe;对于特别有用的集合,Post 等人)。关于科学、宗教和哲学各自对理解人类利他主义有什么贡献,以及它们的伦理和政治含义,同样的核心问题仍在激烈辩论中。

在调查积极人际行为的广泛研究领域中,常用三个术语:亲社会行为、帮助行为和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是三者中最广泛的;它指的是可以被解释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的任何行为。因此,当在战场上代表一个国家实施谋杀时,它是一种与为防止犯罪而进行干预一样的亲社会行为。“帮助行为”仅指为其接受者提供一些好处的任何行为。“利他主义”是三个概念中最狭窄的一个。利他主义是一种行为,不仅为其接受者提供利益,而且对行为者没有任何好处,甚至会产生一些成本。如果人们认为心理奖励是对演员的好处,利他主义的定义非常狭窄,几乎排除了所有人类行为。因此,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简单地坚持认为,利他行为只需要排除行为者获得物质利益。一些理论家要求作为定义的一部分,行为的动机是“以造福他人为最终目标”(Batson 1991,第 2 页),但不排除行为者偶然获得利益。

相关术语包括慈善、慈善、志愿服务、分享和合作。慈善事业和慈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捐赠金钱或物质。同样,志愿服务通常是指在某些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下,为最终目的是造福他人而付出时间。共享与合作是指群体或集体成员之间的协调行动,为整个群体带来更好的结果。所有这些术语都可以归入“亲社会行为”这一通用术语,并且通常归入“帮助行为”之下,尽管它们很少符合利他主义的严格标准。


历史

当代利他主义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奥古斯特孔德,他探索了利他主义和“同情本能”的发展。麦克杜格尔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强调了利他本能的存在(1908 年)但被 Lois Murphy(1937 年)的自然主义观察研究反对。早期的符号互动主义者将利他行为归因于“扮演另一个角色”的能力——想象自己处于另一个人的境地(Mead 1934)。利他主义的发展研究建立在 Piaget (1932) 的理论工作之上,他探索了分享行为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 Kohiberg (1969) 关于道德判断发展的工作。Hartshorne 和 May 进行了最早的一系列实证研究(1928-30)之一,重点关注儿童的诚实和利他主义。Sorokin (1950, 1970[1950]) 写了大量关于爱和利他主义的文章,并通过研究被他人提名为“好邻居”的个人,开展了关于非正式帮助和志愿服务的第一项实证工作。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将这种对利他主义和帮助行为的兴趣高涨归因于 1964 年基蒂·吉诺维斯 (Kitty Genovese) 被谋杀以及三十九名目击者未能干预。作为媒体广泛报道的主题,这一事件激发了 Latané 和 Darley 对旁观者无所作为的实验性调查,发表在《反应迟钝的旁观者:他为什么不帮忙?(1970)。在 1970 年代,帮助行为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尽管在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这种重视程度大大下降(有关按十年发表的研究数量的数据,请参见 Batson 1998)。由于这个开始,绝大多数研究都涉及对陌生人暂时问题的干预。直到 1990 年代,人们才开始关注非正式和正式的志愿服务、慈善捐赠和献血。几乎所有的教科书现在都有一章关于利他主义和帮助行为,并且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已经出版了许多关于这个主题的书籍。


利他主义和帮助行为的理论

帮助行为已在各种理论框架内得到解释,其中包括进化心理学、社会学习和认知发展。一种社会生物学方法认为,帮助行为和利他主义是通过遗传传递的行为倾向的选择性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已经提出了三种机制:亲属选择、互惠利他主义和群体选择(参见 Sober 和 Wilson 1998)。这些机制将利他行为的进化解释为:倾向于帮助那些从事有益行为的人,大概是基于互惠基因;以及包括更高比例的利他主义者的整个群体的生存可能性更大。第二种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帮助行为是通过社会文化进化发展起来的,即通过纯粹的社会传播模式保留的行为的选择性积累。(参见 Krebs 和 Miller [1985] 对这些文献的精彩回顾。) 儿童帮助行为发展的认知发展方法强调认知结构的转变和体验性角色承担机会作为决定因素。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通过与社会环境互动而学习的利他主义和帮助行为,主要通过模仿和建模,但也通过强化。交换理论反映了相同的行为主义原则,表明个人在遵循最大化奖励和最小化成本的原则指导下执行帮助行为。帮助行为有助于获得可能是物质的、社会的,甚至是自我管理的奖励。一个更明确的社会学框架表明,个人帮助不符合规定帮助的社会规范。三个规范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给予规范,它规定了给予本身;社会责任规范,规定帮助依赖他人的人;和互惠规范,它规定个人应该帮助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

反映当代社会心理学对认知的重视,几种帮助行为的决策模型指导了成人帮助行为的大部分研究(Latané 和 Darley 1970;Piliavin 等人 1981;Schwartz 和 Howard 1981)。这些模型指定了从注意到潜在的帮助情况开始并以帮助(或不帮助)决定结束的顺序决策。研究的重点是确定影响决策过程的个性和情境变量,并说明它们是如何做到的。人们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帮助的社会和社会学方面——帮助发生的背景、帮助者和被帮助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影响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构性因素(Gergen 和 Gergen 1983;Callero 1986 )。一个非常积极的工作重点,


利他主义和乐于助人的行为研究

人员变量。由于定义和测量问题,关于利他人格的存在一直存在广泛而混乱的争论(参见 Schroeder et al. 1995)。现在有很好的证据表明,一种亲社会人格特征模式表征了那些行为涉及长期、持续形式的帮助行为的个体(例如,社区心理健康工作者,参见 Krebs 和 Miller 1985;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工作的志愿者,参见 Penner等人,1995 年;彭纳和芬克尔斯坦,1998 年)。构成亲社会人格的特征包括同理心、责任感、关心他人的福祉和自我效能感。在紧急情况下的帮助方面,受情境影响的人的证据更有力;那是,影响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的个人特征和情况的相互作用。例如,自信和独立可以不同地预测个人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其他人在场或个人独处时的行为方式 (Wilson 1976)。Batson 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亲社会人格特征与帮助相关,但仅当帮助是出于利己动机时,而不是真正的利他主义。个体差异因素在情境压力较弱时最有效的一般建议似乎普遍适用于帮助领域。自信和独立可以不同地预测个人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其他人在场或个人独处时的行为方式 (Wilson 1976)。Batson 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亲社会人格特征与帮助相关,但仅当帮助是出于利己动机时,而不是真正的利他主义。个体差异因素在情境压力较弱时最有效的一般建议似乎普遍适用于帮助领域。自信和独立可以不同地预测个人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其他人在场或个人独处时的行为方式 (Wilson 1976)。Batson 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亲社会人格特征与帮助相关,但仅当帮助是出于利己动机时,而不是真正的利他主义。个体差异因素在情境压力较弱时最有效的一般建议似乎普遍适用于帮助领域。

个人规范中表达的内在价值观也被证明会影响帮助。个人规范通过其对基于自我的成本和收益的影响产生了帮助的动力;符合个人规范的行为会产生奖励,例如增加自尊,而违反个人规范的行为会产生基于自我的成本,例如羞耻感。这种影响已在骨髓捐赠等高成本帮助中得到证明(Schwartz 1977)。其他与帮助相关的人格与帮助行为本身的成本和收益没有直接关系。例如,认知复杂性等信息处理方式会影响帮助。

Clary 和 Snyder (1991) 追求一种功能方法来理解帮助的动机。他们开发了一种问卷测量方法,可以区分长期志愿服务的六种潜在动机(例如价值表达、社会动机、职业取向),并证明了该工具的预测效度和判别效度(Clary、Snyder 等人,1998 年)。在一项研究中,他们表明预测长期承诺的并不是更纯粹的利他动机。暂时的情绪状态或情绪也可能影响帮助。Isen (1970) 和她的同事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善意的光芒”会诱使人们至少执行低成本的帮助行为,例如帮助某人捡起一堆掉落的纸张,

情况变量。情况的特点也会影响帮助的决定。受害者需求的显着性和清晰度会影响最初注意到需求的倾向和感知需求为严重的定义。随着观察者和受害者之间的物理距离减小,需求的显着性和清晰度增加;因此,紧急情况的受害者更有可能得到身边的人的帮助。有关他人需求严重性的情境线索会影响需求是否严重到足以保证采取行动。当受害者因心脏病发作而昏倒时,旁观者更有可能提供帮助而不是来自膝盖受伤,例如,大概是因为感知到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血液的存在会阻碍帮助,这可能是因为它表明问题严重到需要医疗救助。

在帮助领域最受支持的发现之一是,在潜在的帮助情况下,其他人的数量会影响个人的帮助决定。Darley 和 Latané (1968) 通过实验证明,在场的其他人越多,任何人提供帮助的机会就越低。这种影响背后的一个过程涉及责任的分散:潜在帮助者的数量越多,任何给定的个人就越不认为自己有责任进行干预。一个可能被认为具有帮助他人的特殊能力的人的存在也减少了他人帮助他人的责任感。因此,当有人身着医疗服处理医疗紧急情况时,其他人不太可能提供帮助。影响的第二个过程,当旁观者可以看到对方时,就涉及到对情况的定义。如果没有人采取干预措施,该群体可能会集体为彼此提供一个社会定义,即该事件不需要干预。

社会变量。研究还证明了其他社会变量对帮助的影响。Darley 和 Latané (1968) 实验表明,在紧急情况下,当有朋友而不是陌生人在场时,人们更有可能提供帮助。他们推断,在朋友没有回应的紧急情况下,人们不太可能将其归因于缺乏关注,而是会寻求其他解释。此外,熟悉的旁观者更容易谈论情况。因此,旁观者之间预先存在的社会关系会影响帮助。个人也更有可能帮助与他们相似的人,无论是在着装风格还是政治意识形态上。感知需求的合法性,一个由社会规范定义的变量,也会影响帮助率。

其他人口统计变量,如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也进行了调查。种族似乎主要在帮助成本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影响帮助,或者当帮助失败可归因于偏见以外的因素时(Dovidio 1984)。在上面引用的研究(Piliavin et al. 1969)中,白人和黑人旁观者的帮助率与看起来生病的受害者的种族无关,但向醉酒者提供的帮助几乎总是由他自己的种族的人提供. 女性通常比男性得到更多帮助,但谁帮助更多取决于所需帮助的性质。男性对女性的帮助往往多于对男性的帮助,而女性对女性和男性的帮助同样多(见 Piliavin 和 Unger 1985)。这种模式可能反映了刻板的性别角色:女性被刻板印象为依赖和弱于男性。其他关于社会地位对帮助的影响的研究表明,与社会分类理论一致,一个人自己群体的成员往往比外群体成员得到更多的帮助。对自然灾害后反应的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首先向家人提供帮助,然后是朋友和邻居,最后是陌生人。

帮助的社会背景

Gergen 和 Gergen(1983)呼吁更多地关注帮助的社会结构背景以及帮助关系的互动历史和过程(另见 Piliavin 和 Charng 1990)。社会结构作为帮助的背景显然很重要。社会结构指定与任何交互相关的社会角色和意义系统池(Callero、Howard 和 Piliavin 1987)。社会结构也会影响某些帮助关系可能需要的资源分配。人们需要钱才能捐赠给慈善机构和医疗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帮助地震受害者。Wilson 和 Musick (1997) 提供的数据支持使用社会和文化资本作为参与正式和非正式志愿服务的预测指标的模型。社会结构还决定了个人之间社会和身体互动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了提供帮助的可能性。

交互历史对于理解帮助行​​为也很重要。如果一种关系是积极的和相互支持的,这种情况表明有益的行动应该被定义为帮助。如果关系以竞争和冲突为特征,则此上下文不支持将有益行为定义为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替代的、更自私的动机可能是帮助的基础。因此,美国的规定外援与该国向美国已经有冲突常常被视为一种战略工具,而当这些援助已经提供给国家,其中美国有积极的关系,它通常被视为真正的帮助。这些模式说明了交互历史对帮助行为的解释的这种影响。

另一种社会学方法强调作为角色行为的帮助,并以 Mead (1934) 的概念为指导,角色是由社区构成的社会行为模式,并被认为是社会环境的独特对象。角色定义了个人自我,从而也指导了个人的感知和行动。帮助行为已被证明可以表达社会角色。对献血者的一系列研究(Callero、Howard 和 Piliavin 1987 年;Piliavin 和 Callero 1991 年)表明,角色-人合并(当社会角色成为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时)预测献血,独立于个人和个人的影响。和社会规范,并且与献血史的联系比社会或个人规范更密切。这项研究证明了帮助自我验证和复制角色所表达的社会结构的重要性。最近的研究表明,与志愿服务时间和捐款相关的身份也有类似的影响(Grube 和 Piliavin 正在出版;Lee、Piliavin 和 Call in press)。这种对角色、互动历史和社会结构等概念的关注证明了利他主义和帮助行为的社会学意义。


利他主义的跨文化研究

直到最近几十年,几乎没有系统地比较跨文化的利他主义和帮助行为。从 1970 年代开始,研究人员比较了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帮助,一致发现帮助陌生人(尽管不是亲属)更有可能在世界各地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提供帮助。真正意义上的城乡“文化”不同;小城镇更具公共性或集体性,而城市则更具个性化。对其他跨文化比较的回顾(Ting 和 Piliavin 即将发表)不仅在帮助陌生人方面,而且在道德推理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化和参与“公民社会”方面也考察了异同。跨社会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区别为理解已发现的许多差异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原则。社会不仅在帮助水平上不同,而且在模式上也不同。例如,在社区社会中,与更加个人主义的社会相比,向内群体和外群体成员提供的帮助量之间的差异被夸大了。

其他领域的利他主义研究

社会心理学以外的许多领域的学者也讨论了利他主义的问题。进化生物学中关于利他主义可能具有生存价值的可能性的长期争论似乎得到了肯定的回答(Sober and Wilson 1998)。一些作者(例如 Johnson 1986;Rushton 1998)实际上认为爱国主义或种族冲突,或两者兼有,植根于亲属选择所培养的利他主义. 博弈论者发现,在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和公共物品问题中,一些人始终比其他人以更合作或更利他的方式行事(Liebrand 1986)。甚至长期坚持认为所有动机本质上都是自私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也开始掌握证据(例如投票行为和公共物品问题)表明这不是真的(见 Mansbridge 1990 ;克拉克 1998)。

利他主义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旨在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即使该行为可能会导致对行为者福利的牺牲。因此,利他主义是伦理反思的一个问题,也是许多人类行为科学模型的棘手问题。它并不容易融入大多数行为科学的主导理论范式,这些范式假设自利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当提出利他主义的例子时,分析家通常认为它们太罕见而没有实际意义,或者是伪装的自我利益。继续与利他主义提出的理论挑战作斗争的科学框架包括进化生物学、其范式表明利他行为应该被保证产生更大进化适应性的行为所驱逐;经济学,它假设行动者,无论是人、公司还是国家,都在受信息和机会成本的影响下追求自我利益;和理性选择理论,它起源于经济理论,但在整个过程中变得普遍成本收益模型形式的社会科学和决策理论。


解释人类利他主义

因为根据这些理论模型的基本前提,利他主义不应该存在,许多关于利他主义的早期工作试图将其解释为一种伪装的自利形式。经济学家将利他主义解释为提供心理满足、递延物质收益或群体福利(群体利他主义)的行为,从而将利他主义最小化。生物学家使用相似的概念,通常以略有不同的名称,将利他主义视为旨在鼓励未来类似行为(互惠利他主义)或进一步传播遗传物质(亲属选择)的行为)。一些关于动物行为的工作 (DeWaal 1996) 表明动物表现出合作和利他主义的有力证据,并且人类的利他主义可能是人类构成的一部分,因为大多数进化生物学理论家都忽略了灵长类动物。

在将人类利他主义视为一种经验现实而不仅仅是一种反常现象的科学家中,许多最好的工作都基于实验室实验,例如 Daniel Batson(1991)关于移情利他主义的实验。然而,实验工作无法完全模拟社会政治世界中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就是政治分析,即使是基于小样本的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洞察力。

对人类利他主义的非实验室分析包括研究人们为什么献血(Titmuss 1997)以及关于慈善家和拯救他人的英雄的广泛研究(Latané 和 Darley 1980,Monroe 1996)。一些最有趣的研究集中在犹太人的救援者身上,这群人之所以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是因为他们的潜在牺牲是极端的——如果利他主义者被抓到,他们的家人也注定要被处决——而且因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利他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直接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谴责他们的行为。


利他主义人格化

大部分关于救援人员的早期作品都是自传体,由救援人员 (Gies 1987) 或幸存者 (Wiesel 1986 [1960]) 撰写,由旨在记录救援活动的轶事肖像组成。在 Perry London 1970 年出版的书之前,很少有早期工作关注救援人员的动机。早期社会科学利他主义的著作是相关的,并询问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因素,例如宗教(Hunecke 1981)、社会阶层(Klingemann 和 Falter 1993)和性别(Fogelman 1994)。分析家们慢慢关注救援行为的心理基础,首先关注一般的心理因素,例如救援过程中冒险的快感或社会边缘感,在这种社会边缘感中,救援者因为自己的感受而与被迫害者产生共情。作为一个局外人。

对自我的关注始于 Nechama Tec (1986),其作品突出了个性因素,认为救援人员具有强烈的个性或分离感。Tec 得出的结论是,救援人员受到道德价值观的激励,这种价值观不像他们自己的自我认可那样依赖于其他人的支持或认可。对救援人员的第一个重要系统分析确立了人格作为批判性解释。Samuel 和 Pearl Oliner 的《利他人格:纳粹欧洲犹太人的救援者》(1988) 在父母或其他重要榜样的鼓励下,在习惯行为中找到了利他主义的驱动力,导致关怀习惯有效地成为一种利他主义人格。同年,一部采访幸存者和救援人员的纪录片认为,救援人员“必须这样做,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伊曼纽尔·塔奈(Immanuel Tanay in The Courage to Care,1988 年奥斯卡奖提名纪录片)里特纳和迈尔斯 [1986])。

后来的分析家 (Fogelman 1994, Monroe 1996) 也注意到加强移情和人道行为的心理重要性,并强调了与自我与他人相关的感觉相关的关键心理因素。与利他主义相关的价值观总是包括对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容忍以及以“广泛性”为特征的世界观(Reykowski 2001)。


利他主义、认知和分类

解释利他主义的关键变量似乎是演员的内在心理,对人类利他主义感兴趣的分析家关注驱动利他主义的内部认知力量,询问利他主义人格或利他主义世界观如何影响利他主义行为。心理过程似乎如下:人们使用类别来组织经验。关于社会认同理论的大量文献清楚地表明,人们根据与他人的关系对自己进行分类,然后将自己与那些批评他人的人进行比较。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较。这意味着分析师不仅要问人们如何构建类别,还要问他们如何赋予这些类别以道德显着性。例如,拯救犹太人的人确实区分了犹太人和纳粹分子,但这些类别与救援人员无关。他们没有赋予这些类别以道德上的显着性。犹太人和纳粹都应该被当作人来对待。相反,救援人员构建了一个更广泛的或替代的类别,被认为在道德上是突出的。对于救援人员来说,道德上突出的类别是人类,而不是种族、宗教或政治派别。

这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并使利他主义对更普遍的伦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是否承认某个类别中的共同成员与人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必然相关?或者仅仅是一个类别的共享成员资格使得人们更有可能善待同一类别的其他成员?对共享类别的认知认可可能倾向于赋予道德显着性,但事实并非如此。利他主义者的经验证据表明,仅仅说人们将世界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不够的。人们必须问这些类别是如何构建的,然后它们是如何被赋予道德显着性的。

例如,救援人员的分类模式似乎是一种所有人都可以表现出个体和群体差异但仍被归入人类这一共同类别的模式。该类别具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地位,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尊严的对待。救援人员看待他人的认知过程——他们对他人的归类和分类以及他们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看法——对救援人员的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认知过程包括一个情感成分,作为对另一个人需求的强烈情感反应。它产生了一种感觉,可能是由于在恐惧或逃跑情况下,类似于杏仁核生化变化的荷尔蒙活动增加,这让利他主义者感到与有需要的人有联系。这种反应提供了努力实现变革的动力。

利他主义心理学是否有一个“科学”的过程来影响他人的伦理待遇?该过程的一个关键部分似乎涉及身份。外部环境中的某些东西会引发利他主义者的一种看法,即存在共同纽带:也许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个无助的孩子,或者让利他主义者想起她或他曾经认识和喜欢的人。也许具有潜在利他主义者的人表现出对有需要的人的关心。这种看法导致利他主义者将有需要的人归类为需要帮助的人,其需要的情况与利他主义相关。与演员有关的对有需要的人的分类和观点使利他主义者感到采取行动的道德义务,

因此,利他主义与外部环境进入利他主义者核心自我概念的方式有关,其特征在于利他主义者作为关心他人的人的自我形象。作为一般规则,正是这种观点将利他主义者的自我形象与他人的境况联系起来,通过强调有需要的人的境况,以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对待他人的困境。当一个人进入这种自我概念时,他人的痛苦对利他主义者来说在道德上变得尤为突出,就像大多数人的孩子或父母的困境一样。

因为关心他人的价值观深深地融入了利他主义者的自我概念中,这些价值观形成了构成他们身份基础结构的自我形象。这意味着对于利他主义者来说,他人的需要经常被认为在道德上是突出的。这种自我概念将利他主义者对他人需求的了解转化为一种要求他们采取行动的道德要求。他们的自我概念与被认为是可接受的行为密切相关,以至于利他主义者不仅注意到他人的痛苦;痛苦具有道德上的显着性,一种他们必须做点什么来帮助的感觉。即使在大屠杀的极端情况下,犹太人的苦难也被认为与救援人员息息相关。它确立了需要采取行动的道德义务。

尽管很难获得硬数据,但这些救援人员感到有道义上的必要提供帮助这一事实在揭示他们对普通正派人应该做什么的隐含假设的陈述中是显而易见的。不言而喻的期望深深植根于救援人员的心理中,并在救援人员对他们行为清单中过去和不包括什么的描述中得到揭示。对于救援人员来说,他们关注的社区范围内的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同等对待,他们关注的圈子包括所有人。这种对共同人性的看法引发了一种与他人的关系感,这使得救援人员关心另一个人的痛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广泛性包括纳粹,救援人员表现出对纳粹的非凡宽恕。

因此,科学文献表明,将身份与利他主义联系起来的经验证据遵循以下关键联系:(1)人类对自尊的先天渴望和对自我形象连续性的需求;(2) 强调生命和人类福祉神圣不可侵犯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已融入利他主义者关于他们是谁的基本概念中;(3) 触发利他主义者多方面和复杂身份的关键方面的外部刺激,迫使他们注意到他人的痛苦并给予他们道德上的关注。

在生物学中,利他主义是直接有益于他人而非个人的动物行为。与其他动物一起生活存在许多缺点,包括对食物、巢穴和配偶的竞争加剧,以及对捕食者的可见度增加,仅举几例。我们可能希望动物尽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自己夺取最好的食物和其他资源,并将其他人置于自己与潜伏的捕食者之间。然而,人们观察到许多动物的行为方式是互相帮助:一只地松鼠,发现一只猎鹰,站得高,发出刺耳的警报,可能会吸引鹰。关注自己;母狮允许不属于她的幼崽与她的幼崽一起吃奶;一只蜜蜂通过刺伤入侵者来保卫它的蜂巢,这种行为对蜜蜂来说是致命的。这种利他主义的自我牺牲行为需要一个解释,因为它们似乎与我们在自然选择塑造的世界中所期望的相矛盾。如果竞争是游戏的名称,为什么动物有时要把另一个生物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前,甚至到自杀的地步?

当一种动物,例如发出警报的地松鼠时,生物学家就会认识到利他主义通过帮助另一只动物来承受自己的一些风险,从而提高了其繁殖成功率。发出警报的松鼠可能会通过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冒着受到攻击的风险;此外,如果松鼠要注意捕食者,它也将无法觅食或进行其他活动。然而,附近的松鼠可以从中获利,因为它们会分散以躲避捕食者。进化生物学家对各种利他行为如何进化感到困惑,因为进化需要最大化繁殖成功,而不是牺牲它。威廉·D·汉密尔顿 (William D. Hamilton) 在 1964 年提供了一个解释,他表明,如果帮助者将援助定向到遗传亲属,就生殖而言,该亲属的繁殖增加可能会得到更多补偿——它通常与谁共享许多基因。在后代的遗传代表性的关键-和进化成功-因此可以,或者通过帮助亲戚这样做,在这种现象称为具有后代带来任何亲属选择。生物学家假设存在所谓的“绿胡子”基因,这些基因会产生一些特征,例如“绿胡子”、一片颜色或某种气味,使动物能够识别亲属和非亲属。 . 最近,在红火蚁中发现了这种类型的基因。

蜜蜂、母狮和地松鼠的利他行为几乎肯定是由这些动物生活的社会环境促进的。他们周围有遗传亲属,他们的福利直接关系到潜在的帮助者。更难以解释的是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人之间发生的利他主义。非洲的无血缘关系的雄性橄榄狒狒联手从地位更高的雄性雄性那里偷走性接受的雌性:当一个闯入者骚扰占主导地位的雄性时,另一个则向雌性索取并交配。下一次,两个盟友可能会互换角色,让每个联盟都受益。社会生物学家罗伯特·L·特里弗斯(Robert L. Trivers)将基于这种互惠的关系确定为互惠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不要求行动者和接受者是遗传亲属,但演员有期望,该援助将在以后以实物形式返还。在这些关系中背叛或欺骗的人很可能会被欺骗的伴侣抛弃甚至惩罚。

在合作动物社会中也有许多间接互惠的例子,其中利他行为使整个社会群体受益,从而间接使利他行为的实施者受益。在这些情况下,尚不清楚自然选择是作用于个体基因还是整个群体的基因,这种模型被称为“群体选择”。”阿拉伯鹧鸪鸟的利他行为显然使该群体受益;然而,这些鸟类实际上通过利他行为相互竞争。最无私的胡言乱语处于社会等级的顶端,因此最有可能繁殖和传递他们的基因。因此,利他主义可能表明个体对潜在配偶的生物适应性。

将昆虫社会中观察到的许多生物学原理应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动物社会的社会生物学家一直面临着解释人类利他主义的挑战。报纸和其他媒体上充斥着英雄主义行为的报道:人们献血和其他器官,潜入汹涌的河流以拯救沉没的陌生人,或者在餐厅给女服务员小费,即使小费永远不会回来。社会生物学家认为,虽然这些行动的好处会被时间推迟,但它们可能是累积的和深远的。在像人类这样高度社会化的物种中,声誉可能就是一切;在社会交换中将自己确立为可靠伙伴的个人很可能是非常受欢迎的互惠伙伴。考虑到这一点,发现许多“匿名”的利他行为根本就不一定是匿名的:例如,尽管献血者永远不会知道谁接受了他们的血液,也永远不会直接从接受者那里获得奖励,但他们经常贴着标签,宣称“对我好一点——我今天献血了!”奖励可能来自谁变得顺利向捐助者倾斜的其他个人,和施主进一步桥墩他或她在互惠利他主义理想的合作伙伴的声誉。

然而,一些科学家和其他思想家反对所有人类道德行为都可以简化为如此简单的生物学解释的观点。并非所有人类的道德行为都会因个人进步而得到奖励。在某些救援或战斗情况下,极有可能导致个人死亡的利他行为属于这种类型:死者没有互惠或社会进步。每当代表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或非人类个体(例如,绿色和平组织的活动家冒着生命危险防止鲸鱼被鱼叉捕捞)进行代价高昂的行为时,就会出现利他个体的亲属的论点。DNA 被保护的行为很弱。在更琐碎的层面上,一些献血的人选择不佩戴标榜自己行为良好的贴纸。因此,总的来说,至少一些匿名的利他行为确实是匿名的。

将动物研究草率应用于人类行为,这比在非人类生物,甚至其他灵长类动物中观察到的任何事物都复杂,作为科学是值得怀疑的——尤其是在缺乏确凿的实验和观察证据的情况下。此外,不同社会之间的人类道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不同,这限制了这些标准可以解释为遗传编程形式的程度。

虽然仁慈、同情和人性不是古代哲学家的主要美德,但现代道德哲学家普遍同意利他主义对道德很重要,尽管他们不同意利他主义是什么、如何解释它以及它的范围应该是什么。19 世纪法国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首先创造了利他主义一词,他声称结束社会冲突的方法是训练人们“为他人而活”,而不是为自己而活。在通俗的意义上,利他主义意味着高尚的自我牺牲。许多哲学家喜欢的一种更基本的理解是承认他人的利益对我们提出要求并限制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当基督教哲学家将信仰、希望和慈善等神学美德添加到希腊人的基本美德中时,利他主义就进入了道德理论。慈善是最伟大的神学美德,被认为是对他人的内在精神取向。慈善的特点是无私、普遍和无条件。它应该针对每一个人,无论是圣人还是罪人,无论功德如何。

18 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弗朗西斯·哈奇森( Francis Hutcheson)追随基督教哲学家的脚步,声称每个人都有能力进行基督教的爱——平静的普世仁慈——旨在造福所有有情众生。他还区分了另外两种类型的仁爱:针对较小群体或特定个人的爱,例如父母的亲情和友谊,以及特殊的怜悯、同情和感激之情。基督徒的爱是仁慈的最佳形式;其他两个是好的,只要他们不抵消它。

哈奇森关于我们应该如何利他的观点比基督教的观点更为激进。他将美德归结为仁慈,他认为希腊人的四大基本美德——节制、勇气、审慎、正义——都不是美德,除非他们的实践是出于爱。节制不是美德,除非是出于让自己适合为他人服务的考虑。勇气只是疯狂,除非我们为了捍卫无辜或纠正错误而面临危险。如果谨慎只是为了促进我们自己的利益,那么它就不是一种美德。正义不是一种美德,除非它考虑到人类的利益。Hutcheson 推导出效用原则——为最多的人最大化幸福——从道德上最好的动机是平静的、普遍的仁慈的想法。

后来的功利主义者将功利原则作为他们对道德正义的解释的核心,但将其与哈奇森基督教爱的基础分离。许多功利主义者认为我们的仁爱义务是极端的,因此他们对仁慈范围的看法在另一方面是激进的。只要我有能力造福他人而不会伤害自己以至于总效用降低,我就有义务帮助他们。根据这种观点,例如,援助饥荒不是慈善问题,而是义务。

还有两种理解利他主义的方式。一种方式,由大卫休谟采用在 18 世纪,由伯纳德·威廉姆斯 (Bernard Williams) 以及 20 世纪的一些女权主义思想家所著,用特殊的仁慈的性格、欲望或感情来描述利他主义。根据这个观点,你帮助别人是因为你爱他们。休谟否认我们拥有哈奇森和基督教哲学家所呼吁的人类普遍的爱,但认为父母之爱和友谊等仁慈的性格是美德必不可少的道德上重要的品格特征。休谟还认为,我们具有出于同情而采取行动的能力。当你看到某人陷入困境时,同情会让你感到痛苦,这反过来又会激励你通过减轻他们的痛苦来减轻你的痛苦。同情使我们能够将我们对特定个人和小团体的爱扩展到更大的人群。

威廉姆斯的观点与休谟的观点相似。我们的一些特殊的仁慈愿望是针对我们关心的人,例如女儿或朋友,并且受到“玛丽需要帮助”等想法的驱动。其他仁慈的愿望是更普遍和非个人的关注,由“有人需要帮助”之类的想法驱动。威廉姆斯声称这两种情况下的激励思想的结构是相同的。尽管利他主义不是对行动的理性要求,但威廉姆斯认为,同情反思可能会使我们从对特定个体的爱所激发的仁慈欲望转变为更普遍的利他主义倾向。

一些女权主义哲学家认为,关怀、同情和母爱等利他性情应该成为道德的焦点。这些哲学家声称关系应该是道德的核心,我们的大多数关系不仅是亲密的,而且是非自愿的。他们争辩说,关怀伦理而不是正义伦理更适合这些类型的关系。

相比之下,康德传统中的哲学家将利他主义视为对行动的理性要求。他们声称没有必要假设一种仁慈的愿望来解释利他主义。康德最初的论证诉诸于他的要求,即我们只能按照我们可以作为普遍规律的原则行事。愿意一个每个人都有不帮助他人政策的世界,虽然知道自己需要帮助,但这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必须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康德还根据将人性视为目的本身的要求来主张慈善义务。他认为,你必须像对待自己的目的一样对待他人的目的。你认为自己的目的是好的并且值得追求,所以一致性要求你将他人的目的视为好的并且值得追求。

托马斯·内格尔效仿康德,认为他人的理由直接为我们提供理由。假设有人希望你停止折磨他。那个人不想被那样对待的愿望如何让你有理由停下来?在直观的层面上,内格尔的论点对这个问题很有吸引力:如果有人对你这样做,你会喜欢吗?你意识到,如果有人折磨你,你不仅会不喜欢他的所作所为,还会怨恨他。怨恨是对某人忽略了他不能对你不好的原因的回应。这种情况下的原因是你自己不想被折磨的愿望。你认为你不想被折磨的愿望是折磨你的人停止的理由。既然你认为你的理由为别人提供了直接的理由,你也必须认为别人的理由为你提供了理由。争论的基础是你的理由和受害者的理由是一样的:它们是一个人的理由。根据内格尔的说法,这个论点之所以有效,只是因为你有能力将自己视为其他人中的一个。尽管休谟主义者和康德主义者对于是用特定的欲望来解释利他主义还是将其视为对行动的理性要求存在分歧,但他们同意利他主义的力量源于我们共同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