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七折什么时候开始(房贷7折什么时候)

1


很显然,国家层面的房地产大救市已经来了。


就在4月18日,由刘鹤副总理主持召开的相关会议上,国家提出对于房地产金融如下要求: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辖区内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最低贷款利率要求,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当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总结本次会议的房地产精神,就是两个字——放权。


首付款,是两成还是三成,地方看着办。


最低利率下限,地方看着办。



不要说,那句“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没有提,甚至,都没有提“首套”和“非首套”的差别,救市急切之心,已经非常明显。


而,在我印象中,这种“急切”,只有2015年的那次救市才可相比。



2


2014年,不管是中国经济还是中国楼市,都到了一个比较严峻的时刻。


2014年GDP增长7.2%,比上年度降低了0.5%,全国都在讨论需要接受发展 “新常态”。


楼市上,进入2014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和总额都同比连月为负,70城房价指数环比罕见连续下跌。



尤其是库存,已经达到史上最高的70000万平方米。


实际上,国家层面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2014年中,该年度上半年仍有部分城市执行降温型调控。


南京颁布2014年宁七条,北京严查消费贷,厦门规范预售资金使用。


然而,过了年中,情况大变,14年6月,呼和浩特第一个发文全面放开限购。



呼市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地,半年时间内除了北上广深,再加三亚,几乎所有的中国二三线城市均全面放开限购。


甚至,甚至,2015年9月,住建部宣布——境外个人可以购买符合实际需要的自用,自主商品房,换句话来说外国人可以买房了。


这是大救市的第一步——废限购。



3


第二步就是金融,在废限购的同时,各地方开始零星出台自己的金融优惠政策。


房贷优惠,公积金异地使用,但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趋势。


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的秋天。


2014年9月30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


简称930新政。


新政实际上就是二句话——


二套房“认房又认贷”改为“认贷不认房”


利率下限为基准的70%,也就是被我们现在都津津乐道的利率七折。



然而,这一过程远未结束。


11月22日,央行重启降息,次年2月5日重启降准,货币宽松周期开始。


次年2月5日,降准,3月1日,再降准。截止,15年9月,央行累计降息3次,降准2次。


至于,首付款比例——


2015年3月30日,央行、住建部、银监会再发通知,二套房商贷首付比例一律40%。


2015年8月30日,公积金首套结清,二套首付比例可以到20%


2015年9月30日,非限购城市,首套房商贷首付比例可以降到25%


2016年2月1日,商贷首套房首付比例降到20%,二套房30%。


另外,需要提一句的是——2015年2月5日,证监会允许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都可以发行公司债,地产公司发债门槛大规模降低,从此埋下了整个未来7年房地产公司杠杆快速提高,2021年集体暴雷的隐患。


再说财税方面。


2015年3月30日,国家税务总局宣布,营业税免征年限由5年缩至2年,开始刺激了二手房市场。


2016年2月17日,税务总局再放大招,《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购买 90 平米以下住房契税减至1%,90 平米以上首套房、二套房分别减至 1.5%和 2%”。


这是本轮调控的最后一项重大全国性政策。


到了2016年年中,全国楼市彻底点燃。



4


然而,这是国家层面的主要政策,至于人才引入、企业融资等零星政策就不再多提。


2016年,国家演了第一幕,地方政府就开始扮上了第二幕。


不过,相对于国家放松限购、限贷、首付、财税方面的组合拳,地方政府的招式却异常简单粗暴但有效——拍土地,出地王。



2016年,2017年,地王的消息充斥于每个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大小媒体。


让每个无房市民每隔几天都受到“面粉贵于面包”的刺激。


而每个地王背后,都是无数房企的一掷千金,都是无数二手房东的笑逐颜开,也让无数刚需客户冲入售房部买房。


然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掀起了整个中国房地产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房地产高潮,库存从高起到低位,房价从不振到疯狂,地价更是比房价坐上了更快的火箭。



于是,2016年大部分热点城市国庆踩了急刹车,然后就是为期5年的泡沫消化期。


期间除了深圳、上海、苏州、成都、西安、北京等优质城市掀起了个别城市房地产小高潮,从全国来说基本上还是平静的,直到2021年下半年的那一场寒冬。



5


回顾上一轮楼市周期的起起伏伏。


很明显,我们得到三个教训。


第一、政策出台过快


半年之内,从全国限购成全国非限购(除了四个一线),购房人群短期内大增。


一年之内,央行累计降息3次,降准2次,再加上房贷打七折,购房成本急降。


15年调营业税,16年调契税,连续刺激二手房市场。


第二、政策叠加过大


如果,单论一个方面的政策,无论是什么限购、限贷、财税、利率,作用都是有限的。


但是如果这几项政策发生叠加,则作用会放大数倍,再加上地王刺激,棚改资金入市,以及公积金的助攻,则这种放大效应会进一步加大。


第三、地方的配合。


国家层面的政策还算规范,因为它更加看重“销售量”的提升而非“售价”(稳增长)。


然而,地方政府对于楼市则往往是追求“售价”方面的提升,用非政策性引导(土地供应有限,土地溢价率不限,地王刻意营造),造成民众房价会涨的高预期以拉升土地价格。


总之,还是一个字——急。


太急了,太急了,太急了。


无论是上边还是地方,都太急了,上面急于去库存,地方急于去卖地。


恨不得今天出一个政策,明天就土拍火爆。


恨不得今天废除限购,明天售房部就客户盈门。


同样,这个“急”也表现在刚刚过去的秋天和冬天,觉得杠杆高,恨不得明天就让所有房企卖房卖地卖项目还钱,杠杆下降三分之一,统统绿线。


觉得居民杠杆高,就根本签约不放贷,让不管是刚需还是改善,买房一周,放贷半年。


没有充分考虑到车速太快,车容易翻,车速太慢,“车”容易被疫情追尾。


下一步,我不能肯定限购、限售、限贷、限价能松到哪一步?


下一步,我不能肯定房地产金融能松到哪一步?


同样,我也不能肯定刚刚消停一年的“地王”会不会重出江湖?


说实话,我有点悲观,不是悲观这次救市的效果(只要一直松就一定会产生效果,量变引发质变)而是对于中国房地产又踏入同一条河流感到悲观。


2000年前,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是公认的大智慧。


然而现实却是,道理都懂,但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要更难,这是人性。


而智慧永远敌不过人性,这或许就是中国楼市最大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