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言诗名词解释(游仙诗名词解释)

第一章:格律诗概论

第一节: 诗歌的产生、发展和流变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诗歌。因为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诗歌从诞生之日起,绵延数千年,经过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诗歌文化,尤其是以格律诗为代表,成为古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为了让大家对诗歌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我们先从诗歌的起源说起。

一、诗歌的起源

诗歌是一种韵文,韵文产生于“韵语”,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产生之前,这是毫无疑问的。王力先生认为:若不是诗歌和语言同时产生,至少也不会迟到一个世纪以后。试看现代最不开化的民族,连文字也没有,也有他们的诗歌。由此看,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基本上就有了诗歌。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而最早的诗歌或者说韵语,产生于劳动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文学艺术。祖先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加上一些语言,就产生最简单的劳动歌。西汉时代的典籍《淮南子•道应训》里有这样的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意思是许多人一起抬大木头,用喊号子协调大家的步伐,鼓励大家出力,号子很有节奏。《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活动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辞有八段。歌辞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玄鸟》、《遂草木》、《奋五谷》等题目推测,内容大约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产的。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不过它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至今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远古时的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即是“肉”字。它大意说:把竹子砍下来做成弹弓,用它把泥制的弹丸发射出去猎获禽兽。两句八个字,已经具备了后世诗歌的特征。后来歌离开了劳动,离开了音乐、舞蹈,在人们口头创作、口耳流传,并向叙事方面发展,就产生了最初的诗。

二、《诗经》

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存了远古诗歌不同发展阶段的风格特征,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际上它才是比较规范的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这些诗主要产生于黄河、长江和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湖北北部地区。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包括160首诗,《雅》包括105首诗,《颂》包括40首诗。这三部分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有不同,文学价值也有高低之别。详悉内容我们在以后的课题中还会讲。

三、楚辞

春秋晚期到战国的中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发展的时期。随着古老的雅乐的消亡,各地的新声歌曲蓬勃兴起,其中又以流行于楚国的“楚声”作为发达。《楚辞》便是从楚声中发展出来的。它汲取楚声的新形式,把《诗经》的四言诗改变为句子长、音节多、参差不齐、长短不拘,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次大变革。《楚辞》的代表诗人是屈原。他创作了光耀千古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因此《楚辞》又称“骚体”。屈原还创作了《九歌》、《橘颂》等代表作,开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先河;诗歌也开始由民间诗歌转向文人创作。

四、汉乐府与五言诗

秦代文学不发达。两汉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本事汉代设置的主管音乐的官府,其职责是收集民间诗歌、制定乐曲并组织文人创作歌辞,供统治者祭祀宗庙、朝会宴饮。汉乐府的歌辞分文人制作和民歌两类。现存的汉乐府民歌仅四十首,大都是东汉的作品。这些民歌大都感情强烈真挚、语言质朴有力。比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大意是说: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汉乐府诗的代表作《陌上桑》、《焦仲卿妻》(后人常取其首句称之为《孔雀东南飞》)。这些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句法有整齐的四言、五言和参差不齐的杂言,篇幅也有长有短。他们的艺术特点是: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语言精炼、自然,饱含感情;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随着语言的发展,西汉民谣中已经有整齐的五言诗。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文人开始采用五言的形式作诗。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风格含蓄,“怨而不怒”,对后世文人抒情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建安风骨”与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这个时期的社会特点是除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的分离割据状态。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他们都经历了社会的动乱,感受极深;他们的诗歌反映现实、抒发忧思、歌唱理想,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具有“慷慨任气”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的创作传统。“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南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 偏重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被后来人尊为典范。建安七子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 “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田园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渊明第一个将田园景色、田园生活添加到诗歌创作中,使田园诗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进入文人的创作视野,也成就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被历代诗人欣赏的新派别即田园诗派。其风格以自然冲淡为主流,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还有一个主要的因素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小谢不仅写了不少清新流丽的山水诗,还继沈约倡导“四声八病”之后,用自己的创作促进了新体诗的形成和发展。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到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善于学习前代、当代的乐府民歌,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他在诗歌形式上也有所发展,开唐人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的先声。总的来说,南朝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备。南北朝时期新产生的乐府民歌也颇具特色,都以五言四句的形式为主,南朝的《西洲曲》、北朝的《木兰诗》和《敕勒歌》都是不可多的名篇。《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斗的精神。全诗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精心选材,中心突出,繁简得当,语言刚健质朴,风格粗犷豪放,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

六、唐代诗歌的繁盛

隋代短暂,诗歌无显著变化。唐代诗歌成就辉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产生了多种流派和大量格局特色的卓越诗人,发扬光大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

按时间可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一)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二)盛唐的灿烂星空盛唐指的是开元、天宝这一时期,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交通发达,文人士大夫满怀希望,情绪乐观,游宦从军,见闻开阔,极为活跃,产生了众多优秀诗人,其中最杰出的,当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较李白稍晚,以诗歌反映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社会现实的,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盛唐还有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许多著名诗人。边塞诗派是盛唐时期又一重要的诗歌流派,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三)中唐的诗歌革新与新乐府运动中唐代表诗人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等。元结、顾况等人写了些反映现实的诗篇,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山水诗见长。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提倡采用新题材、写作新乐府,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形成了中唐新乐府运动。韩愈、孟郊是中唐另一流派的著名诗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散文家,致力于诗歌革新,追求险奇,为探索诗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做了多种尝试,对当代和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终身抑郁不得志,二十七岁即夭折,他呕尽心血作诗,其实讲究想象飞动、构思奇特,语言色彩瑰丽,意境凄清,形成了格调迥异的“长吉体”。

(四)晚唐的哀伤自从孟郊、李贺、柳宗元、韩愈等这批中唐诗人相继去世以后,元和诗坛上的那种活泼与锐气的诗风也逐渐消失,这一时期的诗歌,大都染上了一层凄凉哀伤的色彩。晚唐诗人首推“小李杜”,即李商隐和杜牧。“小李杜”之于晚唐诗坛的作用,我们总是不禁要拿来与大“李杜”在盛唐的作用相类比,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到黄巢起义前,晚唐还有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等诗人,他们的不少诗歌通俗易懂,也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七、宋词

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宋词》出现了,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词产生于隋代,流行于中唐。现存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关于词的发展,在今后的学习中专题讲授。关于诗歌的发展,宋初出现了粉饰太平、辞藻典丽、内容空洞的西昆派;在北宋中叶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以后,又出现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局面。代表诗人有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欧阳修的诗歌成就不及散文。这之后出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苏轼。苏轼一生备受新旧两党的打击,却能泰然处之,始终坚持文艺创作,在散文、诗、词、书法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轼的诗各体皆长,风格奔放、明快,表现细致;苏轼的词,扩大了题材,提高了意境,开创了豪放一派。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到苏轼达到了顶风,此后便开始分化。黄庭坚、陈师道开创了在宋代影响很大的江西诗派,片面强调学习杜甫诗的艺术技巧,其作品不免流于形式。秦观、贺铸的词,不同程度地受到苏词的影响,各自在艺术上又别具风格。北宋末年的周邦彦精通音律,能自度曲,他的词讲究艺术技巧,开南宋姜夔、史达祖、吴文英一派。

八、南宋的爱国诗人

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爱国主义成为当时进步文学的时代主题,代表性的有李清照、辛弃疾的词,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的诗。南宋亡国前后,又出现了以文天祥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诗人。与南宋同时存在的在北方建立的辽、金、元三个少数民族政权时期,代表性的诗人是元好问,是产生于金代的著名的古典诗人。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的作品有《太息》、《秋获歌》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九、元明清的诗歌流变

元代突出的文学成就是杂剧,诗词不很发达。金元时期,在北方民歌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一些抒情写景的小令,清新生动,较有艺术性。散曲的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白朴、马致远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被称为秋思之祖。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将,作品具有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他的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他的散曲扩大了题材领域,提高了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词采俊雅而不浓艳,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统一天下,到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这一时期在手工业、商业发达的都市里,市民人数众多,因而适应这一阶层文化需要的戏曲、小说以及民间小曲得以蓬勃发展,作为封建正统文学的诗文则相形见绌、日趋衰落。明代诗坛脱离现实的倾向严重,明词成就也不高。清初的诗歌创作又趋于活跃,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等写出了一些充满民族感情和故国之思的诗篇。清词较为繁盛,多写风花雪月,追求辞藻绮丽,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学南唐二主,写景抒情,情调凄婉,风格清丽,艺术上颇有可借鉴之处。

十、近代诗歌的新发展

清诗发展到近代,开始有了新变化。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认为文学必须有用,他认为诗和史的功用一样,都在对社会历史进行批评。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象。《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他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 与当时的改良运动相适应,诗歌的改良运动即“诗界革命”也在进行,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提出了“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主张。黄遵宪的诗题材广泛,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和近代科技新成就,开辟了诗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他努力使旧形式和新内容相和谐、严整的韵律和散文化的笔法相和谐、“流俗语”、新名词和旧格调相和谐,显示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蒋智由等,在戊戌变法前后也都写了一些具有新派风貌的诗歌。民主革命时期,诗歌成了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女革命家秋瑾、章炳麟等都写了一些小诗抒发怀抱,歌颂革命;南社诗人柳亚子的诗,缅怀民族英雄,悼念革命烈士,揭露社会黑暗,抒发壮志理想,富有浪漫主义激情。总的看,近代诗人大量涌现,作品丰富,风格多样,就其进步的主流而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新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们要知道:诗歌的产生与劳动是是分不开的,诗歌与音乐和舞蹈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劳动生活是诗歌的创作来源。自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的出现,到屈原,宋玉等人写的楚辞,并在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 从汉代开始,通篇是五字一句的五言诗形成,取代了四言诗和楚辞的地位。当时的五言诗不限句数,可长可短,后人称为五言古体诗。与五言古体诗同时出现的还有乐府诗,乐府诗有五言诗,也有长短句。 到三国时,曹丕写了两首完整的七言诗。七言诗一直到齐、梁时才开始逐渐流行,而诗的格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 以后到了初唐,近体诗的形式已经确立,从此五言近体诗和七言近体诗形式一直保存下来,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并列。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诗每首限定四句,律诗限定八句。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逐渐形成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五代到两宋,是词的全盛时期。 宋亡以后,在元代流行的诗歌形式是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套数又称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数是由几首曲组成。曲的形式接近于词,它与词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韵上比较灵活,也比词更口语化。 在新诗出现以前,我国的诗歌再没有新的形式出现。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

作业:

1.熟读笠翁对韵

2.标出下面这首七律的平仄: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